大义灭亲
读音
dà yì miè qīn
含义
- 大义:指正义、公理,符合道德和法律的原则。
- 灭:消除、舍弃。
- 亲:亲人,指与自己有血缘或亲密关系的人。
- 整体含义:为了维护正义或国家利益,不惜牺牲或惩罚自己的亲人。形容人公正无私,不因亲情而违背原则。
典故
- 《左传·隐公四年》: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què)的儿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勾结,杀害了卫桓公,篡夺王位。石碏虽痛心,但为了国家安定,设计让陈国抓住州吁和石厚,并请求卫国处死他们。最终,州吁和石厚被正法,石碏因此被称为“大义灭亲”的典范。 - 《史记·循吏列传》:
西汉时期,官员李离因误判案件导致无辜者被处死。他坚持“法不可枉”,即使国君赦免他,他仍自刎谢罪,体现了执法者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
近义词
- 铁面无私:形容人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 公正无私:做事公平,不偏袒私情。
- 不徇私情:不因私人关系而违背原则。
反义词
- 徇私枉法:为了私情而歪曲法律。
- 任人唯亲:只任用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
- 姑息养奸:因纵容而助长坏人坏事。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警察叔叔抓了做坏事的亲戚,真是大义灭亲!
- 老师告诉我们,做人要像石碏一样大义灭亲。
-
小学高年级:
- 包拯大义灭亲,连自己的侄子犯了法也依法惩处。
- 历史上许多清官都曾大义灭亲,维护法律尊严。
-
初中:
- 在反腐斗争中,有些官员大义灭亲,举报了贪污的家人。
- 大义灭亲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亲情和正义往往难以抉择。
-
高中及以上: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义灭亲体现了法治社会的进步。
- 石碏大义灭亲的故事,至今仍被传颂为正义的典范。
错误用法
-
误用于普通小事:
- ❌“妈妈因为我偷吃零食打了我,真是大义灭亲。”(家庭管教不适用此成语。)
- ❌“老师批评了不写作业的表弟,这是大义灭亲。”(日常批评不涉及“正义与亲情”的冲突。)
-
误用于非正义行为:
- ❌“他为了赚钱举报了自己的朋友,这叫大义灭亲。”(动机不纯,非正义之举。)
-
误用于非亲属关系:
- ❌“班长因为同学作弊告诉老师,这是大义灭亲。”(同学关系不属于“亲”。)
-
误用于虚构夸张场景:
- ❌“猫把偷鱼的小猫赶出家门,简直是大义灭亲。”(动物行为不适用成语。)
总结:使用“大义灭亲”时,需确保语境涉及“正义与亲情”的冲突,且主体行为是出于公心而非私利。
你可能感兴趣
子为父隐是什么意思
子为父隐的读音标注拼音:zǐ wèi fù yǐn子为父隐的含义“子为父隐”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儿子为了替父亲隐瞒错误或过失而采取的行动。它强调了孝顺和忠诚,但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分清是非,不能因为亲情而忽视正义。子为父隐的典故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子路篇》。故事讲述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在讨论孝道时,子路问到:“如果父亲做错了事情,儿子应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如果父亲做错了事情,儿子应该为他隐瞒。”这个典故表明了古代儒家对于孝顺的看法,即孝顺不仅仅是顺从,也要有智慧和勇气去为父母隐瞒过失。此外,还有其他的典故和出处可以证明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含义。例如,在古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孝子为父母隐瞒过
关于断案的诗词
关于断案的诗词(第1篇)关于断案的诗词,自古以来便有诸多佳作,以下是我为您精心挑选的几首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如梦令·法吏宋·刘克庄法吏无情执法,断案如神明察。铁面冷如霜,只许公堂称快。无错,无错,断案如神明决。作者:刘克庄,宋朝诗人、词人。解析:此词描绘了法吏的断案情景,其无情执法、公正无私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通过对法吏的赞美,突显了公正断案的重要性。二、秋胡行·明镜高悬元·白朴明镜高悬照乾坤,断案如神不可言。律法森严惩奸恶,铁面无私护民权。作者:白朴,元朝戏曲家、诗人。解析:此诗以明镜高悬为喻,赞颂了公正无私的断案之风,彰显了律法严明与保护民众的职责。三、青玉案·夜断案
缇萦救父 读后感
缇萦救父 读后感(第1篇)缇萦救父 读后感初见“缇萦救父”这个书名时,我就预感这必是一个情感真挚、人物鲜明的感人故事。当我翻开书页,首先被吸引的是那细腻的人物描绘和生动的情节叙述。《缇萦救父》是一部以古代中国为背景的感人故事,讲述了缇萦为了拯救受冤的父亲,不惜牺牲自己、远赴京城、请求为奴的壮丽篇章。书中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质朴而富有力量。故事背景设定在古代中国,主要人物缇萦与她的父亲遭受了不白之冤,而缇萦为了救父,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洗清了父亲的罪名。核心事件自然是缇萦的救父之举,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她的勇敢和智慧,也成为了全书的核心情感线索。书中最吸引我的部分,莫过于缇萦为了救父所展
邪不敌正是什么意思
邪不敌正的读音邪不敌正的拼音是:xié bù dí zhèng。邪不敌正的含义“邪不敌正”是一个成语,指的是邪恶的力量永远无法战胜正义的力量。它强调正义的最终胜利,以及邪恶的最终失败。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在道德、法律或任何形式的冲突中,正义方总是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邪不敌正的典故这个成语源自古代中国,反映了人们对正义和邪恶的深刻理解。尽管具体的典故和出处可能因历史文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大体上,“邪不敌正”这一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它常常被用来描述在战争、法律或道德冲突中,正义的力量最终会战胜邪恶。邪不敌正的近义词正义必胜:表示正义的事业最终会取得胜利。公道自在人心:指公正的道理存在于人们的
江歌案800字读后感
江歌案800字读后感(第1篇)江歌案读后感我想简要介绍一下《江歌案》这本书的基本信息。这本书以江歌案为背景,详细记录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和后续发展。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标题时,我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了解这个案件的始末。初读时,我被书中对细节的描绘所吸引。作者通过对涉案人员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特别是对江歌和其母亲的描绘,让我深感同情和惋惜。书中对案件本身的剖析也让我对案件的经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江歌案》的主要内容围绕一个真实的案件展开,涉及亲情、友情、爱情和人性的复杂纠葛。书中详细描述了江歌与凶手的遭遇,以及其家人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故事背景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悲剧,主要人
10宗罪读后感300000字
10宗罪读后感300000字(第1篇)10宗罪读后感(由于字数要求较大,我以较详细、完整地形式描述):一、基本信息与初印象《10宗罪》是一部由著名作家XXX所著的犯罪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罪恶与人性之谜。当我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它不仅是一本故事书,更是一本探讨人性、道德和正义的哲学之书。二、直观感受与核心内容初读此书,我被书中复杂多变的情节所吸引。故事背景涉及了社会各个层面,从城市到乡村,从个人到群体,无不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多元性。主要人物形象鲜明,无论是犯罪者还是受害者,都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共鸣和思考。每一个犯罪背后都隐藏着
锄强扶弱
本文介绍了成语“锄强扶弱”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文章详细解释了锄强扶弱指的是铲除强暴势力,保护弱小者,强调正义和公平。此外,文章还探讨了锄强扶弱的典故源于古代社会,是对社会不公和强弱不均的反抗和呼声。同时,提供了关于锄强扶弱的错误用法提示,要求在实际应用中公正公平地维护社会正义。全文旨在传递锄强扶弱的精神,呼吁人们积极参与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
桑植9.7案件读后感
桑植9.7案件读后感(第1篇)桑植9.7案件读后感当我拿起这本关于桑植9.7案件的读物时,我的第一印象是沉重与严肃。这不仅仅是一起案件的记录,更是一个社会现象的缩影。初读时,最吸引我的是书中对案件细节的深入剖析,以及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探讨。桑植9.7案件,是一场触目惊心的社会事件。书中详细描述了案件的背景、主要人物和核心事件,让我对整起事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从那些被牵涉进来的无辜者,到背后的黑幕和利益纠葛,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深思。书中对于案件中人物心理的刻画,是我认为最值得分享的部分。那些在利益驱使下迷失方向的人,他们的心理变化和决策过程,都让人感到震撼。特别是对于那些关键人物的发展
十宗罪5000字读后感
十宗罪5000字读后感(第1篇)十宗罪5000字读后感《十宗罪》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罪恶的文学佳作。初次翻阅,我感受到的是作者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这本书的情节紧凑,人物鲜明,语言风格独特,让我在初读时便被深深吸引。《十宗罪》主要围绕一系列离奇犯罪案件展开,通过对案件的调查和审判,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罪恶的根源。故事背景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和角落,主要人物形象丰满,各具特色,核心事件则是触目惊心的犯罪行为。这些犯罪行为不仅让人感到震撼和恐惧,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人性、道德和法律的深刻思考。书中最值得分享的部分莫过于对于犯罪心理的深入剖析。作者通过对于罪犯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阴暗面和罪
包公断案 读后感
包公断案 读后感(第1篇)包公断案 读后感在我初读《包公断案》时,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以包公为主角,讲述了古代的断案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流畅。《包公断案》主要讲述了包拯公正无私、明察秋毫的断案过程。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背景下,包公以智慧和勇气,为百姓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棘手的案件。故事背景丰富,主要人物包括包公、各种涉案人员等,他们各自有着鲜明的性格和立场。核心事件则是包公如何运用智慧和勇气,一一破解各种疑难杂案,维护社会公正。其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包公的智慧和勇气。在每个案件中,包公都能够迅速找到线索,明察秋毫,揭开案件的真相。他的智慧和勇气让我深感敬佩。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