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宽发落

从宽发落

读音

cóng kuān fā luò

含义

“从宽发落”是一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依照、按照。
  • :宽容、宽大。
  • :处理、处置。
  • :结果、定论。

整体意思是:在处理事情或惩罚某人时,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给予较轻的处罚或较宽松的处理方式。

典故

  1. 《宋史·刑法志》
    宋代司法制度强调“宽严相济”,在某些情况下,法官会根据犯人的悔过表现“从宽发落”,以体现仁政。
  2. 《明史·海瑞传》
    海瑞在审理案件时,对初犯或情节较轻者常“从宽发落”,但对贪官污吏则严惩不贷,体现其刚正不阿又灵活执法的风格。
  3. 民间故事
    古代有一县令审理一桩偷窃案,发现犯人因家贫才铤而走险,便“从宽发落”,仅责令其赔偿损失,并安排其做工谋生。

近义词

  1. 网开一面:比喻放宽条件,给人改过的机会。
  2. 手下留情:在处理事情时留有余地,不做得太绝。
  3. 宽大为怀: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4. 高抬贵手:请求对方宽容或通融。

反义词

  1. 严惩不贷:严厉惩处,绝不宽恕。
  2. 从重处罚:按照较重的标准进行惩罚。
  3. 执法如山:严格执行法律,毫不通融。
  4.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老师看他认错态度好,决定从宽发落,只让他写检讨。
  2. 小学高年级:因为他是初犯,法官决定从宽发落,只判他社区服务。
  3. 初中:考虑到他家庭困难,学校从宽发落,没有给他记过处分。
  4. 高中:由于证据不足,法庭最终从宽发落,仅判他缓刑。
  5. 大学:导师见他论文抄袭情节较轻,便从宽发落,让他重写一遍。
  6. 职场:老板念在他多年勤恳工作,这次失误便从宽发落,只扣了奖金。
  7. 法律:因嫌疑人主动投案,法院决定从宽发落,减轻刑罚。
  8. 家庭:妈妈看他主动承认错误,便从宽发落,没有没收他的玩具。
  9. 社会新闻:因肇事司机积极赔偿,法院从宽发落,判处缓刑。
  10. 历史故事:包拯审案时,对真心悔改者常从宽发落。
  11. 古代案例:县令见犯人年老体弱,便从宽发落,免其杖刑。
  12. 现代司法: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一般会从宽发落。
  13. 学校管理:因学生是初犯,校方从宽发落,仅给予警告。
  14. 企业管理:公司对首次违规的员工通常从宽发落。
  15. 国际关系:两国谈判时,一方主动让步,另一方也从宽发落。
  16. 体育比赛:裁判见球员并非故意犯规,便从宽发落,只给黄牌。
  17. 交通执法:交警见司机态度诚恳,便从宽发落,仅口头警告。
  18. 文学创作:小说中,法官对真心悔过的犯人从宽发落。
  19. 影视台词:“念在你初犯,这次就从宽发落。”
  20. 日常对话:“这次就算了,下不为例,算是从宽发落。”

错误用法

  1. 滥用宽容

    • ❌ “他贪污受贿,但因为是领导,所以从宽发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身份特殊而滥用宽容。)
  2. 忽视原则

    • ❌ “虽然他屡次犯错,但每次都从宽发落。”(过度宽容可能纵容错误行为。)
  3. 混淆概念

    • ❌ “他考试作弊,老师从宽发落,让他重考。”(“从宽发落”一般指处罚减轻,而非给予额外机会。)
  4. 不合语境

    • ❌ “他工作表现优秀,老板从宽发落,给他加薪。”(“从宽发落”适用于犯错后的处理,不适用于奖励。)
  5. 逻辑错误

    • ❌ “因为他没犯错,所以从宽发落。”(“从宽发落”的前提是存在过错,无过错则无需“发落”。)

“从宽发落”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思想,但使用时需注意分寸,避免滥用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明刑不戮是什么意思

明刑不戮是一种强调司法公正和人道主义关怀的成语,拼音是míng xíng bù lù。该成语意味着在公正明察的司法过程中,对犯罪者进行公正审判,但不会轻易处以死刑或严厉的惩罚。其源于古代中国的司法实践,强调官员必须公正无私、明察秋毫,并尽量采取宽容和仁慈的态度处理犯罪。明刑不戮的近义词如公正无私、宽大为怀等,都体现了相似的公正和宽容含义。而反义词如严刑峻法、严惩不贷等,则与明刑不戮的含义形成鲜明对比。在实际应用中,明刑不戮强调在处理犯罪时遵循公正和人道主义原则,确保司法公正和权利保障。然而,该成语并不意味对犯罪行为的纵容,而是要在司法过程中保持公正无私,并尽量采取宽容和仁慈的态度。

秉公办理

秉公办理是一个成语,意指公正地处理事务,不受个人感情或偏见的影响。其源自古代官府办案的公正态度,强调以公共利益为重,不受私心杂念的干扰。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公正无私、公平处理等,反义词则为徇私舞弊、偏袒不公等。在工作中,秉公办理是一种重要的原则,要求在处理问题时不受个人感情或私利的干扰,以事实为依据,公正地做出决策。错误用法则是因个人情感或关系影响决策,违背秉公办理的原则。

笔底超生

“笔底超生”是一个成语,形容文思敏捷、才情出众。其源自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实践,用于赞美才思敏捷、作品出众的文人。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其近义词包括文思如泉、才思敏捷等,反义词为才疏学浅等。使用时应避免用错对象、场合,滥用夸张和与其他词语混用。该成语用于形容一个人的才华或作品水平高。

百不一贷

本文介绍了成语“百不一贷”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常见错误用法。该成语表示非常谨慎,不会遗漏任何一件事,强调对待事情要认真对待,不放过任何细节。文章还指出了其常见的误用情况,如用于不重要的场合、读音错误以及与不相关词语的搭配不当。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准确表达人们对工作或学习的严谨态度。

引律比附是什么意思

引律比附的读音引律比附的读音为yǐn lǜ bǐ fù。引律比附的含义“引律比附”是指按照法律条文或先例进行推理和判断,即通过类比的方式将新的案件或情况与已有的法律条文或先例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处理意见或裁决。其含义在于通过法律推理和类比的方式,使法律的应用更加灵活和公正。引律比附的典故“引律比附”这一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司法实践。在古代的法律制度中,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常常需要依据已有的法律条文和先例来作出裁决。为了确保裁决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法官们常常会采用“引律比附”的方法,即通过类比的方式将新的案件与已有的法律条文或先例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处理意见。这种方法在古代的司法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成为

不徇私情

不徇私情是一个成语,拼音为bù xún sī qíng。这个成语表示在处理事情时,不因个人情感、关系或私利偏袒某一方,而是公正无私地按照事实和规定来处理。不徇私情的典故源于古代,出自《汉书·张释之传》等。其近义词有大公无私、公正无私、铁面无私、廉洁奉公等。反义词包括徇私舞弊、偏袒护短、假公济私等。不徇私情是一个值得尊重和信任的品质,在处理事情时应该始终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遵循事实和规定。错误的做法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徇私舞弊,违背了不徇私情的原意。

包揽词讼

包揽词讼是指全部承担或处理诉讼、争端等法律事务的行为,包括古代地方官员为私利插手民间诉讼和现代律师或法律服务机构过度介入诉讼。这种行为可能涉及不正当手段,对司法公正产生不良影响。包揽词讼的近义词有包办诉讼、代理诉讼等,反义词为公正司法、公平裁判等。文章还介绍了包揽词讼的典故、错误用法以及应该遵循的法律规定和职业道德。

诛故贳误是什么意思

诛故贳误的读音读音:zhū gù shì wù拼音:zhū gù shì wù诛故贳误的含义“诛故贳误”是一个成语,它的含义是:对于故意犯罪的,要严惩不贷;而对于因过失造成的错误,则要宽容赦免。这个成语强调了对于不同性质的错误和犯罪行为,应有不同的处理态度。诛故贳误的典故“诛故贳误”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司法实践。在古代,对于犯罪的处理往往根据其性质和情节的轻重进行区别对待。对于那些故意犯罪、心存恶意的人,会给予严厉的惩罚;而对于因过失或疏忽而犯错的人,则会给予宽容和赦免。这个成语的典故体现了古代司法公正、明察秋毫的精神。诛故贳误的出处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等古代文献中,被用来形容古代司法审判的

秉公无私

秉公无私的拼音是bǐng gōng wú sī,意味着在处理事情时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强调了公正无私的品德和行为。其近义词有大公无私、公正无私等,反义词包括徇私舞弊、假公济私等。文章给出了多个秉公无私的例句,并强调了在使用时要注意上下文的连贯性和准确性,避免错误用法。

出入人罪

“出入人罪”是一个成语,形容在处理案件或审判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对犯罪事实的认定和判决结果出现偏差,使无辜者被定罪或罪犯逃脱法律制裁的情况。该成语源于古代法律审判中的实际案例,并反映在明清小说的情节中。其近义词包括冤枉好人、错判无辜等,反义词则为公正无私、明察秋毫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避免将其中的“出入”理解为字面意思,并严肃认真地对待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