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聋振聩
读音
fā lóng zhèn kuì
含义
- 发:开启、启发。
- 聋:耳朵听不见声音,比喻愚昧无知。
- 振:震动、唤醒。
- 聩:耳聋,引申为糊涂不明事理。
整体含义:形容言论或行动具有极大的震撼力,能够唤醒愚昧无知的人,使他们清醒或觉悟。
典故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发聋振聩,使民知所避就。” 原指通过教化使百姓明白是非,后来引申为用强有力的言论或行动唤醒愚昧的人。 -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
“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形容诗文或言论能使人警醒。 - 现代用法:
常用于形容演讲、文章或事件具有深刻的影响力,能让人幡然醒悟。
近义词
- 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 振聋发聩(同义异序):形容言论或行动使人警醒。
- 当头棒喝: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或劝诫。
- 发蒙振落:比喻唤醒愚昧的人,使其醒悟。
反义词
-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毫无效果。
-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
- 麻木不仁: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的批评像发聋振聩的钟声,让我明白了自己的错误。
- 小学高年级:这部电影的情节发聋振聩,让观众深刻反思环保的重要性。
- 初中:他的演讲发聋振聩,让在场的同学都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 高中:这篇社论发聋振聩,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
- 大学及以上:科学家的研究报告发聋振聩,促使政府调整了环保政策。
- 文学作品:他的诗句如发聋振聩,唤醒了沉睡的民众。
- 新闻报道:这次事故的调查结果发聋振聩,暴露了监管的漏洞。
- 演讲场景:他的发言发聋振聩,让全场听众陷入沉思。
- 历史评论:五四运动的口号发聋振聩,激励了一代青年。
- 哲学讨论:尼采的思想发聋振聩,挑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 商业分析:这份市场报告发聋振聩,揭示了行业的潜在危机。
- 家庭教育:父亲的话发聋振聩,让我明白了努力的重要性。
- 社会批评:这部纪录片发聋振聩,揭露了贫困地区的真实状况。
- 法律案例:法官的判决发聋振聩,警示了潜在的违法者。
- 心理学研究:这项实验的结果发聋振聩,改变了人们对记忆的认知。
- 科技评论: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发聋振聩,引发了全球讨论。
- 环保倡议:气候变化的报告发聋振聩,呼吁人类立即行动。
- 医学研究:这项医学发现发聋振聩,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艺术评论:这幅画作发聋振聩,挑战了传统的审美标准。
- 个人成长:那次失败的经历发聋振聩,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
错误用法
- 形容声音大:
❌ “演唱会的音响发聋振聩,震得耳朵疼。” (错误:成语不指物理上的声音大。) - 形容普通提醒:
❌ “妈妈叫我多穿衣服,真是发聋振聩。” (错误:成语用于深刻警醒,不适用于日常小事。) - 形容风景震撼:
❌ “黄山的日出发聋振聩,美得让人窒息。” (错误:成语不用于形容视觉感受。) - 形容情绪激动:
❌ “听到好消息,他发聋振聩地跳了起来。” (错误:成语不用于描述情绪反应。) - 形容物理震动:
❌ “地震时,地面发聋振聩。” (错误:成语与物理震动无关。)
正确使用场景:
✅ “他的演讲发聋振聩,让听众重新思考了社会公平问题。” (符合成语的比喻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
放马后炮
“放马后炮”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的是在事情发生后才采取行动或发表意见的行为,尤其指没有实际帮助或效果的行动或意见,带有贬义。这个成语可能源自于古代战争情境。其近义词包括“事后诸葛亮”、“画蛇添足”和“亡羊补牢”,反义词则是“未雨绸缪”、“及时雨”和“防患未然”。在使用时需注意其含义及使用场合,避免误解和滥用。文章详细解释了该成语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示例。
山摇地动是什么意思
山摇地动是一个形容词短语,形容事物或事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源于古代对自然现象和重大事件的描述,如地震、战争等。其近义词包括地动山摇、天摇地动等,反义词为风平浪静、宁静无声等。该成语可通过例句展示其用法,如形容音乐会、演讲、战争等的强烈影响。错误用法示例指出避免夸张或不切实际的描述。整体而言,山摇地动这一成语用于形容极其强烈或重大的事物或事件。
大有见地
“大有见地”是一个成语,形容对某个问题或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见解。其强调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深邃的思考,涉及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该成语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在中国文化中强调“见地”的重要性源远流长。使用时应避免不当场合、误用为贬义,以及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此成语可用于评价学术领域的研究、领导者的决策、演讲中的深刻见解等场合。
倒峡泻河
“倒峡泻河”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xiá xiè hé。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水流汹涌澎湃,气势磅礴,常用来比喻事物发展迅猛或文章言辞表达流畅。其典故可能源于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同时,使用该成语时需注意避免用错场合、误解词义、搭配不当及滥用成语等常见错误。
耳听八方
本文介绍了成语“耳听八方”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与其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人耳目灵敏,能够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或信息。此外,本文还提到该成语在实际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免错误用法和滥用,要根据具体情境和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最后,文章通过几个例句展示了如何使用该成语。
超超玄箸
超超玄箸是一个形容言辞、文章、技艺等高妙超群的成语。其读音为chāo chāo xuán zhù,典故源于古代文人墨客之间的比试和交流。该成语可用于形容出类拔萃的技艺或才华,如绘画、演奏、文学、演讲等。然而,使用时应避免滥用和误用,注意语境搭配和使用场合的适宜性。
拔地摇山
拔地摇山的正确读音是bá dì yáo shān。这个成语用于形容力量或气势的强大,有如拔起地面、摇动山岳般的震撼力量,常用来形容人的勇气、力量或某种行动的巨大影响力。其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其磅礴的意境。拔地摇山的近义词有撼天动地、气吞山河、威震天下等,反义词有微不足道、默默无闻、平淡无奇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要过度夸张或滥用,避免与其他成语混用或误用,以及在正式场合或严肃语境中谨慎使用。
耳鬓厮磨
耳鬓厮磨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两个人关系非常亲近,常在一起。出处可追溯到《诗经·卫风·木瓜》篇。近义词有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等。反义词包括疏远陌生、各自为政等。使用此成语时要注意语境搭配,避免误用。例句展示了耳鬓厮磨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百折千回
百折千回的读音为bǎi zhé qiān huí,形容经历多次挫折和困难后仍然坚持努力,不放弃。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其典故并不明确,但可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描述人物面对困难的情节。百折千回的近义词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等,反义词包括“一蹶不振”和“半途而废”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消极、悲观的描述,并要注意语境的合适性。
村学究语
村学究语是一种形容乡村学究所使用的语言或学问的词汇,含义为言辞古朴、质实,多指不事雕琢、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这个成语并无具体典故,但和古代乡村学者的学术研究及言辞风格有关。村学究语的近义词包括乡野之言、村野之语等,反义词则为华丽辞藻、雅言正论等。使用村学究语时需注意不要贬低其价值或轻视其内容,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例如,某人在描述乡村生活或表达智慧时,可能会使用村学究语来突出其朴实无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