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科打诨
读音
fā kē dǎ hùn
含义
“发科打诨”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发科”和“打诨”两部分组成:
- 发科:原指戏曲表演中的科白(动作和台词),引申为做出滑稽或夸张的言行。
- 打诨:指在表演中插科打诨,制造笑料。
整体含义:形容人故意做出滑稽、夸张的言行来逗乐或活跃气氛,有时也带有贬义,指轻浮、不正经的行为。
典故
- 戏曲表演中的插科打诨
在古代戏曲中,丑角常常通过夸张的动作和幽默的台词来调节气氛,称为“打诨”。例如,元杂剧《西厢记》中,红娘就经常以诙谐的语言逗乐观众。 - 《水浒传》中的运用
在《水浒传》中,李逵等角色常常“发科打诨”,用粗犷幽默的方式表达情感,增添故事的趣味性。 - 《红楼梦》中的调侃
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故意装傻充愣,逗得贾府众人哈哈大笑,这也是“发科打诨”的一种表现。
近义词
- 插科打诨:指在言谈或表演中穿插滑稽动作或语言来逗乐。
- 嬉皮笑脸:形容人轻浮、不严肃的样子。
- 油嘴滑舌:指说话轻浮、不诚恳。
- 装疯卖傻:故意装出疯癫或愚蠢的样子来逗乐或逃避责任。
反义词
- 一本正经:形容态度严肃、庄重。
- 正襟危坐:形容人端坐严肃的样子。
- 不苟言笑:指人不轻易说笑,态度严肃。
- 庄严肃穆:形容气氛或态度庄严、肃静。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小丑在舞台上发科打诨,逗得小朋友们哈哈大笑。
- 弟弟故意学鸭子走路,发科打诨的样子真有趣。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联欢会上,小明模仿老师的语气发科打诨,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
- 他总爱在课堂上发科打诨,老师批评了他好几次。
-
初中
- 相声演员在台上发科打诨,观众们被逗得捧腹大笑。
- 虽然他的发科打诨活跃了气氛,但在正式场合显得不太合适。
-
高中及以上
- 在严肃的会议上,他突然发科打诨,让原本紧张的氛围轻松了不少。
- 他的演讲风格幽默风趣,偶尔发科打诨,但内容依然深刻。
错误用法
-
在严肃场合滥用
- 错误:在葬礼上,他居然发科打诨,引得众人不满。
- 正确:在轻松的聚会上,他偶尔发科打诨,大家都很开心。
-
误解为“认真讨论”
- 错误:他们在会议上发科打诨,深入探讨了公司的发展战略。
- 正确:他们在会议上认真讨论,没有发科打诨。
-
与“插科打诨”混淆
- 错误:他喜欢在表演中发科打诨,但观众并不买账。(“插科打诨”更准确)
- 正确:他喜欢在表演中插科打诨,观众反响热烈。
-
用于形容正经行为
- 错误:老师讲课非常发科打诨,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
- 正确: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偶尔发科打诨,但主要内容很严谨。
“发科打诨”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正确使用可以增添语言的幽默感,但要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撒科打诨是什么意思
撒科打诨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指戏曲中演员故意说错台词或做出不合常理的举动来逗笑观众。现在用来形容在正式场合或严肃场合中的幽默行为。该成语源于古代戏曲表演中的传统技巧,能缓解紧张气氛。其近义词包括插科打诨、逗笑取乐等,反义词为一本正经、严肃认真等。使用时需注意场合,避免给人留下不恰当的印象。
插科打诨
本文介绍了“插科打诨”这一汉语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源于古代戏曲表演,指在正式场合或严肃话题中插入幽默、轻松的元素,以缓解气氛或增添趣味性。文章还列举了插科打诨的多个例句,说明了其在不同场合中的应用。不过,过度使用插科打诨可能显得不尊重或不专业,需要根据具体场合和目的合理运用。
打诨插科
本文主要介绍了“打诨插科”这一古代戏曲用语的含义,指演员通过说笑、逗趣等方式增加戏剧娱乐性和观赏性。文章还介绍了该成语的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其用法。同时,也指出了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避免滥用或误用该成语。
插科使砌
插科使砌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原意指在戏曲演出中演员为了吸引观众、调节气氛而进行的滑稽表演或即兴发挥。该成语的含义是形容在各类场合中巧妙地运用幽默、滑稽等手法来调节气氛。其典故源于古代戏曲中的即兴发挥表演。插科使砌的近义词包括妙语连珠、诙谐幽默等,反义词为严肃无趣、呆板无味等。在正确使用场合下,插科使砌能够使得气氛轻松愉悦,吸引观众注意力。然而,在不适当的场合过度使用或误用该成语,可能会破坏气氛或给人留下不专业的印象。
不苟言笑
“不苟言笑”是一个成语,拼音为bù gǒu yán xiào。其含义是形容人态度庄重严肃,不轻易流露笑容。该成语来源于《礼记·曲礼》,表示君子在言行举止上要庄重严肃。历史上也有许多被形容为不苟言笑的名人,如关羽。近义词包括庄重严肃、严词厉色等,反义词有嬉皮笑脸、口无遮拦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要注意语境,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并避免与其他近义词或贬义词混淆。
弄鬼掉猴是什么意思
弄鬼掉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nòng guǐ diào hóu,意指装模作样、捣鬼取巧,通常用来形容用狡猾手段欺骗或捉弄他人。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戏剧表演中演员为了追求效果而做出的一些夸张、滑稽动作。它的近义词包括装模作样、矫揉造作等,反义词则是光明磊落、真诚待人和实事求是。使用这个成语时要注意场合,避免在正式或严肃的场合使用。同时,需要避免与其他近义词混淆,以及滥用或误用其含义。
戏彩娱亲是什么意思
戏彩娱亲的读音戏彩娱亲的读音为xì cǎi yú qīn。戏彩娱亲的含义戏彩娱亲,字面意思为通过表演、娱乐等方式来使亲人感到快乐和愉悦。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子女通过各种方式来逗乐、取悦父母或其他长辈,表达孝顺和关爱之情。戏彩娱亲的典故戏彩娱亲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故事。故事中,一个孝顺的儿子为了使年迈的父母开心,便穿上彩衣、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和动作,进行各种表演来逗乐父母。他的这种行为被后人传颂,并形成了“戏彩娱亲”这个成语。这个典故强调了孝顺和家庭和睦的重要性。戏彩娱亲的近义词孝顺父母承欢膝下尽心竭力奉养双亲孺慕之爱以上这些词语都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关爱之情,与戏彩娱亲有相似的含义。戏
下回分解是什么意思
下回分解的读音拼音:xià huí fēn jiě下回分解的含义“下回分解”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故事、情节、话题等暂时告一段落,留下悬念或待续的意思。通常用于长篇叙事文学或演讲中,作为暂时的收束语,表示故事或话题尚未结束,需要等待下一次继续讲述或讨论。下回分解的典故“下回分解”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评书、戏曲等表演艺术形式。在古代,评书和戏曲等表演形式通常需要分多次进行,每次表演结束后,演员会使用“下回分解”来告诉观众故事尚未结束,需要等待下一次的表演。因此,“下回分解”在古代文艺作品中经常出现,成为了人们熟悉的成语。下回分解的近义词暂且不表:暂时不继续讲述或讨论某事。留待后叙:留下悬念或待续的意思
幺麽小丑是什么意思
幺麽小丑的读音幺麽小丑的读音为:yāo mó xiǎo chǒu,其中“幺”和“麽”是生僻字,但它们的发音分别是yāo和mó。幺麽小丑的含义“幺麽小丑”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那些微不足道、低微卑贱的人或事物。具体来说,“幺”表示微小,“麽”表示轻蔑、鄙夷,“小丑”则是指那些不正经、滑稽可笑的人或事物。因此,“幺麽小丑”的含义就是形容那些微不足道、轻蔑卑贱的人或事物。幺麽小丑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戏曲表演,当时有“幺么戏”之说,指的是一些滑稽、轻浮的表演形式。在戏曲中,常常会有一些扮演小丑角色的演员,他们通过夸张的表演和滑稽的言行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因此,“幺麽小丑”这个成语便逐渐形成了,用来
开台锣鼓
本文介绍了开台锣鼓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开台锣鼓原指戏曲或曲艺开场时的鼓声,现也用于比喻活动或事件的开端。其典故源于古代戏曲和曲艺的表演,用于吸引观众和宣告表演开始。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来展示其用法,并指出错误使用的可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