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摘句

断章摘句:解读与运用

读音

duàn zhāng zhāi jù

含义

  • :截断,不完整。
  • :文章、篇章。
  • :选取,抽取。
  • :句子、文句。

整体含义:指从整篇文章中截取片段或句子,而不考虑上下文,导致理解片面或曲解原意。常含贬义,形容读书或引用时不求甚解、断章取义的行为。

典故

  1.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盈被诬陷谋反,其友叔向在辩解时引用《诗经》中的句子,但晋国执政者范宣子故意“断章摘句”曲解其意,导致栾盈最终被驱逐。
  2. 《文心雕龙·章句》
    南朝刘勰批评文人写作时“寻章摘句”,只注重华丽词藻而忽略整体思想,导致文章空洞无物。
  3. 《颜氏家训·勉学》
    颜之推告诫子孙读书不可“断章取义”,否则会误解圣贤本意,贻误学问。

近义词

  1. 断章取义:截取片段以符合己意,忽略整体。
  2. 寻章摘句:读书或写作时只注重词句雕琢,缺乏深度。
  3. 管中窥豹:片面了解,不见全貌。
  4. 以偏概全:用局部代表整体,导致错误结论。

反义词

  1. 融会贯通:全面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
  2. 通观全局:从整体角度把握问题。
  3. 实事求是:依据事实全面分析,不歪曲原意。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老师告诉我们,读书不能“断章摘句”,要理解整个故事。(造句练习)
    • 他只看了一句话就批评别人,真是“断章摘句”。
  2. 小学高年级

    • 辩论时“断章摘句”是不公平的,应该听完对方的全部观点。
    • 这篇报道“断章摘句”,误导了很多人。
  3. 初中

    • 历史研究最忌“断章摘句”,否则会歪曲史实。
    • 他的发言被媒体“断章摘句”,结果引发了误会。
  4. 高中

    • 学术讨论中“断章摘句”是肤浅的表现,必须结合上下文分析。
    • 法律条文不能“断章摘句”地解读,否则会违背立法原意。
  5. 大学及以上

    • 论文引用文献时应避免“断章摘句”,否则可能构成学术不端。
    • 社交媒体上“断章摘句”的传播方式加剧了信息碎片化。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褒义

    • ❌ “他擅长断章摘句,总能找到最精彩的句子。”(应为“摘录佳句”)
    • ❌ “这篇书评断章摘句,提炼了书的精华。”(应为“概括精要”)
  2. 混淆近义词

    • ❌ “他读书很快,总是断章摘句。”(应为“一目十行”)
    • ❌ “写作文要断章摘句,才能语言优美。”(应为“旁征博引”)
  3. 脱离语境滥用

    • ❌ “我喜欢断章摘句地看电影片段。”(应为“剪辑精彩片段”)
    • ❌ “厨师断章摘句地选用了菜谱里的步骤。”(应为“选取关键步骤”)

总结:“断章摘句”强调片面性和误导性,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中性或褒义表达。

你可能感兴趣

断章截句

断章截句是一种不完整的引用或截取文章章节或句子的行为,通常用于形容对原文进行不恰当的断取,只选取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忽略原文的整体意思和上下文关系。这种行为被视为不尊重原文,不负责任的表现,并可能导致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产生偏差或误解。其近义词包括摘章断句、割裂文意、支离破碎等。全面理解、完整引用、全面阐述等是其反义词。断章截句的错误用法包括在引用或翻译时只选取有利部分,忽略原文的整体意思和上下文关系,以及在写作或演讲中频繁使用此方式以追求短暂效果或吸引注意力。

断章 读后感600字

《断章》读后感阅读《断章》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这本书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吸引了我,让我沉浸在故事情节和人物描绘中。作者通过断章的形式,将一个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故事片段呈现给读者,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多彩。每个故事片段都如同一幅精美的拼图,拼凑出了一幅完整的人生画卷。主人公小李的成长历程让我印象深刻。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的坚韧和勇气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除了小李之外,书中还刻画了其他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都在努力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

孤文断句

孤文断句是一种片面理解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仅凭一两个片段或零散的句子去理解某件事情,缺乏整体和全面的考虑。该成语源于古代文献记载,常用来形容人们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行为。孤文断句的错误可能导致学术研究、人际交往、媒体报道等多个领域的误解和冲突。为避免这种片面的思考方式,应全面理解文章或事件的意图和整体意义,多角度思考问题,避免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就妄下结论。孤文断句的错误用法示例包括在学术研究、人际交往和媒体报道中的片面理解和报道。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避免这种不全面的理解和思考方式,学会全面、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唇揭齿寒

唇揭齿寒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ún jiē chǐ hán。它用来形容关系密切,彼此之间相互关联,一方的安危或冷暖会直接影响到另一方。这个成语源自古代传说,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用词不当、误用语境和混淆读音等错误用法。

以词害意是什么意思

以词害意的读音以词害意,读音为yǐ cí hài yì。其中,“以”表示因为,“词”指文字或词语,“害”意为损害,“意”则指意境或情感。以词害意的含义“以词害意”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因为过于拘泥于文字的表述而损害了原意或意境。具体来说,它指的是在理解或解释某件事物时,过于注重文字表面的含义,而忽略了其真正的含义或背后的深层含义,导致理解偏差或误解。以词害意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文学作品。据说在古代,有一位文人写了一首诗,但在表述上过于拘泥于字眼的选择,结果导致诗的意境被文字所束缚,失去了原本应有的韵味。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过于注重文字形式而忽视内容实质的人。以词害意的近义词曲解原

断章取义

本文介绍了成语“断章取意”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近义词和反义词。文章详细解释了该成语的含义为引用别人的文章或讲话时,只截取某一部分而忽视或误解原意。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该成语的正确和错误用法,并强调了全面理解文章或观点的重要性。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断章取意”这一成语。

以小见大是什么意思

以小见大的读音以小见大,读音为 "yǐ xiǎo jiàn dà",其中 "yǐ" 意为"以","xiǎo" 意为"小","jiàn" 意为"见","dà" 意为"大"。以小见大的含义以小见大是一个成语,它的含义是通过观察或处理小的事物或问题,来理解或解决大的问题或情况。这个成语强调了从细节中把握整体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观察和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以小见大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智慧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一位智者通过观察一个蚂蚁洞的布局和蚂蚁的行为,推断出即将发生的洪水。他通过观察小的事物,预见到了大的灾难,从而保护了村庄。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即使是微小的细节,也可能隐藏着重要的信息或预示着大

可见一斑是什么意思

“可见一斑”是一个成语,读音为kàn jiàn yī bān。其含义是从某一小部分现象或迹象中可以推测出整体或全局的情况。典故源自《世说新语·言语》。这个成语用于描述从部分可以推断整体的情境。常见的近义词有“一叶知秋”“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等,反义词为“一概而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使用时要避免用词不当、误用语境、搭配不当和滥用等错误。通过例句展示了其正确的用法。

断简残编

“断简残编”是一个形容书籍或文献资料残缺不全、散乱不完整的成语。其典故源于古代竹简或木简制成的书籍在保存过程中出现的断裂、残缺情况,反映了古代文献保存的不易。该成语最早出自《汉书·艺文志》。常用于形容古籍、史书的保存状态,也有形容知识或信息不完整的含义。其近义词包括零篇断简、遗文逸句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齐备无遗等。使用时应避免混淆概念,如误用为形容文章逻辑性等。通过考古整理,许多断简残编的古籍得以复原,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钻牛角尖是什么意思

钻牛角尖的读音钻牛角尖的拼音为:zuān niú jiǎo jiān。钻牛角尖的含义“钻牛角尖”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过于拘泥于细节,陷入困境,无法自拔。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人过于执着于某个问题或事情,而无法从中解脱出来。钻牛角尖的典故“钻牛角尖”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寓言故事。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典故是“盲人摸象”,讲述的是一群盲人摸到大象的不同部位,因为无法全面了解大象的形态而争论不休,其中有人甚至钻到大象的牛角里去,最终被困住无法出来。这个典故形象地表达了“钻牛角尖”的含义,即过于执着于局部而忽视整体。此外,“钻牛角尖”还有其他的典故和出处,比如某些文人墨客因为过于追求文字的精妙而陷入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