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取义
读音
duàn zhāng qǔ yì
含义
- 断:截断,割裂。
- 章:文章、篇章。
- 取:选取,摘取。
- 义:意思,含义。
整体含义:指不顾全文或整体语境,只截取其中的片段或句子,孤立地理解或引用,导致歪曲原意。
典故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盈被诬陷谋反,他的朋友叔向在解释《诗经》时,故意断章取义,以表达对栾盈的支持。后来,人们用“断章取义”形容这种不顾全文、只取片段的做法。 - 《论语·卫灵公》:
孔子曾说:“不逆诈,不亿不信。”意思是不要凭空猜测别人欺诈或不诚信。但有人断章取义,只引用“不亿不信”,曲解为“不要相信别人”,完全违背了孔子的本意。 - 《孟子·万章下》:
孟子批评某些学者解读经典时“以文害辞,以辞害志”,即只关注字句而忽略整体思想,这也是“断章取义”的一种表现。
近义词
- 望文生义:仅从字面理解,不深入探究真实含义。
- 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整体,导致错误结论。
- 穿凿附会:强行解释,牵强附会。
- 曲解原意:故意歪曲原本的意思。
反义词
- 通观全局:全面考虑,不遗漏重要部分。
- 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准确理解。
- 原原本本:完整呈现,不加篡改。
- 融会贯通:整体把握,透彻理解。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告诉我们,读书不能断章取义,要看完整个故事。
- 他只看了一句话就说故事不好,这是断章取义。
-
小学高年级:
- 新闻报道如果断章取义,可能会误导读者。
- 写作文时,引用名言要完整,不能断章取义。
-
初中:
- 辩论时,对方断章取义,曲解了我的观点。
- 历史研究要严谨,不能断章取义地引用史料。
-
高中:
- 某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常常断章取义地报道名人言论。
- 法律条文必须完整理解,断章取义可能导致错误判决。
-
大学及以上:
- 学术论文引用文献时,切忌断章取义,否则会影响研究的严谨性。
- 政治演讲若被断章取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错误用法
-
场景一:社交媒体
- 某人发了一条朋友圈:“今天真倒霉,工作不顺,还被老板批评。”朋友只截图“被老板批评”部分,并散布“他被开除了”的谣言,这就是典型的断章取义。
-
场景二:新闻报道
- 某明星接受采访时说:“我不太喜欢这个角色,但导演坚持让我演。”媒体却只报道“我不太喜欢这个角色”,制造明星耍大牌的假象。
-
场景三:学术讨论
- 某学者在论文中写道:“虽然这个理论存在争议,但仍有参考价值。”反对者却只引用“这个理论存在争议”,否定其全部研究。
-
场景四:法律文件
- 合同条款写明“甲方有权在乙方违约时终止合作”,乙方却只强调“甲方有权终止合作”,忽略前提条件,试图逃避责任。
-
场景五:日常交流
- 妈妈说:“如果你写完作业,可以玩一会儿游戏。”孩子只听“可以玩一会儿游戏”,直接跑去玩游戏,结果被批评。
总结:“断章取义”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容易导致误解和矛盾。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日常交流,都应避免这种做法,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信息。
你可能感兴趣
断章截句
断章截句是一种不完整的引用或截取文章章节或句子的行为,通常用于形容对原文进行不恰当的断取,只选取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忽略原文的整体意思和上下文关系。这种行为被视为不尊重原文,不负责任的表现,并可能导致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产生偏差或误解。其近义词包括摘章断句、割裂文意、支离破碎等。全面理解、完整引用、全面阐述等是其反义词。断章截句的错误用法包括在引用或翻译时只选取有利部分,忽略原文的整体意思和上下文关系,以及在写作或演讲中频繁使用此方式以追求短暂效果或吸引注意力。
引古喻今是什么意思
引古喻今的读音引古喻今的读音是yǐn gǔ yù jīn。引古喻今的含义引古喻今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通过引用古代的典故或故事来比喻或说明现代的事物或现象。它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古今对比,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说服力。引古喻今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在写作时喜欢引用古人的言论或事迹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情感。这种修辞手法逐渐演变成了引古喻今的成语。例如,在《左传》中就有“引经据典”的记载,即引用经典文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此外,在《史记》、《汉书》等史书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引古喻今的近义词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引类比附援古证今这些成语都含有通过引用古代的典故或故事来
断章取义
本文介绍了成语“断章取意”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近义词和反义词。文章详细解释了该成语的含义为引用别人的文章或讲话时,只截取某一部分而忽视或误解原意。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该成语的正确和错误用法,并强调了全面理解文章或观点的重要性。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断章取意”这一成语。
通前至后是什么意思
通前至后的读音通前至后的读音为:tōng qián zhì hòu。通前至后的含义通前至后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贯通前后,指对事情的整个过程和来龙去脉都十分清楚。通前至后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即贯通前后、通晓始末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形容人的智慧和洞察力。通前至后的近义词贯通始终前后贯通洞若观火明察秋毫知始知终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通前至后有一定的相似性,都表示对事物的全面理解和掌握。通前至后的反义词通前至后的反义词是断章取义,表示只看到事物的部分而忽略了整体,或者只看到表面而忽略了深层的含义。通前至后的例句他通前至后地了解了这个项目的所有细节。他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展现
引古证今是什么意思
引古证今的读音标注拼音:yǐn gǔ zhèng jīn引古证今的含义“引古证今”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引用古代的典故或经验来证明或说明现今的某种情况或观点。它强调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通过古代的例子来为现代提供借鉴和参考。引古证今的典故“引古证今”的典故主要源于古代文献和历史故事。例如,在《史记》等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以历史为鉴,以古论今的记载。此外,古代的智者或政治家在处理国家大事时,也经常引用古代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决策的正确性。这些典故和故事都体现了“引古证今”的思想。典故一:《左传》中的“引古喻今”在《左传》中,有许多引用古代历史事件来比喻或解释当前政治、社会现象的例子。这些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什么意思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世事无常和盛衰兴替的快速变化。其含义是人们的境遇、地位或事物的状况在时间的长河中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典故源自黄河两岸村庄的故事,反映了人生的起伏和世事的变幻无常。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世事无常、风云变幻等。其并没有明确的反义词,但可以从其含义中引申出“一成不变”、“永恒不变”等相对概念。文章同时提到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包括在不当场合使用以及断章取义。
诗云子曰是什么意思
诗云子曰是一个成语,指引用古代诗文或典故来谈论问题。其最早出自《论语·述而》,用来形容引经据典、引古论今的表达方式。该成语包含引用《诗经》和孔子的话,意味着借古人的言论阐述观点或表达情感。其近义词包括引经据典、援引圣贤、引古喻今等,反义词为信口开河、断章取义、离题万里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断章取义、滥用成语以及与主题无关的引用等错误用法。该成语在古典文化、历史研究、政治演讲等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熔古铸今是什么意思
熔古铸今是一个成语,意指将古代的精华与现代的思想、技术融合,创造出新的价值或成果。它强调古今结合,借鉴古代智慧为现代所用,同时也继承前人的事业,为后人开创道路。这个成语源于对中国古代与现代关系的思考。近义词有古为今用、承前启后等。反义词为断章取义、厚古薄今等。在文学创作、电影制作、工艺制造、城市建设、研究方法等领域都有熔古铸今的应用实例。错误用法包括断章取义地使用和滥用场合不当。
一通百通是什么意思
一通百通的读音一通百通读音为:yī tōng bǎi tōng,其中“通”字在这里表示通晓、理解的意思。一通百通的含义一通百通,字面意思是掌握了一个核心原理或技能后,就能理解并掌握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一旦掌握了关键的知识或技巧,就能轻松地掌握其他相关的知识或技能。这种能力通常被视为对某个领域有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具体来说,“一”指的是一个核心点或基础,“通”则表示通晓、理解。而“百通”则是指通过理解这个核心点,可以进一步掌握与之相关的许多其他知识和技能。因此,一通百通强调的是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全面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的读音为jiè gǔ fěng jīn,是指借用历史故事或人物暗示批评现实社会现象。其典故可追溯至古代文学作品。近义词有引经据典等,反义词为直言不讳。使用该成语时需注意避免滥用、断章取义、与现实脱节以及语言不恰当等错误用法。文章通过举例解释了借古讽今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