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断章截句」详解
读音
duàn zhāng jié jù
含义
- 断:截断、割裂。
- 章:文章、篇章。
- 截:截取、摘取。
- 句:句子、语句。
整体含义:指从整篇文章中截取部分句子或段落,不顾及原文的整体意思,只选取对自己有利的部分。通常带有贬义,形容引用他人言论时断章取义、歪曲原意。
典故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盈被诬陷谋反,逃亡楚国。楚国大臣子木问栾盈:“晋国为何驱逐你?”栾盈引用《诗经·小雅·巧言》中的句子:“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意思是自己没有武力,却被诬陷为祸乱之源。子木听后,认为晋国确实不公,便收留了栾盈。
- 实际上,栾盈引用诗句时故意断章取义,原诗本意是讽刺小人挑拨离间,而非自辩。
-
《论语·卫灵公》:
- 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后世有人断章取义,只引用“吾道”二字,曲解其意,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
宋代苏轼《答谢民师书》:
- 苏轼批评当时文人引用经典时“断章取义”,不顾全文主旨,导致误解古人本意。
近义词
- 断章取义:指引用他人言论时只截取部分,不顾整体意思。
- 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整体,导致结论片面。
- 穿凿附会:牵强附会地解释,曲解原意。
- 望文生义:仅从字面理解,不深入探究真实含义。
反义词
- 原原本本:完整、准确地引用或叙述。
- 实事求是:根据事实全面分析,不歪曲原意。
- 通观全局:从整体角度理解,不局限于局部。
- 字斟句酌:仔细推敲每个字句,确保准确表达。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老师告诉我们,读书不能断章截句,要理解整段话的意思。
- 小明写作文时断章截句,结果意思完全错了。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辩论时不能断章截句,否则会被对手抓住漏洞。
- 他引用名言时断章截句,导致大家误解了作者的本意。
-
初中:
- 新闻报道如果断章截句,可能会误导公众。
- 写论文时引用资料要完整,不能断章截句。
-
高中:
- 某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常常断章截句地报道名人言论。
- 历史研究必须严谨,不能断章截句地解读史料。
-
大学及以上:
- 学术讨论中,断章截句的引用是对原作者的不尊重。
- 法律条文必须完整理解,断章截句可能导致错误判决。
错误用法
-
误解为“摘录精华”:
- ❌ 错误例句:“这本书很好,我断章截句地记下了重点。”
- ✅ 正确用法:“这本书很好,我摘录了其中的精华部分。”
-
误用为“精简内容”:
- ❌ 错误例句:“为了节省时间,我断章截句地复述了故事。”
- ✅ 正确用法:“为了节省时间,我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
误用为“引用名言”:
- ❌ 错误例句:“我喜欢断章截句地引用名人名言。”
- ✅ 正确用法:“我喜欢准确引用名人名言,避免曲解原意。”
-
误用为“总结要点”:
- ❌ 错误例句:“老师让我们断章截句地总结课文。”
- ✅ 正确用法:“老师让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思想。”
总结:「断章截句」是一个带有贬义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中性或褒义的表达。
你可能感兴趣
断章摘句
断章摘句是一种读书方法,指只选取文章中的部分或一句话,脱离上下文独立运用。这种做法易导致对原意理解不全面或产生歧义。其源于古代读书人为了方便记忆或理解而单独摘录某些章节或句子。然而,断章摘句也被视为一种不负责任的读书方法,其近义词包括拆东补西、支离破碎等。在阅读时,应注意整体把握,避免断章摘句地理解。其错误用法包括脱离上下文独立引用、只关注表面意思忽视深层含义以及用于不恰当的场合或目的。因此,在引用或学习时,应注重全面理解和整体把握。
断章取义
本文介绍了成语“断章取意”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近义词和反义词。文章详细解释了该成语的含义为引用别人的文章或讲话时,只截取某一部分而忽视或误解原意。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该成语的正确和错误用法,并强调了全面理解文章或观点的重要性。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断章取意”这一成语。
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是一个成语,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仅根据其中的片段或部分来理解或引用,从而曲解原作者的意思。这一成语源于古代读书方法,反映人们在阅读和引用时的常见错误。断章取义的近义词包括曲解原意、摘章取句等,反义词则是通篇理解、全面考虑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详细阐述了断章取义的应用场景和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读书、工作、交流和媒体报道中避免这种误解和歪曲原意的现象。
旁征博引是什么意思
旁征博引是一个成语,广泛地引用各种事实、典故、资料等来证明或阐述观点。出自古代文献和典故,如《论语》。该成语的含义是形容引用广泛,论据丰富,具有说服力。其近义词包括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等,反义词为断章取义、孤陋寡闻等。在论文写作、演讲、讨论等场合常使用。但需注意避免在不需要深入论证的情况下滥用,或引用时断章取义、过于追求形式等错误用法。
诗云子曰是什么意思
诗云子曰是一个成语,指引用古代诗文或典故来谈论问题。其最早出自《论语·述而》,用来形容引经据典、引古论今的表达方式。该成语包含引用《诗经》和孔子的话,意味着借古人的言论阐述观点或表达情感。其近义词包括引经据典、援引圣贤、引古喻今等,反义词为信口开河、断章取义、离题万里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断章取义、滥用成语以及与主题无关的引用等错误用法。该成语在古典文化、历史研究、政治演讲等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合而为一
“合而为一”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é ér wèi yī,形容事物、概念或关系之间的紧密结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典故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强调万物归一、天人合一的观念。近义词有合一、融为一体、浑然一体等,反义词有分崩离析、各自为政、支离破碎等。在运用中,应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描述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在不适当的语境中使用,以及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该成语可用于描述团队、电影、合作、故事、城市、画作、公司、家庭、国家等事物的融合与和谐。
配套成龙是什么意思
“配套成龙”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事物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合得当,整体呈现出完美的效果。源于古代中国工艺制作,最早出自《新唐书·南蛮传》。该成语强调事物间的和谐与统一,形容团队配合默契、工作完善等情况。近义词有“相得益彰”“天衣无缝”“珠联璧合”,反义词包括“支离破碎”“杂乱无章”“各自为政”。错误用法包括用于不相关场景、滥用及与其他成语混淆。通过本文,读者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浑然一体
"浑然一体"是一个成语,用于描述事物整体性和和谐性,形容事物像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个成语源自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强调事物内部各部分的协调和统一,呈现一种和谐、自然、无缝隙的状态。近义词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等,反义词则是"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等。在描述自然、画作、小说、建筑、音乐、文章、电影、陶瓷作品等方面,都可以用此成语来形容整体感的强烈。但需注意避免误用或滥用,尤其是在描述不和谐或存在明显缺陷的事物时,以及过度简化或片面地使用该成语描述复杂事物时。
一刀两段是什么意思
一刀两段的读音一刀两段的读音为:yī dāo liǎng duàn。一刀两段的含义“一刀两段”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某种关系或事物被彻底割裂、断裂,无法再恢复或连接的状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种关系或事物的破裂,如感情、友谊、合作等关系的断裂。一刀两段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武术故事。在古代,有一种武术招式被称为“一刀两断”,意指一招之间将敌人分为两半。后来,这个词语被引申为形容事物或关系被彻底割裂、断裂。此外,也有说法认为该成语源于古代的刑法。在古代,对于某些严重的罪行,会采用斩首或斩身等极刑,即将人的身体分成两段,因此“一刀两段”也用来形容残酷的刑罚或无法挽回的悲剧。一刀两段的
以词害意是什么意思
以词害意的读音以词害意,读音为yǐ cí hài yì。其中,“以”表示因为,“词”指文字或词语,“害”意为损害,“意”则指意境或情感。以词害意的含义“以词害意”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因为过于拘泥于文字的表述而损害了原意或意境。具体来说,它指的是在理解或解释某件事物时,过于注重文字表面的含义,而忽略了其真正的含义或背后的深层含义,导致理解偏差或误解。以词害意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文学作品。据说在古代,有一位文人写了一首诗,但在表述上过于拘泥于字眼的选择,结果导致诗的意境被文字所束缚,失去了原本应有的韵味。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过于注重文字形式而忽视内容实质的人。以词害意的近义词曲解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