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善其身
读音
dú shàn qí shēn
含义
- 独:独自,单独。
- 善:使……完善、美好。
- 其:代词,指自己。
- 身:自身、个人。
整体含义:原指在不得志时,独自修养品德,保持个人节操;后多指只顾自己好,不关心他人或集体利益。
典故
-
《孟子·尽心上》
- 原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解释:孟子认为,人在不得志时应修养自身,得志时则应造福天下。
-
《后汉书·党锢传》
- 东汉末年,士人面对宦官专权,部分人选择“独善其身”,不参与政治斗争,以保全自身。
-
陶渊明归隐
- 东晋诗人陶渊明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被视为“独善其身”的典型。
近义词
- 明哲保身: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斗争的处世态度。
- 洁身自好: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
- 自顾不暇:连自己都顾不过来,更无力帮助别人。
- 与世无争: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形容超脱豁达。
反义词
- 兼济天下: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与“独善其身”相对。
- 舍己为人: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利益。
- 大公无私: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毫无私心。
- 助人为乐:以帮助他人为快乐。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只顾自己玩,不帮助同学,真是“独善其身”。
- 我们不能“独善其身”,要和大家一起努力。
-
小学高年级:
- 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能“独善其身”,而要互相帮助。
- 他总是一个人学习,从不参与班级活动,有点“独善其身”。
-
初中:
- 陶渊明辞官归隐,选择“独善其身”,过上了田园生活。
- 在团队合作中,“独善其身”会影响整体效率。
-
高中:
- 孟子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体现了儒家的处世哲学。
- 面对社会问题,青年不应“独善其身”,而应积极担当。
-
大学及以上:
-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不能“独善其身”,必须加强合作。
- 他的“独善其身”态度,让他在职场中显得格格不入。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褒义
- ❌ 错误例句:“他独善其身,从不惹麻烦,真是个好员工。”(“独善其身”多含贬义,此处应改为“安分守己”)
-
混淆“独善其身”与“洁身自好”
- ❌ 错误例句:“她独善其身,从不参与不良活动。”(此处应为“洁身自好”)
-
用于形容集体行为
- ❌ 错误例句:“这个国家独善其身,不参与国际事务。”(“独善其身”一般用于个人,此处应为“孤立主义”)
-
与“自私自利”混用
- ❌ 错误例句:“他独善其身,从不分享食物。”(此处“自私自利”更准确)
-
忽略语境
- ❌ 错误例句:“他独善其身,专心研究学问。”(若强调个人修养,可用;若暗指不关心他人,则不妥)
你可能感兴趣
闭门埽轨
闭门埽轨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形容人闭门谢客,专心致志地做事。现常用来形容人专心致志地工作或学习,不受外界干扰。典故源自《汉书·王莽传》和王莽闭门谢客、专心工作的行为。近义词包括闭门不出、潜心致志等。反义词包括游手好闲、浮躁不安等。使用闭门埽轨时要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使用不当或过于夸张。
操身行世
操身行世是一个源自古代儒家思想的词汇,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其含义指一个人在世间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操身行世的典故源自古代文献和道德楷模的故事。操身行世的近义词包括品行端正、德行高尚、行为规范等,反义词则是品行不端、德行败坏等。正确的用法是描述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不应用于贬低或讽刺他人。例句中展示了操身行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
关于仁的古诗词
关于仁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仁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古诗展示《论语·里仁篇》节选作者:孔子及门徒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作者与朝代: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其门徒众多,此段文字出自《论语》。解析:孔子认为居住在有仁德之处最好。他提倡仁道,将“仁”看作是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追求以“仁”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和个人品格的修养。这段文字说明了仁心和修养的重要性。仁爱作者:杨婧原文:仁者爱人,以德为本。义者守道,以礼为先。作者与朝代:杨婧为现代人,此为现代诗。解析:此诗强调了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仁者以爱人为本,以德行为基础。义者坚守道义,以礼为先。表达了对仁、义、礼等传统美
砥砺廉隅
砥砺廉隅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ǐ lì lián yū,表示人通过自我修养和锻炼,使品行正直、道德高尚。该成语源自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文,常用来形容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其近义词包括廉洁自律、刚正不阿等,反义词为贪赃枉法、卑躬屈膝等。该成语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应正确使用,避免误用或混淆。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些人以砥砺廉隅为人生信条或座右铭,以表达其坚守道德底线的决心。
成己成物
“成己成物”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éng jǐ chéng wù,指个人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能对他人或事物产生积极的影响和贡献。其强调个人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只有先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影响和帮助他人或事物。这一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大学》中的一句话,并有许多相关的典故和故事。其近义词包括修身齐家、自强不息和精益求精等,反义词则是自暴自弃、损人利己和半途而废等。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常常以成己成物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和学业,以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好的效果。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将“成己”与“成物”割裂理解,以及将“成己”与“利他”对立看待等错误用法。
润屋润身是什么意思
润屋润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rùn wū rùn shēn。它的含义是通过修养身心,使个人品德和才能得到提升,同时改善生活环境。这一成语源自《论语·宪问》中的孔子思想,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润屋润身的近义词包括修身齐家、温文尔雅、涵养有度等,反义词则为粗俗浅薄、暴躁无礼、疏忽大意等。在运用这一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的理解,如只注重物质条件的改善或个人品德的提升等。同时,要注意语境的恰当性,不要随意用于不相关的场合或语境中。只有“润屋”和“润身”相辅相成,才能真正达到润屋润身的效果。通过不断学习和修养身心,人们可以逐步实现润屋润身的目标。
计过自讼
计过自讼的读音为jì guò zì sòng,意为自我反省并改正错误。这一概念源于古代,是道德修养的表现。计过自讼包括自我批评、反躬自省、自我反思等近义词,与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等反义词形成对比。在日常中,我们应该养成计过自讼的习惯,及时纠正错误,不仅仅是口头表达,更需要实际行动。错误的用法是误解计过自讼,过分苛责自己或仅找他人错处。正确的做法是在积极的态度中寻找自身的进步和提高。
持正不阿
持正不阿是一个成语,意思为坚持正义,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向邪恶势力屈服。该成语源于战国时期蔺相如的故事,形容人正直无私、刚强不屈。其近义词有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等,反义词包括偏袒护短、徇私舞弊等。持正不阿的人在工作中能坚守正义立场,不畏权势,确保公正和透明,赢得尊重和信任。但需注意避免将其用于形容过于刻板、不知变通的情况。
拔毛济世
拔毛济世是一个成语,读音清晰,表达通过捐献、助人等行为将个人力量贡献出来,帮助他人,造福社会。其源于古代慈善行为,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感。拔毛济世的近义词有济世安民、利国利民、舍己为人等。反义词包括损人利己、自私自利、损公肥私等。在运用该成语时,需注意避免贬义或不当场合的使用,要结合具体语境和情境,避免滥用或误用。
修齐治平是什么意思
修齐治平的读音修齐治平的拼音为:xiū qí zhì píng。修齐治平的含义修齐治平是一个成语,指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的努力,实现个人品德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体来说,“修身”指的是个人修养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完善;“齐家”则是指家庭的和睦与幸福;“治国”是指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繁荣;“平天下”则是指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和平。修齐治平的典故修齐治平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在儒家经典《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这成为后世人们追求道德修养和治理社会的准则。这一思想强调了个人品德和社会治理的紧密联系,认为只有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努力,才能实现家庭的和睦、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