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己成物
读音
chéng jǐ chéng wù
含义
“成己成物”由四个字组成:
- 成:完成、成就、完善。
- 己:自己、自身。
- 物:外物、他人、事物。
整体含义是指既完善自身,又帮助他人或外物达到完善。它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
典故
- 《礼记·中庸》: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意思是:真正的“诚”不仅是完善自己,还要推己及人,使万物各得其所。 - 《论语·雍也》: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成己成物”异曲同工,强调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 - 宋代朱熹注解: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朱熹认为,完善自己是仁德的体现,而成就外物则是智慧的运用。
近义词
- 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己立立人:自己站稳脚跟,也要帮助他人站稳脚跟。
- 兼济天下:既修养自身,又造福社会。
- 内圣外王:内心修养如圣人,外在行为如王者,强调内外兼修。
反义词
- 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
- 独善其身:只注重自身修养,不关心外界。
- 损人利己:损害他人利益来成全自己。
- 闭门造车:关起门来做事,不与外界交流。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我们要学会帮助别人,做到“成己成物”。
- 老师教我们,不仅要自己学习好,还要帮助同学进步。
-
小学高年级:
- 班长不仅自己成绩优秀,还经常辅导同学,真是“成己成物”的榜样。
- 志愿者叔叔阿姨们既提升了自己,又帮助了社会,这就是“成己成物”。
-
初中:
- 真正的成功不仅是个人成就,还要对社会有贡献,这就是“成己成物”的精神。
-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造福人类,体现了“成己成物”的高尚品格。
-
高中:
- 儒家思想中的“成己成物”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 企业家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应承担社会责任,做到“成己成物”。
-
大学及以上:
- “成己成物”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具体体现。
- 在全球化时代,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成己成物”更具现实意义。
错误用法
-
误解为“成就自己”:
- ❌ 错误例句:“他只想成己成物,所以拼命赚钱。”
(“成己成物”不是单纯追求个人成功,而是兼顾他人和社会。)
- ❌ 错误例句:“他只想成己成物,所以拼命赚钱。”
-
用于贬义:
- ❌ 错误例句:“那个贪官表面上成己成物,实际上中饱私囊。”
(“成己成物”是褒义词,不能用于讽刺虚伪行为。)
- ❌ 错误例句:“那个贪官表面上成己成物,实际上中饱私囊。”
-
忽略“成物”部分:
- ❌ 错误例句:“他专心学习,成己成物,从不关心别人。”
(“成己成物”必须包含帮助他人或外物的含义。)
- ❌ 错误例句:“他专心学习,成己成物,从不关心别人。”
-
滥用场景:
- ❌ 错误例句:“这只猫吃饱喝足,真是成己成物。”
(“成己成物”用于人类的高尚行为,不适用于动物或日常琐事。)
- ❌ 错误例句:“这只猫吃饱喝足,真是成己成物。”
“成己成物”是一个充满哲理的成语,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成长的同时,也要心怀他人和社会,实现真正的和谐与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仁的古诗词
关于仁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仁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古诗展示《论语·里仁篇》节选作者:孔子及门徒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作者与朝代: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其门徒众多,此段文字出自《论语》。解析:孔子认为居住在有仁德之处最好。他提倡仁道,将“仁”看作是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追求以“仁”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和个人品格的修养。这段文字说明了仁心和修养的重要性。仁爱作者:杨婧原文:仁者爱人,以德为本。义者守道,以礼为先。作者与朝代:杨婧为现代人,此为现代诗。解析:此诗强调了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仁者以爱人为本,以德行为基础。义者坚守道义,以礼为先。表达了对仁、义、礼等传统美
立人达人是什么意思
立人达人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ì rén dá rén",含义为树立自己并帮助他人。其源自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助人的重要性。立人达人的典故与许多历史人物有关,他们以此为准,通过自身努力和助人行为来树立品德。立人达人的近义词如助人为乐、成人之美等,反义词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使用时要避免错误用法,根据情境恰当运用,实现个人和他人的共同进步。文中还描述了立人达人的实际运用和错误用法的避免方式。
不因人热
“不因人热”是一个成语,拼音是bù yīn rèn rè,意味着不依赖他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源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典故主人公重耳体现出自力更生的精神。其近义词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反义词则为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等。该成语在描述一个人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帮助或款待时使用,但需注意避免与冷漠、无情等负面词汇混淆使用,并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选择。
《论语·里仁》读后感
《论语·里仁》读后感(第1篇)《论语·里仁》读后感初次翻阅《论语·里仁》,我被其深沉的智慧与人文关怀所吸引。这部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与人性之美。《论语·里仁》主要收录了孔子关于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的论述,以及他与弟子们的对话。通过这些篇章,我们得以一窥孔子的思想体系与教育理念。本书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道德观念与社会理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读此书,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孔子对于“仁”的阐述。孔子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尊重和理解的体现,是社会和谐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因
拔毛济世
拔毛济世是一个成语,读音清晰,表达通过捐献、助人等行为将个人力量贡献出来,帮助他人,造福社会。其源于古代慈善行为,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感。拔毛济世的近义词有济世安民、利国利民、舍己为人等。反义词包括损人利己、自私自利、损公肥私等。在运用该成语时,需注意避免贬义或不当场合的使用,要结合具体语境和情境,避免滥用或误用。
慎独 读后感
《慎独》读后感在阅读《慎独》一书后,我对其内涵之丰富深感震撼。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实践指南。我被书中的主题——慎独所吸引,它代表了一种对个体自我约束与内在修养的追求。作者通过深入解读慎独的概念,让我理解了它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行为规范,更在于内心的净化与提升。书中涵盖了多个方面,从个人行为到社会现象,都探讨了慎独的重要性。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个人成长的部分吸引。通过阅读,我意识到慎独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推动力。只有通过自我约束和内省,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实现心灵的升华。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活,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心路历程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那位在面对种种
500字读后感大学
《大学》读后感摘要《大学》作为古代儒家经典,深入阐述了儒家思想对于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重要观点。书中从格物致知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体现了儒家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的追求。阅读《大学》让我深受启发,深刻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意识到自身在社会责任中的位置。书中人物形象虽未具体描述,但通过其思想体系,我感受到了古代儒生的智慧和品德。阅读《大学》让我受益颇丰,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还让我在思想上得到了启迪。这本书对我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操身行世
操身行世是一个源自古代儒家思想的词汇,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其含义指一个人在世间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操身行世的典故源自古代文献和道德楷模的故事。操身行世的近义词包括品行端正、德行高尚、行为规范等,反义词则是品行不端、德行败坏等。正确的用法是描述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不应用于贬低或讽刺他人。例句中展示了操身行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
傍人篱落
傍人篱落的读音为bàng rén lí luò,意为依附于他人生活或做事,缺乏自主性。源自《左传》中的故事,形容没有自主能力、依赖他人才能生存或成功的人。近义词有依附他人、依赖他人等,反义词为自立自强、独立自主等。使用傍人篱落时需注意语境,避免错误用法。
认同 读后感
《认同》一书深入探讨了认同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性。书中通过生动的故事,描绘了人们在追求认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挣扎与成长。作者细腻地描述了认同的内涵,包括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的相互作用,以及文化和社会背景对个体认同的影响。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认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同时也启发了我对人际交往和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对于理解个体成长和社会交往有深刻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