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善吾身

独善吾身:修身自持的智慧

读音

dú shàn wú shēn

含义

“独”指独自、单独;”善”意为完善、修养;”吾”即我;”身”指自身、个人。字面意思是独自完善自身修养。这个成语形容在纷扰世事中保持个人操守,专注于自我修养而不随波逐流。

具体含义指在恶劣环境中或他人不修德时,仍能坚持个人道德修养,洁身自好。它强调个人在无法改变外界时,至少要保持自身的高尚品格。

典故

  1.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最早记载这一思想的出处,孟子认为士人在不得志时应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则要造福天下。
  2. 《后汉书·丁鸿传》记载了东汉学者丁鸿”独善其身,不交当世”的故事,他在乱世中闭门读书,保持清高节操。
  3. 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阐释这一思想时写道:”君子处穷约,则修其在己者而已”,进一步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4. 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有言:”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体现了”独善吾身”的精神境界。

近义词

  1. 洁身自好:保持自身纯洁,不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
  2. 明哲保身: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3. 守身如玉:保持节操,像玉一样洁白无瑕。
  4. 不同流俗:不跟随一般的世俗风气,形容品格高尚。
  5.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略带贬义)。

反义词

  1. 同流合污:跟坏人一起做坏事。
  2. 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3. 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4. 狼狈为奸: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5. 趋炎附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例句

小学阶段例句

  1. 虽然班上有些同学上课说话,但小明总是独善吾身,专心听讲。
  2. 看到别人乱扔垃圾,小红独善吾身,坚持把垃圾扔进垃圾桶。
  3. 游戏时间,当其他孩子都在疯闹时,小华独善吾身,安静地看书。
  4. 考试时有人想作弊,但小丽独善吾身,坚持自己认真答题。
  5. 下雨天,看到有人踩草坪抄近路,小强独善吾身,宁愿绕远走正道。

初中阶段例句

  1.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能够独善吾身、保持阅读习惯的人越来越少了。
  2. 面对网络上的各种谣言,他选择独善吾身,不转发不评论。
  3. 班级里攀比之风盛行,唯有她独善吾身,保持朴素的生活方式。
  4. 当同学们都在追捧流行偶像时,他独善吾身,坚持自己的古典音乐爱好。
  5. 在”躺平”文化盛行的环境中,他仍能独善吾身,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高中阶段例句

  1.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正是古代文人独善吾身的典范。
  2. 在这个功利至上的时代,独善吾身不仅需要定力,更需要勇气。
  3. 面对学术不端行为,真正的学者应当独善吾身,坚守学术道德。
  4. 社交媒体时代,能够独善吾身、不被流量裹挟的内容创作者难能可贵。
  5. 当集体陷入盲目狂热时,能够独善吾身、保持理性思考的人尤为可贵。

大学及以上例句

  1. 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往往面临两难选择: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吾身?
  2.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使得纯粹的独善吾身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3. 独善吾身不应成为逃避社会责任的借口,而应是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4. 在商业伦理缺失的环境下,企业家如何既独善吾身又经营成功,考验智慧。
  5. 真正的独善吾身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浊世中守护精神家园的积极姿态。

错误用法

  1. 逃避责任:”工作出了问题时,他选择独善吾身,把责任全推给同事。”(错误:成语不含推卸责任之意)
  2. 自私自利:”她从不参与慈善活动,总是独善吾身。”(错误:混淆了洁身自好与自私冷漠)
  3. 孤立主义:”国家应该独善吾身,不参与任何国际事务。”(错误:成语用于个人修养,不适用于国家政策)
  4. 不近人情:”朋友遇到困难时,他以独善吾身为由拒绝提供帮助。”(错误:曲解了成语本意)
  5. 消极避世:”面对社会问题,他只是独善吾身,从不思考如何改变。”(错误:忽略了成语中积极的修养含义)
  6. 标新立异:”为了显示与众不同,他故意独善吾身,反对所有人的意见。”(错误:将坚持原则误解为刻意叛逆)

“独善吾身”这一成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修养的深刻智慧,它既不是逃避现实的借口,也不是冷漠自私的托辞,而是在复杂环境中守护精神家园的一种积极姿态。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对我们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

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的正确读音为dú shàn qí shēn。这个成语意味着只顾个人完善和进步,忽视他人需求和利益。源于古代儒家思想,与强调关心他人的思想相悖。独善其身带有负面含义,表示自私的行为和态度。其近义词如洁身自好、自给自足等,反义词如兼善天下、助人为乐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滥用。

润屋润身是什么意思

润屋润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rùn wū rùn shēn。它的含义是通过修养身心,使个人品德和才能得到提升,同时改善生活环境。这一成语源自《论语·宪问》中的孔子思想,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润屋润身的近义词包括修身齐家、温文尔雅、涵养有度等,反义词则为粗俗浅薄、暴躁无礼、疏忽大意等。在运用这一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的理解,如只注重物质条件的改善或个人品德的提升等。同时,要注意语境的恰当性,不要随意用于不相关的场合或语境中。只有“润屋”和“润身”相辅相成,才能真正达到润屋润身的效果。通过不断学习和修养身心,人们可以逐步实现润屋润身的目标。

500字读后感大学

《大学》读后感摘要《大学》作为古代儒家经典,深入阐述了儒家思想对于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重要观点。书中从格物致知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体现了儒家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的追求。阅读《大学》让我深受启发,深刻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意识到自身在社会责任中的位置。书中人物形象虽未具体描述,但通过其思想体系,我感受到了古代儒生的智慧和品德。阅读《大学》让我受益颇丰,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还让我在思想上得到了启迪。这本书对我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成己成物

“成己成物”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éng jǐ chéng wù,指个人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能对他人或事物产生积极的影响和贡献。其强调个人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只有先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影响和帮助他人或事物。这一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大学》中的一句话,并有许多相关的典故和故事。其近义词包括修身齐家、自强不息和精益求精等,反义词则是自暴自弃、损人利己和半途而废等。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常常以成己成物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和学业,以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好的效果。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将“成己”与“成物”割裂理解,以及将“成己”与“利他”对立看待等错误用法。

读后感 厚德载物

读后感 厚德载物(第1篇)读后感:厚德载物在我初翻开这本厚重之书时,便被其散发的沉稳与深度所吸引。厚德载物,四字箴言,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之路。初读此书,我被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节所吸引。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能深深触动人心。它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道德与责任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本书主要围绕几位主要人物展开,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成长、挑战与蜕变。故事背景多样,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也有细腻的家庭情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在面对道德抉择时所做出的选择,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更是

大学 八目 读后感

《大学八目》读后感《大学八目》作为经典之作,主要围绕古代学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和步骤展开。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入理解了修身的重要性及其对于家庭、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深远影响。书中通过八个步骤详细阐述了修身的过程,其中我特别被“诚意正心”这一步骤所吸引,意识到内心真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书中的智慧深表敬意,并将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内涵。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中受益。

关于治的诗词

关于治的诗词(第1篇)关于“治”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列表治世之能事,功高而民安。——佚名《治世之言》治国以礼乐,治家以和睦。——李商隐《为有源远流长者》治乱之道,在乎明君臣之分。——李煜《诗经·君子于役》治人者,必先自治。——朱熹《论治之道》安得天下有情人,共治千秋大业。——宋词中民间歌曲《百年赋》二、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治世之能事,功高而民安。全文:世道皆由人,治国治人无已时。高哉禹之志,不以四海为己私。若非克己任,吾将藐尔谁能为。三载己奉德,黎庶仰洪威。衢歌争致主,全我江之湄。治世之能事,功高而民安。作者:佚名(具体朝代不详)治国以礼乐,治家以和睦。全文:治国以礼乐,此乃王道之根本。教化乃

读 大学 的读后感论文

读《大学》的读后感论文一、引言《大学》作为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思想价值。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其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所吸引,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二、基本信息与阅读动机《大学》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哲理,让我对儒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选择阅读此书,主要是出于对古代儒家思想的探索与理解,希望借此了解儒家对于人生哲理和教育理念的观点。三、内容梗概与主题思想《大学》主要阐述了“大学之道”,即如何通过大学教育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书中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品德对于家庭、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其主题思想在于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体现了

《礼记 大学》读后感

《礼记 大学》读后感(第1篇)《礼记 大学》读后感《礼记 大学》作为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初读时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文字流畅,内容丰富,不仅详细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富含许多深刻的道理。整部经典让人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儒家对于个体、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理解和洞察,彰显出中华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此书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开篇,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巨大影响。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到更高的境界,不仅需要内心的修养,还要注重实际行动和社会的和谐。在书中,我特别被“格物致知”的观念所吸引,这一观点强调通过实践去认识事物,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书中所提到的“八目”——“

大学章句 读后感

大学章句 读后感(第1篇)大学章句 读后感《大学章句》一书,初读之时,便给人以深邃之感。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邃的智慧,吸引着每一位读者。此书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它以古人的智慧为引子,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书中都给出了详尽的论述。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学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社会、国家、世界的独到见解。书中最为吸引人的莫过于其独特的观点和精彩的片段。比如其中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既是一种个人修养的指导思想,也是一种社会治理的原则。书中对于这一理念的深入解读,让我深刻理解到,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关乎个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