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掩西遮
读音
dōng yǎn xī zhē
含义
- 东、西:方位词,泛指各处。
- 掩、遮:掩盖、遮蔽,指试图隐藏或掩饰。
- 整体含义:形容人为了掩盖真相或错误,四处遮掩,左支右绌,最终难以完全隐瞒。
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形容人做事不坦率,试图用各种手段掩盖事实,但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暴露更多问题。
典故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战国时期,有人偷了邻居的羊,怕被发现,便东掩西遮,一会儿说羊跑丢了,一会儿又说被狼叼走了。结果漏洞百出,最终被识破。 - 《史记·滑稽列传》
汉武帝时,有个官员贪污受贿,为了掩盖罪行,他编造各种理由搪塞上司,但“东掩西遮”之下,反而引起怀疑,最终被查办。 - 民间故事
古代有个小偷,偷了财主家的银子,怕被发现,一会儿藏床底,一会儿塞墙缝,结果银子掉出来,被当场抓住。人们笑他“东掩西遮,终究露馅”。
近义词
- 遮遮掩掩:形容人说话或做事不坦率,故意隐藏真相。
- 欲盖弥彰:越想掩盖,反而暴露得越明显。
-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早已暴露。
- 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辞掩饰错误。
反义词
- 光明磊落:形容人坦荡无私,不隐瞒。
- 开诚布公:坦诚相待,毫无隐瞒。
- 直言不讳:说话直率,不拐弯抹角。
- 坦坦荡荡:形容人心胸开阔,行为正直。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偷吃了糖果,东掩西遮地说“不是我”,可嘴角还粘着糖渣。(一年级)
- 小学中年级:他考试作弊被老师发现,东掩西遮地解释,结果越说越乱。(三年级)
- 小学高年级:小华弄坏了同桌的钢笔,东掩西遮地想推卸责任,最后还是承认了。(五年级)
- 初中:公司账目有问题,经理东掩西遮地修改数据,最终被审计部门查出。(初一)
- 高中:历史上许多贪官东掩西遮地掩盖罪行,但纸包不住火,终将败露。(高一)
- 大学:学术造假者东掩西遮地篡改实验数据,最终被同行揭穿,身败名裂。(大二)
- 职场:员工迟到多次,东掩西遮地编造借口,老板一眼看穿。(职场新人)
- 家庭:孩子偷偷玩游戏,东掩西遮地关掉电脑,可主机还是热的。(家长视角)
- 社会新闻:肇事司机东掩西遮地逃离现场,监控录像却拍得清清楚楚。(新闻报道)
- 历史评论:封建王朝的腐败官员东掩西遮,最终加速了王朝的灭亡。(历史分析)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褒义:
❌ “他做事很谨慎,总是东掩西遮,避免出错。”(错误,成语本身含贬义) - 形容自然现象:
❌ “乌云东掩西遮,终于下起了雨。”(成语用于人为行为,不适用于自然现象) - 形容正面行为:
❌ “警察东掩西遮地保护证人。”(应用“周密保护”等中性词) - 对象错误:
❌ “小猫东掩西遮地捉老鼠。”(动物行为不宜用此成语) - 过度夸张:
❌ “他东掩西遮了一整天,连呼吸都不敢。”(成语不适用于极端夸张场景)
总结:这个成语生动描绘了人试图掩盖事实却漏洞百出的窘态,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中性或褒义。
你可能感兴趣
恶积祸盈
"恶积祸盈"是一个成语,表示人或组织长期积累的恶行或罪孽达到危险的顶点,会带来极大的灾难或恶果。其典故来源于古代社会和民间传说。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积重难返、罪恶累累和作恶多端,反义词为善有善报、功德圆满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其贬义色彩,强调长期积累的过程和结果,避免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夸大或缩小。常见的错误用法包括误用为褒义、与时间无关的用法以及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用法。
弄假成真是什么意思
“弄假成真”是一个成语,形容原本是虚假的或假装的事情最终变成真实。源自古代传说和故事,如假装生病最终成真病的情况。该成语与虚应故事、虚有其表、矫情饰伪等词有相似之处,与真实无虚、真相大白、货真价实等词形成对比。使用时要避免混淆概念、使用不当语境和滥用成语的情况。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一句成语,用来形容故意掩饰或伪装反而暴露了自己的行为。该成语来源于古代民间故事,原意是表示某处并没有藏有三百两银子。其近义词如“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等,都表示自作聪明、弄巧成拙的含义。反义词则强调真实、坦率的态度。该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警示人们不要自作聪明、掩盖真相,而是应该坦诚相待、光明正大。但也要注意避免在使用中出现错误,比如只重视表面功夫、逃避责任等。
贪多嚼不烂是什么意思
贪多嚼不烂的读音读音:tān duō jiáo bù làn拼音标注为:tān/dōu/jiáo/bù/làn,其中“tān”表示贪心,“duō”表示多,“jiáo”表示咀嚼,“bù làn”表示不烂。贪多嚼不烂的含义“贪多嚼不烂”是一句汉语成语,意思是指贪求过多、贪得无厌,结果反而无法消化、无法吸收,甚至会因为贪多而造成浪费或损失。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告诫人们不要贪心不足,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贪多嚼不烂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故事,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是关于一位贪吃的驴子因吃多了而无法咀嚼消化,最终被活活饿死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贪心不足的后果,提醒人们要珍惜自己的资源和能力,不要贪多嚼不烂。此外
引狼自卫是什么意思
引狼自卫的读音读音:yǐn láng zì wèi引狼自卫的含义“引狼自卫”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引来狼来保卫自己”。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种错误的策略或行为,即为了应对某种威胁而采取的行动反而招致更大的危险或损失。它比喻招来强敌或恶人,反而给自己带来祸患。引狼自卫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古代的军事故事。在古代,有些人在面对敌人时,为了寻求帮助或保护,会选择与更强大的敌人结盟。然而,这种结盟往往会导致他们被更强大的敌人所利用,最终反而遭受更大的损失。因此,“引狼自卫”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这种愚蠢的行为。引狼自卫的近义词招祸遗殃:指招来祸患,留下灾难。引虎自卫:与“引狼自卫”类似,指为了自卫而招
养虎自残是什么意思
养虎自残的读音养虎自残的读音为:yǎng hǔ zì cán。养虎自残的含义养虎自残指的是养育、纵容老虎,最终却伤害了自己。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纵容敌人或对手,最终会招致自己的灾难或损失。养虎自残的典故养虎自残的典故源自于古代的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些地方的人为了保护自己,会养一只老虎作为守护兽。然而,有些人却过于纵容这只老虎,让它失去了控制。最终,这只老虎不仅没有保护他们,反而伤害了他们自己。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过于放纵敌人或对手,最终反而招致自己的灾难或损失的行为。养虎自残的近义词引火烧身反伤其身搬石砸脚反害自身这些词语都表示了类似养虎自残的意思,即因过于放纵或轻视对方而最终导致自己的
欲速则不达是什么意思
欲速则不达的读音读音:yù sù zé bù dá拼音标注为yù sù zé bù dá,其中“欲”读作yù,表示想要;“速”读作sù,表示快速;“则”读作zé,表示就;“不达”读作bù dá,表示不达到目的。欲速则不达的含义“欲速则不达”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过于急切地想要达到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成语强调了做事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节奏,不能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的典故该成语出自《论语·子路篇》,其中有一段话是孔子对子路说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做事情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外,还有许多典故和
跌弹斑鸠
本文介绍了成语“跌弹斑鸠”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近义词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人行动笨拙、反应迟钝,源于古代狩猎活动中斑鸠被弹弓击中后的状态。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在正式场合或严肃语境中使用,以及避免与其他贬义词连用。通过举例说明了该成语的用法。
吐丝自缚是什么意思
吐丝自缚的读音吐丝自缚的读音为tǔ sī zì fù。吐丝自缚的含义“吐丝自缚”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像蚕吐丝作茧一样,自己把自己束缚起来。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因自己的言行或行为而使自己陷入困境或束缚自己的境地。吐丝自缚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蚕在生长过程中会吐出丝来包裹自己,形成茧。起初,人们看到蚕被自己的丝所包裹,感到十分惊奇。后来,人们逐渐发现蚕在茧中完成蜕变,化为飞蛾破茧而出。于是,“吐丝自缚”这个成语便用来形容人因自己的行为或决策而使自己陷入困境或束缚自己的境地。吐丝自缚的典故出处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庄子》等书中就有类似的表述。此外,它也常见于古代文学作
东量西折
东量西折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ōng liàng xī zhé】,意为在衡量、估量时结果不如预期,甚至完全相反,最终徒劳无功或损失惨重。这个成语源自古代中国的民间故事,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要审时度势,不可轻率行事。其含义包括事与愿违、徒劳无功、得不偿失和枉费心机等近义词。反义词有一举两得、成功在望和事半功倍等。在使用东量西折时,需避免盲目乐观、缺乏经验和知识以及不切实际的目标和计划等错误用法场景,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