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马耳
读音
dōng fēng chuī mǎ ěr
含义
“东风”指春风,也比喻他人的言语或劝告;“吹”即吹拂;“马耳”指马的耳朵。字面意思是东风吹过马的耳朵,马毫无反应。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听不进去,毫不在意。
典故
- 唐代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李白用“东风射马耳”形容世人对他诗歌的不屑一顾,后来演变为“东风吹马耳”。 - 宋代苏轼《和何长官六言》
“说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 苏轼以此表达对权贵劝诫的无视,进一步强化了成语的寓意。
近义词
-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听见一样。
- 秋风过耳——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在意。
- 左耳进右耳出——形容听了却不往心里去。
反义词
- 洗耳恭听——形容专心、恭敬地听别人讲话。
- 言听计从——对别人的话完全听从并采纳。
- 虚心纳谏——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提醒小明要认真写作业,他却东风吹马耳,继续玩玩具。
- 小学高年级:妈妈叮嘱小红雨天带伞,她却东风吹马耳,结果淋成了落汤鸡。
- 初中:班主任强调考试纪律,但有些同学东风吹马耳,依然作弊。
- 高中:老师建议他多背单词,他却东风吹马耳,结果英语考试不及格。
- 大学:导师提醒他论文要早点写,他却东风吹马耳,最后熬夜赶工。
- 职场:老板强调安全生产,可有些员工东风吹马耳,最终酿成事故。
- 家庭:爸爸劝他少玩手机,他却东风吹马耳,视力越来越差。
- 社交:朋友劝他别熬夜,他却东风吹马耳,第二天精神萎靡。
- 历史:大臣劝谏昏君勤政,昏君却东风吹马耳,最终亡国。
- 寓言:老牛劝小马别贪玩,小马东风吹马耳,结果掉进陷阱。
- 童话:仙女告诫公主别乱跑,公主东风吹马耳,被巫婆抓走。
- 科幻:科学家警告别乱碰外星设备,探险队东风吹马耳,引发灾难。
- 武侠:师父叮嘱徒弟别轻敌,徒弟东风吹马耳,比武时惨败。
- 悬疑:侦探提醒助手小心陷阱,助手东风吹马耳,差点丧命。
- 励志:教练让他加强训练,他却东风吹马耳,比赛时表现糟糕。
- 寓言续写:蚂蚁劝蟋蟀存粮过冬,蟋蟀东风吹马耳,冬天饿得发抖。
- 神话:神仙告诫凡人别贪心,凡人东风吹马耳,最终失去一切。
- 寓言新编:老鹰劝小鸡别乱跑,小鸡东风吹马耳,被狐狸叼走。
- 现代故事:医生劝他戒烟,他东风吹马耳,后来得了肺病。
- 寓言哲理:智者劝愚者多读书,愚者东风吹马耳,一生碌碌无为。
错误用法
- 误用为“东风射马耳”:虽然李白原句是“东风射马耳”,但现代标准成语是“东风吹马耳”。
- 误用为“西风吹马耳”:成语固定搭配是“东风”,不可随意替换。
- 误用为形容自然现象:如“今天的风真是东风吹马耳啊”,成语比喻人的态度,不能描述天气。
- 误用为褒义:如“他东风吹马耳,专心致志地学习”,成语本身含贬义,不能用于褒扬。
- 误用为主动行为:如“他东风吹马耳地批评别人”,成语形容听者的态度,而非说话者的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
东风射马耳
“东风射马耳”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ōng fēng shè mǎ ěr,意指对别人的话语或劝告充耳不闻,表示对事情漠不关心。该成语来源于古代故事,用来形容对别人说的话置之不理。其近义词有置若罔闻、充耳不闻、漠不关心等,反义词包括洗耳恭听、虚心纳谏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避免滥用。
当耳旁风
“当耳旁风”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事情不重视、不认真对待或对他人的话语听而不闻。源自古代中国的一个故事,用以形容对警告、劝告或建议等未给予足够重视,如同耳边风一样轻易忽略。其近义词包括轻描淡写、不以为意、漠然置之、视而不见,反义词则包括郑重其事、慎重其事、重视有加、耳听八方。然而,误用该成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例如误将其用于形容问题的重要性或风吹过耳朵的感觉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谨慎,确保符合成语的原本含义。
掩耳盗钟是什么意思
掩耳盗钟的读音读音:yǎn ěr dào zhōng掩耳盗钟的含义掩耳盗钟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捂住耳朵去偷钟。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自欺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却故意装作不知道,并试图掩盖事实真相。它也用来形容那些愚蠢、盲目自信、不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掩耳盗钟的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据说,古代有一个人想要偷别人的钟,但他又怕钟声太大被人发现。于是他决定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钟声了。然而,当他偷取钟时,还是被人发现了。这个典故用来讽刺那些自欺欺人的人,他们总是试图掩盖自己的错误和过失,却最终无法逃脱真相的揭露。掩耳盗钟的近义词自欺欺人:指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掩人
马耳东风是什么意思
马耳东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mǎ ěr dōng fēng,形容对别人的劝告或建议置若罔闻,如同风吹过马的耳朵一样毫无反应。该成语来源于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并有多个典故和出处。马耳东风的近义词包括置若罔闻、充耳不闻、漠然置之等,反义词则包括洗耳恭听、虚心纳谏、重视关注等。在使用马耳东风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场合、词语搭配以及避免滥用表达个人情绪。文章详细解释了马耳东风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
关于千字的诗词
关于千字的诗词(第1篇)关于千字的诗词,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表达。以下是我为您精心挑选的几首古诗词,每一首都包含“千”字,且附有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简短解析。一、诗经《千载之下》千载之下年代:先秦作者:诗经原文:千载之下,犹闻风声。世事如梦,人生几何?解析:此诗以“千载之下”为开篇,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于世事无常的深深思考。二、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鹳雀楼年代:唐作者:王之涣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解析:此诗描绘了壮阔的黄河与鹳雀楼的景象,其中“欲穷千里目”一句更是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三、李煜《望江南·春去也》望江南·春去也年代:唐
傲睨一世
傲睨一世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ào ní yī shì,含义为形容一个人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不可一世的态度和气质。这个成语表达了一个人对于自己、世界的傲慢和自信。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上理解。近义词包括自命不凡、自视甚高、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反义词包括谦逊有礼、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等。使用时应根据语境匹配含义,避免错误使用导致语义上的误解或歧义。文章中提到,傲睨一世的错误用法示例包括走进教室这一动作并不能体现傲睨一世的态度等。
关于葳的诗词
关于葳的诗词(第1篇)关于“葳”的诗词全文及解析一、王安石《句》诗词原文:北葳秀色拂城隅。作者:王安石朝代:北宋解析: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北葳秀丽的景色,传达出一种美好的城市景观。其中的“北葳”即指葳蕤,是一种草木茂盛的景象,这里用来形容城市的边缘被绿色的植被所环绕,增添了城市的生机与活力。二、杜甫《兵车行》诗词原文: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旌旗蔽空日色薄,不觉龙颜变葳蕤。作者:杜甫朝代:唐解析:在杜甫的这首长篇叙事诗中,“葳蕤”一词出现在对战场景的描绘中
当耳边风
"当耳边风"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对别人的劝告、警告或建议等不予重视,置若罔闻。其典故源于古代军事和历史故事,也与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有关。该成语的近义词有置若罔闻、充耳不闻等。其反义词则是重视、认真对待等。使用"当耳边风"时需注意场合、对象和语境,避免滥用或误用。
充耳不闻
充耳不闻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hōng ěr bù wén。它表示故意不去听,对事情不感兴趣或漠不关心。这个成语出自《诗经·邶风·旄丘序》。充耳不闻的近义词有置若罔闻、置之度外、听而不闻等。反义词包括洗耳恭听、侧耳倾听等。使用充耳不闻时需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描述无意疏忽或误解对方意图的情况。同时,该成语不宜在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或关心时使用。
点指划脚
本文介绍了“点指划脚”这一形容词性短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短语形容人说话或做事时手势繁多、动作夸张,带有指导或批评的意味。其来源于日常描述人们动作多、态度夸张的表达,近义词包括手舞足蹈、指手画脚等,反义词为沉默寡言、举止得体等。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以更好地理解该短语的使用,并指出在正式场合或严肃语境中过度使用可能给人留下不专业或轻浮的印象,同时不应滥用该成语形容他人性格或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