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凿井

丁公凿井

读音

dīng gōng záo jǐng

含义

  • 丁公:指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丁氏。
  • 凿井:挖井,开凿水井。
    这个成语原指丁公挖井时误传消息,导致人们以为挖出了活人。后来比喻以讹传讹、误传事实,也指做事不切实际、徒劳无功

典故

  1. 《吕氏春秋·察传》记载: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丁公命人挖井。挖井的人告诉别人:“丁公挖井挖出了一个人。”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议论,甚至传到国君耳中。国君派人查问,丁公解释说:“是挖井的人说‘挖井得一人’,意思是家里少了一个挑水的人,并非真的挖出了活人。”
  2.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也有类似记载:
    丁公凿井后,仆人误传“得一人”,导致谣言四起,最终澄清只是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近义词

  1. 以讹传讹:错误的消息被一再传播。
  2. 三人成虎:谣言传多了,人们就会信以为真。
  3. 道听途说:未经证实的消息被随意传播。
  4. 徒劳无功:白费力气,没有实际效果。

反义词

  1. 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做事,不夸大或歪曲。
  2. 言必有据:说话要有依据,不随意传播谣言。
  3. 确凿不移:证据确凿,不容置疑。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小明把“老师让我们带橡皮”说成“老师让我们带西瓜”,真是丁公凿井!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像丁公凿井一样乱传话。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新闻一定要核实,否则就会像丁公凿井一样误导大家。
    • 他做事总是丁公凿井,费了很大力气却没什么效果。
  3. 初中(7-9年级)

    • 网络谣言就像丁公凿井,越传越离谱。
    • 他的计划听起来很好,但执行起来却像丁公凿井,毫无意义。
  4. 高中及以上

    • 某些媒体报道未经核实,导致丁公凿井的现象屡见不鲜。
    • 在科学研究中,必须严谨,否则就会犯丁公凿井的错误。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勤劳”

    • ❌ 他每天加班,真是丁公凿井。(错误,应指“徒劳”而非“勤劳”)
    • ✅ 他加班却毫无进展,真是丁公凿井。
  2. 误用为“创新”

    • ❌ 这个发明太棒了,简直是丁公凿井!(错误,应指“徒劳”而非“创新”)
    • ✅ 这个发明毫无实际价值,简直是丁公凿井。
  3. 误用为“诚实”

    • ❌ 他从不撒谎,真是丁公凿井。(错误,应指“误传”而非“诚实”)
    • ✅ 他总爱夸大事实,真是丁公凿井。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说话要准确,做事要务实,避免以讹传讹!

你可能感兴趣

讹以传讹

本文介绍了讹以传讹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例句。讹以传讹指的是错误信息的误传和误导,经过多次传递后造成更广泛的误导和影响。其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由于信息传播手段有限,人们口耳相传时信息常常出现偏差和失真。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避免讹以传讹的现象发生。

道听涂说

“道听涂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tīng tú shuō,指在路上听到或道路上随意传说的未经证实的话或消息。这个成语强调了信息的非正式性、不准确性和不可靠性。其源于古代信息传播手段有限,人们通过口耳相传获取信息。“道听涂说”的近义词有耳食之言、捕风捉影、轻信轻闻、谣言惑众等。反义词有确凿可靠、有据可查、真凭实据等。在使用时要注意避免与正面意义混淆,或在需要确凿证据的场合使用。常见错误用法包括混用近义词、缺乏具体语境等。

流言风语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流言风语”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流言风语指的是无根据的、不负责任的、不实之语,常常在社交场合中传播,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误解。文章还指出了流言风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要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轻信或散播不实之语。

别风淮雨

"别风淮雨"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ié fēng huái yǔ,用于形容景色或气氛的独特性,表示其他地方的风和雨,强调地域差异和特色。其典故源于古代文人墨客对不同地域气候、风物的描绘。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独特的风景或气氛,近义词有异乡风雨、异地风情等。使用时应避免滥用场合和随意改变成语的字词。别风淮雨的错误用法包括用于不适合的场合和乱改成语。

飞短流长

“飞短流长”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消息、传言、谣言等在人们之间迅速传播,带有贬义或负面含义。该成语的出处虽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但具体典故不明确。近义词包括流言蜚语、闲言碎语等,反义词为实事求是、真相大白等。使用时需注意其贬义含义,避免在正式场合或误用于正面事物。在实际语境中需正确理解其含义,避免给他人带来困扰或误解。

道听途说

道听途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tīng tú shuō,指从各种途径听来的消息或传闻,尤其指未经过亲自调查或证实的信息。这个成语描述了那些不负责任地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的行为。其典故源于古代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信息,由于缺乏现代通讯工具,信息往往未经验证即被传播。近义词有耳食之言、捕风捉影和轻信轻闻等。反义词则包括确凿无疑、亲眼目睹和实事求是等。在使用道听途说的信息时需谨慎,避免轻信不实信息或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以免误导他人或造成不良影响。常见的错误用法场景包括轻信不实信息、不负责任地传播信息和缺乏核实信息的意识。

讹言惑众

本文介绍了“讹言惑众”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讹言惑众指以虚假信息或谣言迷惑大众,造成社会不良影响。其典故源于古代,如“三人成虎”等故事。近义词包括谣言惑众、蛊惑人心等,反义词为真相大白、明察秋毫等。文章还列举了讹言惑众的错误用法及实例,提醒公众保持理性和警惕,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说三道四是什么意思

说三道四的读音标注拼音: shuō sān dào sì说三道四的含义"说三道四"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喜欢发表意见,对别人的事情或话题随意发表评论,常常是未经他人允许或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它含有批评、指责或过于多管闲事的意思,往往被用来形容那些不负责任地散布消息、谈论不相关或不恰当话题的行为。说三道四的典故"说三道四"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其源于古代的民间俚语或俗语。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通过口头传播信息、交流观点,而有些人喜欢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随意评论或传播消息,因此逐渐形成了"说三道四"这样的说法。这个成语也常被用于形容那些喜欢搬弄是非、制造谣言的人。说三道四的近义词闲

三人成虎是什么意思

三人成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sān rén chéng hǔ。它指的是谣言或虚假传言一旦广泛传播,就可能使人信以为真。这个成语强调了谣言的危害性和传播威力,提醒人们要理智对待信息。三人成虎的含义和典故源自《战国策》中的故事,庞恭通过实验让魏武王相信没有事实依据的传言。近义词有众口铄金、谣言惑众等,反义词有眼见为实、实事求是等。在网络和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警惕三人成虎的谣言,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消息。三人成虎不是用来形容团结力量的成语,错误使用会导致语义混淆。

三夫成市虎是什么意思

三夫成市虎的读音及含义,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这个成语用来描述由于流言蜚语或谣言的传播,使得原本无足轻重的事情变得引人恐慌和不安。其近义词包括众口铄金、谣言惑众等,反义词为实事求是、真相大白等。使用此成语时需理解其真正含义,避免滥用、与事实不符及不区分场合的错误用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