讹以传讹

讹以传讹:谣言如何被放大

读音

é yǐ chuán é

含义

  • :错误、虚假
  • :传播、传递
  • :用来、通过

整体含义:错误的说法被一再传播,导致更多人误信,最终使谣言或错误信息广泛流传。

典故

  1. 《吕氏春秋·察传》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意思是:听到传言必须仔细辨别,多次传播后,白的可能被说成黑的,黑的可能被说成白的。

  2.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三人成虎。”
    故事讲的是:一个人说街上有老虎,没人信;三个人都说有老虎,大家就信了。比喻谣言被反复传播后,人们就会误以为真。

  3. 宋代苏轼《东坡志林》

    “市有虎而曾参杀人,讹言三至,慈母投杼。”
    意思是:即使像曾参这样的贤人,如果多次被传杀人,连他的母亲也会信以为真。

近义词

  1. 以讹传讹:意思完全相同,只是语序不同。
  2. 三人成虎:比喻谣言被多次传播后,人们就会信以为真。
  3. 道听途说: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4. 众口铄金:形容舆论力量强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谣言可以歪曲事实。

反义词

  1. 实事求是:指根据实际情况说话做事,不夸大或歪曲。
  2. 言必有据:说话必须有依据,不传播无根据的信息。
  3. 信而有征:指言论真实可靠,有证据支持。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小明听到同学说“明天放假”,就到处说,结果发现是假的,这就是“讹以传讹”。
    • 谣言不能随便传,不然就会“讹以传讹”。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网上有人说“吃香蕉会中毒”,结果很多人信了,这就是“讹以传讹”的后果。
    • 老师告诉我们,不要轻信传言,否则容易“讹以传讹”。
  3. 初中

    • 社交媒体上,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被疯狂转发,最终“讹以传讹”,造成社会恐慌。
    • 历史上许多谣言都是因为“讹以传讹”才被广泛接受的。
  4. 高中及以上

    •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学会辨别真伪,避免“讹以传讹”。
    • 某些新闻机构为了博眼球,故意夸大事实,导致“讹以传讹”,误导公众。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以讹传讹”

    • ❌ 错误:这个谣言“以讹传讹”了很久。
    • ✅ 正确:这个谣言“讹以传讹”了很久。(两者意思相同,但“讹以传讹”更符合成语规范)
  2. 误用为“传讹以讹”

    • ❌ 错误:他们“传讹以讹”,让事情变得更糟。
    • ✅ 正确:他们“讹以传讹”,让事情变得更糟。
  3. 误用为“传谣”

    • ❌ 错误:他只是“传谣”,不是“讹以传讹”。
    • ✅ 正确:他不仅“传谣”,还导致“讹以传讹”。(“传谣”是行为,“讹以传讹”是结果)
  4. 误用为“谣言四起”

    • ❌ 错误:因为“讹以传讹”,所以谣言四起。
    • ✅ 正确:因为“讹以传讹”,谣言越传越广。(“谣言四起”强调谣言出现,“讹以传讹”强调传播过程)

总结:“讹以传讹”强调的是错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放大,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与其他类似词语混淆。

你可能感兴趣

流言惑众是什么意思

文章介绍了成语“流言惑众”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以及例句和错误用法。该成语表示没有事实依据的传闻或谣言,能迷惑和扰乱群众。文章通过具体解释和示例,帮助读者理解和运用该成语,并提醒读者要保持理性和警惕,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流言。

流言止于智者是什么意思

“流言止于智者”是一个成语,意味着在面对不实传闻或谣言时,有智慧和判断力的人会制止谣言传播并揭露真相。该成语强调了智慧和理性在面对谣言时的关键作用,来源于古代智者的故事。它的近义词包括真相大白、明辨是非和明哲保身等。反义词包括谣言惑众、信口开河和不明真相等。在现实中,需要准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避免混淆流言和事实,将智者简单理解为有权力或地位的人的错误用法。在面对流言时,我们应相信智者会澄清事实,制止谣言传播。

三夫成市虎是什么意思

三夫成市虎的读音及含义,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这个成语用来描述由于流言蜚语或谣言的传播,使得原本无足轻重的事情变得引人恐慌和不安。其近义词包括众口铄金、谣言惑众等,反义词为实事求是、真相大白等。使用此成语时需理解其真正含义,避免滥用、与事实不符及不区分场合的错误用法。

道听耳食

道听耳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tīng ěr shí,表示听到未经证实的信息或传言就轻易相信并传播,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口耳相传信息的方式,常用来形容不经过思考和判断就轻信他人言论的人。道听耳食的近义词包括轻信不疑、信口开河等,反义词为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等。使用道听耳食的人容易盲目相信传言,缺乏自己的判断力,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因此,对于未经证实的消息,我们应该保持审慎态度,独立思考,不轻易被道听耳食的信息所左右。在职场和社交媒体等场合,我们应该警惕道听耳食的误区,避免传播虚假信息和未经证实的说法。

造谣惑众是什么意思

造谣惑众的读音造谣惑众的拼音为:zào yáo huò zhòng。造谣惑众的含义“造谣惑众”是一个成语,指的是编造、散布谣言,使人们产生迷惑和恐慌,从而达到某种不良目的的行为。其中,“造谣”指的是编造、传播不实之言,“惑众”则是指使人们产生迷惑和不安。造谣惑众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当时有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故意编造和散布不实之言,导致社会不安和恐慌。这些行为被人们所谴责,并形成了“造谣惑众”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造谣惑众的行为仍然存在,它不仅会给他人带来伤害,也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和信任。造谣惑众的近义词散布谣言煽动惑众搬弄是非捏造谣言诽谤中伤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造谣惑众”意思相近,

造谣中伤是什么意思

造谣中伤的读音拼音:zào yáo zhòng shāng造谣中伤的含义“造谣中伤”指制造并散布谣言,诬蔑、毁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其中,“造谣”指编造并散布谣言;“中伤”则指在背后对别人进行毁谤、诬蔑。造谣中伤的典故“造谣中伤”一词的典故源于古代社会,当时由于信息传播的渠道有限,一些不实之词往往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迅速传播,对他人名誉造成极大损害。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史记》等,都有关于造谣中伤的记载。此外,历史上还有许多因造谣中伤而引发的社会事件和人物悲剧,如某些政治斗争中的诬陷、诽谤等。造谣中伤的典故出处《汉书·王莽传》:“今陛下信谗臣浮说,反道败德,听虚言而遗实义,故群臣畏服,百姓衔冤

讹言惑众

本文介绍了“讹言惑众”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讹言惑众指以虚假信息或谣言迷惑大众,造成社会不良影响。其典故源于古代,如“三人成虎”等故事。近义词包括谣言惑众、蛊惑人心等,反义词为真相大白、明察秋毫等。文章还列举了讹言惑众的错误用法及实例,提醒公众保持理性和警惕,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飞短流长

“飞短流长”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消息、传言、谣言等在人们之间迅速传播,带有贬义或负面含义。该成语的出处虽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但具体典故不明确。近义词包括流言蜚语、闲言碎语等,反义词为实事求是、真相大白等。使用时需注意其贬义含义,避免在正式场合或误用于正面事物。在实际语境中需正确理解其含义,避免给他人带来困扰或误解。

杯弓市虎

杯弓市虎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因误解或疑心而惊慌失措的状态。其典故来源于《战国策》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成语可以与其他表示惊慌、疑心的词语互为近义词,如疑神疑鬼、草木皆兵等。反义词则包括处变不惊、心安理得等,表示镇定自若的状态。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错误用法,如滥用、误解题意等。在文学创作和正式场合中,应根据情境慎重使用。

丁公凿井

丁公凿井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īng gōng záo jǐng。它指的是丁公开凿水井的故事,用来比喻多此一举或重复劳动。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故事,指做了本不需要再做的工作。其近义词包括画蛇添足、重复劳动、徒劳无功等。反义词有恰到好处、雪中送炭等。使用时应避免不当场合、与其他成语混淆以及不恰当的语境。错误用法包括在正式场合使用、与其他成语混淆以及不结合具体语境判断等。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