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民伐罪

吊民伐罪

读音

diào mín fá zuì

含义

“吊民伐罪”是一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慰问、安抚。
  • :百姓、人民。
  • :讨伐、征讨。
  • :罪恶、暴政。

整体含义是指慰问受苦的百姓,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形容正义的军事行动或政治行为,强调替天行道、为民除害。

典故

  1. 《尚书·汤誓》
    商汤讨伐夏桀时,曾发布檄文:“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意思是夏桀暴虐无道,上天命令商汤讨伐他,以解救百姓。
  2.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提到商汤征伐葛国时说:“汤始征,自葛载……诛其君,吊其民。”意思是商汤讨伐葛国,诛杀暴君,安抚百姓。
  3. 《三国演义》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暗含“吊民伐罪”之意,即讨伐篡汉的曹魏,恢复正统。

近义词

  1. 除暴安良:铲除暴徒,安抚良民。
  2. 替天行道:代表上天行使正义。
  3. 解民倒悬:解救处于困境的百姓。
  4. 诛暴讨逆:讨伐暴虐的统治者。

反义词

  1. 助纣为虐:帮助坏人做坏事。
  2. 为虎作伥:帮恶人害人。
  3. 鱼肉百姓:欺压剥削人民。
  4. 祸国殃民:使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古代的英雄们常常吊民伐罪,帮助老百姓打败坏人。
    • 商汤吊民伐罪,打败了暴君夏桀。
  2. 小学高年级

    • 历史上许多起义军都以“吊民伐罪”为口号,争取民心。
    • 周武王伐纣时,打出了“吊民伐罪”的旗号。
  3. 初中

    • 诸葛亮北伐时,声称要“吊民伐罪”,恢复汉室正统。
    • 在古代,吊民伐罪的战争往往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4. 高中及以上

    • 历史上许多政权更迭时,新统治者都会以“吊民伐罪”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 吊民伐罪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种政治策略。

错误用法

  1. 用于非正义战争

    • ❌ 侵略者声称自己是“吊民伐罪”,实际上却是掠夺资源。(错误:侵略战争不符合“正义讨伐”的含义。)
  2. 用于个人报复

    • ❌ 他为了报仇,说自己是“吊民伐罪”。(错误:个人恩怨不能等同于替天行道。)
  3. 用于商业竞争

    • ❌ 这家公司打压对手,还美其名曰“吊民伐罪”。(错误:商业竞争不属于政治或军事正义行为。)
  4. 用于普通执法

    • ❌ 警察抓捕罪犯是“吊民伐罪”。(错误:执法行为已有法律依据,不宜用此成语。)

“吊民伐罪”是一个具有强烈正义色彩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盗贼的诗词

关于盗贼的诗词(第1篇)关于盗贼的诗词,自古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以下是根据“关于盗贼的诗词”这一主题,精选的几首古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古诗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代)原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得倚天剑,斩尽天下贼。解析:此诗以杜甫自述的口吻,描述了秋风破屋的凄凉景象,并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其中“安得倚天剑,斩尽天下贼”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盗贼的痛恨与不满。《古风》- 曹植(三国时期)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念君终日思红颜,转侧在盗贼间。解析:此诗写离别之情与盗贼

描写完颜雍的诗词

这几篇文章都是关于描写完颜雍的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完颜雍的英勇善战、文治武功、仁德之心以及他的功绩和恩泽。这些诗词以现代人的视角来创作,旨在表达对完颜雍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但都突出了完颜雍的治理之功和德政。这些诗词展示了完颜雍的威严与尊贵,以及他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整篇文章的摘要如下:本文提供了五篇以完颜雍为描写对象的诗词文章,这些文章通过现代人的视角,展示了完颜雍的英勇善战、文治武功、仁德之心以及他的功绩和恩泽。每篇文章都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完颜雍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这些文章旨在呈现完颜雍的治理之功和德政,以及他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虽然以现代人的视角

描写民间疾苦的古诗词

描写民间疾苦的古诗词(第1篇)《民间疾苦诗》:中华文学中咏史述民之传统,由来久远,诸般忧虑人间苦辛之古诗词,虽散见在历代,然犹有其深刻的社会人文关怀。一、古诗全文杜甫《三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史家三子客,各抱愁思泪。疾苦知多少,百姓多辛苦。作者:杜甫(唐)解析:杜甫的《三吏》以民间疾苦为题材,通过描绘一个夜晚的场景,展现了官吏的严苛和百姓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官使促回穷谷中,幸留名姓身强健。行路难时枉低唱,岂有柴炭尚亏积。作者:白居易(唐)解析:此诗通过对一个烧炭老人形象描绘,以及老人面对艰难生

除邪惩恶

除邪惩恶的读音为chú xié chéng è,意味着清除邪恶,惩罚作恶的人。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形容那些勇敢与邪恶作斗争,坚决惩罚犯罪行为的人或行为。除邪惩恶的典故中,一位英勇的官员面对邪恶和犯罪行为坚决打击,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其近义词包括正邪不两立、铲除奸恶、惩恶扬善等,反义词为纵容邪恶、姑息养奸等。在适当场合使用这个成语,可以表达对于邪恶行为的坚决打击和惩罚,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但在使用时需避免不当场合使用、滥用误用,以及与其他词语混淆。

剗恶锄奸

文章介绍了成语“剗恶锄奸”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指彻底铲除凶狠的邪恶势力,扫清社会上的坏人和邪恶行为,是对于正义力量的期望和呼唤。其近义词包括铲除邪恶、肃清奸佞等,反义词为姑息养奸、纵容邪恶等。文章还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不当使用,应结合具体语境恰当地运用。

描写孙叔傲的诗词

本文提供的文章内容是关于描写孙叔傲的诗词的多个篇章。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孙叔傲的智勇双全、治国理政的才能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虽然直接描写他的诗词不多,但可以通过这些有限的诗文中感受到孙叔傲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伟大形象。文章还提到,希望未来的文学作品中能有更多关于这位英雄的描绘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他的事迹。本文介绍了描写孙叔傲的诗词的多个篇章,这些诗词赞美了孙叔傲的智勇、治国才能及历史地位。虽然相关诗词有限,但体现了他在历史上的伟大形象。文章呼吁未来文学作品应更多描绘和传承孙叔傲的事迹,以让更多人了解和铭记他。

剥肤及髓

“剥肤及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ō fū jí suǐ,形容对某物或人的剥削和掠夺达到极其严重的程度。典故源自《庄子·外物》中鲁哀公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该成语带有贬义色彩,常用来形容对他人的极端剥削行为。近义词包括敲骨吸髓、搜刮无度等。反义词则为仁慈宽厚、慷慨解囊等。使用时应注意思维语境和情感色彩,避免误用。该成语在描述过度开发、剥削、战争压迫等情境时常用。

刬恶锄奸

本文介绍了成语“刬恶锄奸”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给出相关例句和错误用法提示。该成语意为铲除邪恶、消灭奸臣,源自古代中国,象征着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常被用来形容正义力量能够战胜邪恶势力的行为。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恰当,不可随意滥用。

残民害物

“残民害物”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人民和事物造成极大的伤害和破坏。该成语源自古代,具体出处已不可考。其含义中的“残”表示伤害,“民”指人民,“害”表示损害,“物”指事物。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荼毒生灵、生灵涂炭、祸国殃民等。反义词有利国利民、抚民安物、爱惜生灵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和含义进行选择,避免滥用或误用。例句中常用来形容战争、不法商贩行为等对人民和事物造成极大伤害和破坏的情境。

爱民如子

“爱民如子”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ài mín rú z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人民,形容对人民的态度非常关爱、重视。其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君主或官员对待人民的态度。这个成语强调了领导者或统治者对人民的深深关爱和责任心,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为民众谋福利、为国家和民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领导者和英雄人物。然而,这个成语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避免滥用或误解。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