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民伐罪

吊民伐罪

读音

diào mín fá zuì

含义

“吊民伐罪”是一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慰问、安抚。
  • :百姓、人民。
  • :讨伐、征讨。
  • :罪恶、暴政。

整体含义是指慰问受苦的百姓,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形容正义的军事行动或政治行为,强调替天行道、为民除害。

典故

  1. 《尚书·汤誓》
    商汤讨伐夏桀时,曾发布檄文:“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意思是夏桀暴虐无道,上天命令商汤讨伐他,以解救百姓。
  2.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提到商汤征伐葛国时说:“汤始征,自葛载……诛其君,吊其民。”意思是商汤讨伐葛国,诛杀暴君,安抚百姓。
  3. 《三国演义》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暗含“吊民伐罪”之意,即讨伐篡汉的曹魏,恢复正统。

近义词

  1. 除暴安良:铲除暴徒,安抚良民。
  2. 替天行道:代表上天行使正义。
  3. 解民倒悬:解救处于困境的百姓。
  4. 诛暴讨逆:讨伐暴虐的统治者。

反义词

  1. 助纣为虐:帮助坏人做坏事。
  2. 为虎作伥:帮恶人害人。
  3. 鱼肉百姓:欺压剥削人民。
  4. 祸国殃民:使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古代的英雄们常常吊民伐罪,帮助老百姓打败坏人。
    • 商汤吊民伐罪,打败了暴君夏桀。
  2. 小学高年级

    • 历史上许多起义军都以“吊民伐罪”为口号,争取民心。
    • 周武王伐纣时,打出了“吊民伐罪”的旗号。
  3. 初中

    • 诸葛亮北伐时,声称要“吊民伐罪”,恢复汉室正统。
    • 在古代,吊民伐罪的战争往往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4. 高中及以上

    • 历史上许多政权更迭时,新统治者都会以“吊民伐罪”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 吊民伐罪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种政治策略。

错误用法

  1. 用于非正义战争

    • ❌ 侵略者声称自己是“吊民伐罪”,实际上却是掠夺资源。(错误:侵略战争不符合“正义讨伐”的含义。)
  2. 用于个人报复

    • ❌ 他为了报仇,说自己是“吊民伐罪”。(错误:个人恩怨不能等同于替天行道。)
  3. 用于商业竞争

    • ❌ 这家公司打压对手,还美其名曰“吊民伐罪”。(错误:商业竞争不属于政治或军事正义行为。)
  4. 用于普通执法

    • ❌ 警察抓捕罪犯是“吊民伐罪”。(错误:执法行为已有法律依据,不宜用此成语。)

“吊民伐罪”是一个具有强烈正义色彩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或误用。

吊民伐罪.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伐罪吊民

“伐罪吊民”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á zuì diào mín。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讨伐有罪的人,并抚慰受苦的人民。其典故源自古代周武王伐纣灭商后为了安抚百姓而采取的政策。近义词包括扶危济困、救世安民等,反义词则是暴虐无道、祸国殃民等。该成语在句子中常用来形容为人民谋求福祉、关注民生问题的政治家或政策。错误用法是忽略其深层含义和背景,将其误用为对犯罪行为的简单惩罚或对民众的简单慰问。通过这个摘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关于盗贼的诗词

关于盗贼的诗词(第1篇)关于盗贼的诗词,自古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以下是根据“关于盗贼的诗词”这一主题,精选的几首古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古诗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代)原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得倚天剑,斩尽天下贼。解析:此诗以杜甫自述的口吻,描述了秋风破屋的凄凉景象,并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其中“安得倚天剑,斩尽天下贼”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盗贼的痛恨与不满。《古风》- 曹植(三国时期)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念君终日思红颜,转侧在盗贼间。解析:此诗写离别之情与盗贼

描写完颜雍的诗词

这几篇文章都是关于描写完颜雍的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完颜雍的英勇善战、文治武功、仁德之心以及他的功绩和恩泽。这些诗词以现代人的视角来创作,旨在表达对完颜雍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但都突出了完颜雍的治理之功和德政。这些诗词展示了完颜雍的威严与尊贵,以及他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整篇文章的摘要如下:本文提供了五篇以完颜雍为描写对象的诗词文章,这些文章通过现代人的视角,展示了完颜雍的英勇善战、文治武功、仁德之心以及他的功绩和恩泽。每篇文章都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完颜雍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这些文章旨在呈现完颜雍的治理之功和德政,以及他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虽然以现代人的视角

描写民间疾苦的古诗词

描写民间疾苦的古诗词(第1篇)《民间疾苦诗》:中华文学中咏史述民之传统,由来久远,诸般忧虑人间苦辛之古诗词,虽散见在历代,然犹有其深刻的社会人文关怀。一、古诗全文杜甫《三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史家三子客,各抱愁思泪。疾苦知多少,百姓多辛苦。作者:杜甫(唐)解析:杜甫的《三吏》以民间疾苦为题材,通过描绘一个夜晚的场景,展现了官吏的严苛和百姓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官使促回穷谷中,幸留名姓身强健。行路难时枉低唱,岂有柴炭尚亏积。作者:白居易(唐)解析:此诗通过对一个烧炭老人形象描绘,以及老人面对艰难生

伐罪吊人

“伐罪吊人”是一个成语,含义为讨伐有罪之人并慰问受灾受难的人民,表达对战争、灾难等不幸事件的同情和哀悼,以及对正义的追求和伸张。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灾难时期的行为描述,常见于古代文献。其近义词包括讨罪慰民、征暴讨逆等,反义词则表达庆幸、欢乐等情绪的词汇。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不当场合使用、乱用字义、与其他成语混淆以及搭配不当等错误用法。

除邪惩恶

除邪惩恶的读音为chú xié chéng è,意味着清除邪恶,惩罚作恶的人。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形容那些勇敢与邪恶作斗争,坚决惩罚犯罪行为的人或行为。除邪惩恶的典故中,一位英勇的官员面对邪恶和犯罪行为坚决打击,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其近义词包括正邪不两立、铲除奸恶、惩恶扬善等,反义词为纵容邪恶、姑息养奸等。在适当场合使用这个成语,可以表达对于邪恶行为的坚决打击和惩罚,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但在使用时需避免不当场合使用、滥用误用,以及与其他词语混淆。

毒赋剩敛

毒赋剩敛是一个成语,读音dú fù shèng liǎn。它用来形容统治者或政府用尽手段、极尽所能地剥削和压榨人民的行为。典故源自古代历史中统治者剥削人民的历史事件。近义词包括剥削压迫、残酷搜刮等。反义词则是仁政爱民、轻徭薄赋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剥肤及髓

“剥肤及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ō fū jí suǐ,形容对某物或人的剥削和掠夺达到极其严重的程度。典故源自《庄子·外物》中鲁哀公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该成语带有贬义色彩,常用来形容对他人的极端剥削行为。近义词包括敲骨吸髓、搜刮无度等。反义词则为仁慈宽厚、慷慨解囊等。使用时应注意思维语境和情感色彩,避免误用。该成语在描述过度开发、剥削、战争压迫等情境时常用。

发政施仁

“发政施仁”是一个成语,读音上标注为fā zhèng shī rén。它的核心意义在于发布仁德的政令以治理国家,强调政治的道德性和人文关怀。源自《孟子·梁惠王上》,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以德治国”理念。近义词如仁政爱民、宽政惠民等,都强调仁慈和对民众的关怀。相对的,反义词如暴政虐民、苛政猛于虎等,则表现对民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在正确使用上,该成语需避免用于描述残忍暴虐的行为,并应真正体现在实际的政治行为和政策中。

饿莩载道

“饿莩载道”是一个形容灾荒或战乱时期悲惨景象的成语,指因饥饿而死的人很多,遍地都是。其最早可追溯到《史记》等古籍。该成语的近义词有饿殍遍野、饥民如潮等,反义词则有丰衣足食、国泰民安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不当使用场合、用词不当、滥用成语以及不合逻辑的搭配等错误用法。这个成语描绘了社会动荡时期人民因饥饿而死的悲惨情景。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