掂斤估两

掂斤估两

读音

diān jīn gū liǎng

含义

  • :用手托着东西估量轻重。
  • :重量单位,这里泛指重量。
  • :大致推算、衡量。
  • :古代重量单位,也指细微之处。

整体含义:形容过分计较琐碎的事情,或对小事斤斤计较,缺乏大度。

典故

  1.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卖珠宝的商人,为了卖出高价,把珠宝放在精美的盒子里。有个郑国人买下盒子,却把珠宝退还给商人。韩非子借此讽刺那些只看表面、不分轻重的人,类似“掂斤估两”的行为。
  2.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王熙凤管理贾府时,对下人的月钱、物品分配极为苛刻,连“一钱银子也要称一称”,被贾母批评“忒也掂斤估两”,形容她过于计较。
  3. 民间故事
    古时有位财主,每次买肉都要让伙计反复称量,生怕少了一钱。一次伙计故意少切一点,财主果然大怒。旁人笑他:“这点小事也掂斤估两,如何成大事?”

近义词

  1. 斤斤计较:对琐事过分计较。
  2. 锱铢必较:形容极小的利益也要争。
  3. 分斤掰两:比喻过分计较细节。
  4. 讨价还价:在交易中过分争执价格。

反义词

  1. 慷慨大方:不计较小事,乐于付出。
  2. 豁达大度:心胸宽广,不拘小节。
  3. 大手大脚:形容花钱或做事不计较细节。
  4. 宽宏大量:待人宽容,不斤斤计较。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弟弟连一块饼干都要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真是掂斤估两。(生活场景)
    • 妈妈说我买文具时不要掂斤估两,要学会分享。(教育场景)
  2. 小学高年级

    • 小组合作时,如果总是掂斤估两谁做得多谁做得少,就很难团结。(团队合作)
    • 他借给同学橡皮还要算用了几次,太掂斤估两了。(同学相处)
  3. 初中

    • 真正的友谊不是掂斤估两的交换,而是互相包容。(议论文素材)
    • 老板对员工的加班费掂斤估两,导致大家工作积极性很低。(社会现象)
  4. 高中及以上

    • 在商业谈判中,过于掂斤估两可能会失去更大的合作机会。(商业案例)
    • 历史上有些政权因对百姓赋税掂斤估两,最终引发民变。(历史分析)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精确计算”

    • ❌ 财务人员对账目掂斤估两,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正确应为“仔细核对”)
    • ❌ 科学家做实验时需要掂斤估两。(正确应为“严谨测量”)
  2. 误用为“重视细节”

    • ❌ 设计师对配色掂斤估两,作品才更完美。(正确应为“精益求精”)
    • ❌ 她学习时对每个知识点都掂斤估两。(正确应为“深入钻研”)
  3. 褒贬混淆

    • ❌ 他掂斤估两的性格让他成了优秀的会计师。(贬义误用为褒义)
    • ❌ 领导对项目预算掂斤估两,值得表扬。(应改为“严格控制成本”)

总结:该成语多带贬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中性或褒义表达。

你可能感兴趣

秤斤注两

“秤斤注两”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èng jīn zhù liǎng,意为仔细地称量、计算,形容对事物精确的计量和计算。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计量文化,强调了精确计量的重要性。它的近义词包括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等,反义词则为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等。在工作中、日常生活和企业管理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需注意,该成语不被用于形容说话啰嗦或过于详细,也不用于描述刻板或机械化的行为。

称柴而爨

“称柴而爨”是一个描述人们辛勤劳作的成语,读音为chēng chái ér cuàn。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为了生活而砍柴生火煮饭的情景。典故包括古代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日常劳作以及一位勤劳农夫的故事。它的近义词有筚路蓝缕、辛勤劳动和劳心劳力等,反义词包括游手好闲、坐享其成和懒散度日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和错别字、读音错误。

弹斤估两

弹斤估两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n jīn gū liǎng】,意指对事物进行精细的估量或计较,常用来形容交易中过分计较的行为和苛求的态度。该成语可能源于古代交易文化。其近义词包括斤斤计较、锱铢必较和吹毛求疵,反义词为大度包容、不计其数和豁达大度。在日常交流和正式场合中,应正确使用该成语,避免滥用或与其他成语混淆。

搬斤播两

本文主要介绍了成语“搬斤播两”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意味着在细微末节上过分计较,不放过任何一点微小的得失。其典故来源于古代计量方式,形象描绘人们在计量时对微小差异的在意和计较。近义词包括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等,反义词则为大度包容、不拘小节等。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用法,并指出在运用时避免错误用法,如过于计较细节而忽略整体或影响团队协作。

锱铢较量是什么意思

锱铢较量的读音锱铢较量的读音为:zī zhū jiào liàng。锱铢较量的含义锱铢较量指的是非常精细地比较、计较,形容对事物进行极其细致的权衡和比较。其中,“锱”和“铢”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锱为十六分之一两,铢为二十四分之一两,两者都极其微小,因此用来形容极其微小的差别或差异。锱铢较量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计量单位。在古代,人们常常用“锱”和“铢”来衡量物品的重量,而“锱铢较量”则是指对物品重量的精确计算和比较。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等古籍中,后来逐渐演变成形容对事物进行精细、细致的比较和权衡。锱铢较量的近义词斤斤计较:形容对小事过分计较。吹毛求疵:指对小节过分挑剔,毫无大度可

分斤拨两

分斤拨两是一个成语,形容在称量物品时非常仔细、精确,甚至到了斤斤计较的程度。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对事物一丝不苟的态度,常源于古代商贩对重量的精确计算。其典故与古代使用秤进行称量的情景有关。该成语的出处并不唯一,可能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或民间口语。近义词包括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等。错误用法包括用错场合、滥用、误用对象等。

吹毛数睫

"吹毛数睫"是一个成语,拼音为chuī máo shǔ jié。它的含义是形容观察事物非常仔细、敏锐,甚至到了极细微的程度。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或出处,可能是古代对细微观察的一种夸张和形象化表达。它的近义词包括细致入微、洞察秋毫、纤毫毕现、毫厘不爽等。反义词则包括马马虎虎、大而化之、笼统含糊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误用,例如过分追求完美或过分挑剔等。该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非常细致入微的观察,如他对于细节的关注达到了吹毛数睫的程度,每一个小问题都不放过。

不拘小节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拘小节”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给出了相关的例句。文章解释了这个成语指为人处世不受琐碎细节或小事的约束,形容人豁达大度、不斤斤计较。典故源于古代文人墨客。同时,也指出了在不同情境下使用“不拘小节”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和判断。

不拘细行

“不拘细行”是一个成语,表示不局限于琐碎细节,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本质。该成语源于古代,形容人处事大度,不斤斤计较。其近义词包括大度、包容、豁达等,反义词则是过于注重细节的词。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解为对错误的纵容或逃避责任,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忽略细节的重要性。例如,领导风格不拘细行的人在处理问题时能从大局出发,在团队中赢得高声誉。

称薪而爨

“称薪而爨”是一个古代成语,读音为chēng xīn ér cuàn,意为按照个人的贡献来分配报酬或利益,强调公平和公正。该成语源于古代分配柴火的故事,引申出按劳取酬的涵义。其近义词包括按劳取酬、论功行赏、功过分明等。反义词则为平均分配、任人唯亲、论资排辈等。在 company 管理、社会资源分配、政府政策制定等方面,应遵循“称薪而爨”的原则,确保公平和公正。但需注意正确使用该成语,避免误解或误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