掂斤播两

掂斤播两

读音

diān jīn bō liǎng

含义

“掂”指用手估量轻重;“斤”是重量单位;“播”有翻动、比较的意思;“两”也是重量单位。整个成语形容过分计较琐碎的细节,尤其是对利益或得失斤斤计较,不肯吃一点亏。

典故

  1. 《红楼梦》:在第五十五回中,王熙凤评价探春理家时说道:“如今他(探春)虽是个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如今俗语说‘擒贼必先擒王’,他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先拿我开端。倘或他要驳我的事,你可别分辩,你只越恭敬,越说驳的是才好。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他一强,就不好了。”平儿笑道:“奶奶也太胆小了。他(探春)掂斤播两的,不过是个姑娘家,能有多大见识?”这里的“掂斤播两”形容探春做事过于精细,甚至有些苛刻。
  2. 民间故事:相传古代有个吝啬的商人,每次买卖货物都要反复称量,生怕自己吃亏。一次,他买米时,一粒一粒地数,卖家不耐烦地说:“您这样掂斤播两的,生意还怎么做?”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成语形容过分计较的行为。

近义词

  1. 斤斤计较:形容对琐碎的事情过分在意。
  2. 锱铢必较:连极小的利益都要计较。
  3. 分斤掰两:形容过分计较细微的得失。
  4. 讨价还价:在交易中反复争论价格,不肯让步。

反义词

  1. 慷慨大方:不计较小利,乐于付出。
  2. 豁达大度:心胸宽广,不计较小事。
  3. 不拘小节:不过分在意琐碎的细节。
  4. 大手大脚:形容花钱或做事不计较,甚至有些浪费。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小明买糖时总是掂斤播两,生怕少了一颗。(适合1-3年级)
  2. 小学高年级:妈妈说我不能太掂斤播两,要学会分享。(适合4-6年级)
  3. 初中:他做事总是掂斤播两,连小组分工都要算得清清楚楚。(适合7-9年级)
  4. 高中:在团队合作中,过分掂斤播两会影响整体效率。(适合10-12年级)
  5. 职场:老板不喜欢员工在加班费上掂斤播两,更看重工作态度。
  6. 家庭:夫妻之间如果总是掂斤播两,感情很容易出问题。
  7. 友情:真正的朋友不会在金钱上掂斤播两。
  8. 购物:有些顾客特别爱掂斤播两,连一毛钱都要讨价还价。
  9. 学习:考试时不要对每道题都掂斤播两,要合理分配时间。
  10. 社交:在请客吃饭时,太掂斤播两会让人觉得小气。
  11. 合作:商业谈判中,适度的掂斤播两是必要的,但过度会影响合作。
  12. 公益:做慈善时如果还掂斤播两,就失去了奉献的意义。
  13. 理财:理财需要精打细算,但不必事事掂斤播两。
  14. 生活:过日子可以节俭,但不能太掂斤播两,否则会活得很累。
  15. 竞争:比赛时如果太掂斤播两,可能会错失良机。
  16. 管理:好的管理者不会在员工福利上掂斤播两。
  17. 创业:初创公司资源有限,但也不能事事掂斤播两,否则难以吸引人才。
  18. 投资:投资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掂斤播两眼前的利益。
  19. 教育: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宜在零花钱上过分掂斤播两。
  20. 社会: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在基本民生问题上掂斤播两。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精确计算”

    • ❌ 错误例句:“工程师在设计桥梁时必须掂斤播两,确保安全。”
    • ✅ 正确说法:“工程师在设计桥梁时必须精确计算,确保安全。”
    • 解析:“掂斤播两”带有贬义,指过分计较,不能用于褒义的“严谨计算”。
  2. 误用为“公平分配”

    • ❌ 错误例句:“老师把糖果掂斤播两地分给每个同学。”
    • ✅ 正确说法:“老师把糖果公平地分给每个同学。”
    • 解析:“掂斤播两”强调过分计较,而“公平分配”是中性或褒义。
  3. 误用为“仔细挑选”

    • ❌ 错误例句:“她买衣服时喜欢掂斤播两,选最合适的。”
    • ✅ 正确说法:“她买衣服时喜欢精挑细选,选最合适的。”
    • 解析:“掂斤播两”偏贬义,而“精挑细选”是中性或褒义。
  4. 误用为“节约”

    • ❌ 错误例句:“我们应该掂斤播两地使用水资源。”
    • ✅ 正确说法:“我们应该节约使用水资源。”
    • 解析:“掂斤播两”指过分计较,而“节约”是褒义词。
  5. 误用为“认真”

    • ❌ 错误例句:“他做作业时总是掂斤播两,一丝不苟。”
    • ✅ 正确说法:“他做作业时总是认真仔细,一丝不苟。”
    • 解析:“掂斤播两”不能替代“认真”的褒义用法。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使用“掂斤播两”这个成语,避免在表达时产生歧义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称薪而爨

“称薪而爨”是一个古代成语,读音为chēng xīn ér cuàn,意为按照个人的贡献来分配报酬或利益,强调公平和公正。该成语源于古代分配柴火的故事,引申出按劳取酬的涵义。其近义词包括按劳取酬、论功行赏、功过分明等。反义词则为平均分配、任人唯亲、论资排辈等。在 company 管理、社会资源分配、政府政策制定等方面,应遵循“称薪而爨”的原则,确保公平和公正。但需注意正确使用该成语,避免误解或误用。

大张其词

大张其词的拼音是【dà zhāng qí cí】,表示人说话时气势汹汹,言辞夸张。该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能源于古代文人墨客为了追求气势和效果而采用的夸张言辞。其近义词包括夸夸其谈、虚张声势等,反义词则是实事求是、言简意赅等。大张其词的使用需注意场合和语气,避免不切实际地夸大事实或缺乏具体内容支撑。其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使用示例。总之,理解并正确运用大张其词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

秤斤注两

“秤斤注两”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èng jīn zhù liǎng,意为仔细地称量、计算,形容对事物精确的计量和计算。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计量文化,强调了精确计量的重要性。它的近义词包括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等,反义词则为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等。在工作中、日常生活和企业管理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需注意,该成语不被用于形容说话啰嗦或过于详细,也不用于描述刻板或机械化的行为。

察察而明

察察而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á chá ér míng,意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清晰的判断力,能够明辨是非,洞察事物的真相。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子张》,强调了观察的细致和判断的准确。其近义词包括明察秋毫、洞若观火等,反义词为浑浑噩噩、草率从事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不当场合使用、误用为贬义、与其他成语混淆以及滥用泛化等错误用法。文章中还通过例句展示了察察而明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奢”字怎么读?拼音、笔顺、含义及11个实用组词解析

本文介绍了“奢”字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在汉语中的含义。奢指的是奢侈、不节俭,与俭相对。文章还详细解析了奢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如奢华、穷奢极欲、奢望、奢求等。此外,奢还有夸张、美好、胜过等含义。

老王卖瓜是什么意思

老王卖瓜是一个俗语,读音标注为lǎo wáng mài guā。它用来形容自吹自擂的行为,指某人过分夸大自己的产品或能力。关于其典故来源并不确切,但可能与卖瓜的老王夸大瓜的优点有关。该词的近义词包括自吹自擂、自我吹嘘和自我标榜,反义词为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文章中还提到了老王卖瓜的错误用法,如滥用夸张手法、无根据地自夸和过度推销自己。

称柴而爨

“称柴而爨”是一个描述人们辛勤劳作的成语,读音为chēng chái ér cuàn。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为了生活而砍柴生火煮饭的情景。典故包括古代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日常劳作以及一位勤劳农夫的故事。它的近义词有筚路蓝缕、辛勤劳动和劳心劳力等,反义词包括游手好闲、坐享其成和懒散度日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和错别字、读音错误。

小题大做是什么意思

小题大做的读音小题大做的读音为:xiǎo tí dà zuò。小题大做的含义“小题大做”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对一些小事情过分地夸张和夸大其词,用来形容人做事不切实际、过于繁琐或过于敏感,把小问题看得过大、处理得过于复杂。具体来说,“小题”指的是小事或小问题,“大做”则是过分地处理或扩大化处理。因此,“小题大做”这个成语的含义就是将小事过分地扩大化或复杂化处理,导致事情的严重性被夸大或过度解读。小题大做的典故“小题大做”这个成语的典故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古代有一个文人,写了一篇关于一个普通人的事迹的文章,但是他在文章中却用华丽的词藻和夸张的手法来描述这个普通人的行为,结果被人们批评为“小

察察为明

察察为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á chá wéi míng,意为形容人做事细心,善于从细节中发现问题并公正判断是非。该成语源于古代对公正和明理的重视,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其近义词包括明察秋毫、精明能干、明辨是非、洞若观火等。反义词包括草率从事、糊里糊涂、不明真相、马马虎虎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其语境和用法,避免误解为只注重表面现象或过于苛求细节。例如,他在工作中总是察察为明,能够发现别人忽略的问题,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判案。

溢美溢恶是什么意思

溢美溢恶的读音读音:yì měi yì è标注拼音:yì-měi-yì-è溢美溢恶的含义“溢美溢恶”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说话过于赞美或过于批评,言辞过于夸张或偏激。其中,“溢”字表示过度、过分的意思,“美”指赞美,“恶”指批评。整个成语的含义就是说话或写文章时,对事物的评价过于极端,不是过于赞美就是过于贬低。溢美溢恶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史书和文学作品。在古代,人们常常用诗文或言辞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由于言辞的夸张或偏激,有时会让人觉得过于赞美或过于批评。这种言辞就被形容为“溢美溢恶”。虽然这个成语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它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用来形容言辞的极端性。溢美溢恶的近义词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