掂斤抹两

掂斤抹两

读音

diān jīn mǒ liǎng

含义

  • :用手托着东西估量轻重。
  • :重量单位,这里指具体的分量。
  • :轻轻擦过,引申为粗略计算。
  • :古代重量单位,形容细微差别。

整体含义:形容过分计较细小的事情,或对琐碎事物斤斤计较,缺乏大度。

典故

  1. 《红楼梦》:王熙凤管理家务时,常对下人的小错“掂斤抹两”,导致人心惶惶。
  2. 《醒世恒言》:商人因“掂斤抹两”不肯让利,最终错失大生意。
  3. 民间故事:一位吝啬的地主因“掂斤抹两”克扣长工工钱,最终众叛亲离。

近义词

  1. 斤斤计较:过分在意小利或琐事。
  2. 锱铢必较:连极小的利益都要争辩。
  3. 分斤掰两:形容计算得极其精细。
  4. 讨价还价:在交易中反复争论价格。

反义词

  1. 慷慨大方:不计较小利,乐于分享。
  2. 豁达大度:心胸宽广,不拘小节。
  3. 大手大脚:形容花钱或做事不吝啬。
  4. 宽宏大量:待人宽容,不计较小事。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小明借橡皮给小红,还的时候非要“掂斤抹两”数清楚用了多少。
  2. 小学高年级:妈妈买菜从不“掂斤抹两”,总是让摊主多赚一点。
  3. 初中:团队合作最忌讳“掂斤抹两”,否则会影响整体效率。
  4. 高中:他在投资时过于“掂斤抹两”,反而错过了最佳时机。
  5. 大学及以上:学术研究需要严谨,但也不能“掂斤抹两”忽视宏观视角。
  6. 职场场景:领导不喜欢员工“掂斤抹两”地计算加班时间。
  7. 家庭场景:夫妻之间若总是“掂斤抹两”,感情容易破裂。
  8. 商业谈判:成功的商人懂得何时“掂斤抹两”,何时放手。
  9. 友情关系:朋友之间“掂斤抹两”容易伤感情。
  10. 社会现象:某些人对待公益捐款“掂斤抹两”,显得小家子气。
  11. 历史评价:项羽因“掂斤抹两”封赏不均,导致众将离心。
  12. 文学描写:小说里的守财奴对每一文钱都“掂斤抹两”。
  13. 教育领域:老师批改作文时不宜“掂斤抹两”,而应关注整体表达。
  14. 国际关系:外交谈判若“掂斤抹两”,可能激化矛盾。
  15. 传统文化:古人提倡“君子不器”,反对“掂斤抹两”的狭隘心态。
  16. 心理学角度:过度“掂斤抹两”可能是焦虑的表现。
  17. 经济学视角:市场交易需要平衡,不能一味“掂斤抹两”。
  18. 哲学思考:人生短暂,何必对小事“掂斤抹两”?
  19. 影视台词:“你这人怎么老是‘掂斤抹两’的?大方点不行吗?”
  20. 网络用语:网友吐槽:“某些UP主连点赞数都要‘掂斤抹两’,太较真了!”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褒义

    • ❌ “他工作认真,做事‘掂斤抹两’,值得表扬。”(应为“细致入微”)
  2. 混淆近义词

    • ❌ “她‘掂斤抹两’地规划人生。”(应为“精打细算”)
  3. 脱离语境

    • ❌ “科学家‘掂斤抹两’地研究数据。”(应改为“严谨分析”)
  4. 字面理解

    • ❌ “菜市场阿姨‘掂斤抹两’地称重。”(此处仅为动作描述,无贬义)
  5. 过度夸张

    • ❌ “他连呼吸都要‘掂斤抹两’。”(不合常理)

总结:“掂斤抹两”多用于批评过分计较的行为,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感情色彩。

你可能感兴趣

秤斤注两

“秤斤注两”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èng jīn zhù liǎng,意为仔细地称量、计算,形容对事物精确的计量和计算。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计量文化,强调了精确计量的重要性。它的近义词包括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等,反义词则为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等。在工作中、日常生活和企业管理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需注意,该成语不被用于形容说话啰嗦或过于详细,也不用于描述刻板或机械化的行为。

掂斤估两

本文介绍了成语“掂斤估两”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意为对事物的轻重、价值等仔细估量,形容人做事过于计较。出自古代商业交易,与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等近义词意思相近,反义词为大而化之、不计其数等。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正确用法,同时给出了错误用法的示例。

搬斤播两

本文主要介绍了成语“搬斤播两”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意味着在细微末节上过分计较,不放过任何一点微小的得失。其典故来源于古代计量方式,形象描绘人们在计量时对微小差异的在意和计较。近义词包括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等,反义词则为大度包容、不拘小节等。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用法,并指出在运用时避免错误用法,如过于计较细节而忽略整体或影响团队协作。

鄙吝复萌

“鄙吝复萌”是指气量狭小、心胸狭窄的毛病再次发作,表示一个人在经历改变后,再次表现出心胸狭窄的特点。该成语来源于两个典故,分别描述了因小事变得心胸狭窄的人和失去宽容豁达态度的官员。其近义词包括心胸狭窄、斤斤计较等,反义词为心胸开阔、大度宽容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鄙吝复萌的具体表现,错误用法示例则强调了不应过度标签化和误解该成语的含义。在人际交往中,应避免表现出鄙吝复萌的特点,注重培养气量和胸怀。

关于重的诗词

关于重的诗词(第1篇)关于“重”的诗词全文及其解析一、江城五月落梅花,极目钟山思物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木兰院》作者:杜牧(唐)朝代:唐代解析:此诗描绘了扬州禅智寺的景象,以“重”字来表现钟山之稳重与历史之厚重。二、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宋)朝代:宋代解析:此诗以“重”字形容人生经历的厚重与深沉,表达人生经历的厚重感。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作者:郑燮(清)朝代:清代解析:此诗中的“重”字用来形容竹子坚韧不拔的品格,表达出一种不屈不挠、重于泰山的精神。四、江水映天色,孤帆重去来——李煜《送别》作者:李煜(唐)朝代:唐代解析:此

不拘细节

“不拘细节”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jū xì jié。该成语意指在处理事情或观察问题时,不局限于细微之处,具备从宏观角度把握和考虑的能力。它强调宽阔的视野、全面的思考方式,并提醒人们避免因过度关注细节而迷失方向或受到束缚。“不拘细节”并非忽视细节的重要性,而是在适当的时候不过度纠结于细节,更注重整体的把握和考虑。该成语的误用场景包括需要精确描述或计算的情况、重要问题的讨论以及与他人沟通或写作时过度使用。对于更专业的解答,建议查阅成语词典或咨询汉语言专家。

弹斤估两

弹斤估两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n jīn gū liǎng】,意指对事物进行精细的估量或计较,常用来形容交易中过分计较的行为和苛求的态度。该成语可能源于古代交易文化。其近义词包括斤斤计较、锱铢必较和吹毛求疵,反义词为大度包容、不计其数和豁达大度。在日常交流和正式场合中,应正确使用该成语,避免滥用或与其他成语混淆。

锱铢必较是什么意思

锱铢必较的读音锱铢必较的读音为zī zhū bì jiào。锱铢必较的含义"锱铢必较"是一个成语,源自古代的计量单位。"锱"和"铢"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其中"锱"为二十四分之一两,"铢"为两的百分之一。因此,"锱铢必较"原意是指对极小的数量都进行仔细比较,形容非常计较、一丝不苟。现在常用来形容对事物过于苛求、过分计较,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锱铢必较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人和交易中。在古代,由于计量工具不精确,商人们在进行交易时常常需要对每一个微小的单位进行仔细比较,以避免吃亏。因此,他们经常使用"锱铢必较"来形容自己对交易的苛刻要求。这个成语也反映了古代商人对于交易的严谨态度

称柴而爨

“称柴而爨”是一个描述人们辛勤劳作的成语,读音为chēng chái ér cuàn。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为了生活而砍柴生火煮饭的情景。典故包括古代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日常劳作以及一位勤劳农夫的故事。它的近义词有筚路蓝缕、辛勤劳动和劳心劳力等,反义词包括游手好闲、坐享其成和懒散度日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和错别字、读音错误。

分斤拨两

分斤拨两是一个成语,形容在称量物品时非常仔细、精确,甚至到了斤斤计较的程度。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对事物一丝不苟的态度,常源于古代商贩对重量的精确计算。其典故与古代使用秤进行称量的情景有关。该成语的出处并不唯一,可能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或民间口语。近义词包括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等。错误用法包括用错场合、滥用、误用对象等。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