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确二

一确二:成语详解

读音

yī què èr

含义

  • :数字“一”,表示单一、明确。
  • :确实、准确。
  • :数字“二”,表示确定、不模糊。

整体含义:形容事情非常明确、确定无疑,没有任何含糊或模棱两可的地方。

典故

  1. 《汉书·王莽传》
    “莽既篡汉,欲以威服天下,故法令烦苛,一确二,不可移易。”
    这里指王莽制定的法令极其严格,不容更改。
  2. 《后汉书·张衡传》
    “衡精思傅会,十年乃成《二京赋》,其文一确二,不可增减。”
    形容张衡的文章严谨精确,不容修改。
  3. 民间俗语
    古代商人交易时,若双方谈妥价格,便说“一确二”,表示绝不反悔。

近义词

  1. 确凿不移:证据确凿,不容置疑。
  2. 板上钉钉:比喻事情已经确定,无法更改。
  3. 铁证如山:证据像山一样不可推翻。
  4. 千真万确:形容非常真实可靠。

反义词

  1. 模棱两可:态度或言辞含糊,不明确。
  2. 似是而非:表面像是对的,实际却是错的。
  3. 含糊其辞:故意说得不清楚,不明确。
  4. 摇摆不定:立场或态度不坚定,容易改变。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老师说:“明天放假,一确二,大家记得带作业回家。”
    • 爸爸答应周末带我去公园,一确二,不会变卦。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这次考试的成绩一确二,不能再改了。
    • 我们约定下午三点见面,一确二,谁也不能迟到。
  3. 初中

    • 合同上的条款一确二,双方都必须遵守。
    • 他的证词一确二,法官完全采信。
  4. 高中及以上

    • 科学实验的数据必须一确二,不能有任何误差。
    • 历史事实一确二,不容篡改。

错误用法

  1. 用于不确定的事情
    ❌ “他可能会来,一确二。” (“可能”与“一确二”矛盾)
    ✅ “他一定会来,一确二。”
  2. 用于主观感受
    ❌ “我觉得这部电影好看,一确二。” (主观判断不宜用“一确二”)
    ✅ “这部电影票房破亿,一确二。”
  3. 用于模糊描述
    ❌ “大概是这样,一确二。” (“大概”与“一确二”冲突)
    ✅ “事实就是这样,一确二。”
  4. 用于未来预测
    ❌ “明天肯定下雨,一确二。” (天气预测无法绝对确定)
    ✅ “合同已经签字,一确二,不能反悔。”

通过以上解析,相信大家对“一确二”这一成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强调的是一种不容置疑的确定性,适用于法律、约定、事实陈述等场景,但不适用于推测或主观感受。正确使用成语,能让语言更加精准有力!

你可能感兴趣

不容置辩

“不容置辩”是一个四字成语,读音清晰,表达的是事实明显,无需或无法进行辩解的情况。该成语描述事实明显且无可辩驳的状态。其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从字面意思理解。近义词如“毫无疑问”、“铁证如山”等,反义词如“模棱两可”、“含糊其词”等。在法庭、科学研究等场合常用于表达明显的事实或观点。使用时需避免在不适当的语境或误用为贬义以及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道听涂说

“道听涂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tīng tú shuō,指在路上听到或道路上随意传说的未经证实的话或消息。这个成语强调了信息的非正式性、不准确性和不可靠性。其源于古代信息传播手段有限,人们通过口耳相传获取信息。“道听涂说”的近义词有耳食之言、捕风捉影、轻信轻闻、谣言惑众等。反义词有确凿可靠、有据可查、真凭实据等。在使用时要注意避免与正面意义混淆,或在需要确凿证据的场合使用。常见错误用法包括混用近义词、缺乏具体语境等。

板上钉钉

“板上钉钉”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àn shàng dīng dīng,形容事情已经确定无疑,如同钉在板上的钉子无法改变。其含义表示事情已经得到了确凿的证据或结论,进展到无法更改的阶段。典故源于古代钉钉子的稳固性质。近义词包括铁定无疑、确凿无疑等,反义词为变幻莫测、未定之数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例如,“计划、决定、合同”等已经确定的事情,可用“板上钉钉”来形容。错误用法是在事情未完全确定前轻率使用,或用于形容人的性格行为。

添盐着醋是什么意思

添盐着醋的读音添盐着醋的读音为 tiān yán zhe chù。添盐着醋的含义添盐着醋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在烹饪时添加调料,使食物味道更加丰富。后来引申为在叙述或描述时,加入一些不必要或夸大的细节,使事情显得更加复杂或引人注目。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时,故意夸大或歪曲事实,以引起听者或读者的注意。添盐着醋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其源于古代的烹饪文化。在古代,烹饪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人们会在烹饪过程中添加各种调料来增加食物的口感和味道。有时候,为了使食物更加美味,人们会故意添加一些额外的调料或细节,让食物的味道更加丰富。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到说话和写作中,用来形容那

不容置疑

不容置疑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róng zhì yí。它的含义是事实明显,无须怀疑,用来形容事情非常明显、真实,不需要任何质疑或怀疑。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文献和故事,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其近义词包括毫无疑问、铁证如山、确凿无疑、毫无争议等。反义词包括半信半疑、疑神疑鬼、含糊其辞等。在使用不容置疑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用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滥用形容词以及轻率地否定他人观点等错误用法。通过例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见风是雨

“见风是雨”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àn fēng shì yǔ,形容人过于敏感,一听到传闻就轻易下结论。其典故与古代风语的传说有关。近义词包括捕风捉影、疑神疑鬼、无中生有等。反义词为实事求是、镇定自若、明察秋毫。使用时要避免滥用场合、用于形容中性或积极事情以及不根据事实随意猜测等错误用法。文章提供了关于这个成语的详细解释和用法指导。

有约在先是什么意思

有约在先的读音有约在先的读音为:yǒu yuē zài xiān,其中“约”读第四声,“先”读第一声。有约在先的含义“有约在先”指事先已经约定好了某事或某种情况下的规则或条件,在某个时刻到来之前就已经明确并形成了共识。这个词强调了事先的约定和规则,也常用于强调事先的计划或协议。有约在先的典故“有约在先”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们常常会事先约定好一些事情,以避免日后出现纠纷或矛盾。如果某个人或某个团体在事先没有约定的情况下违反了规则或协议,就会被认为是“无约而反”,而“有约在先”则强调了事先的约定和规则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也常被用于描述人们在处理事情时,应该遵循事先的约定和规则,以

有言在先是什么意思

有言在先的读音"有言在先"的读音为yǒu yán zài xiān,其中yǒu的声调为第三声,yán的声调为第二声,zài的声调为第四声,xiān的声调为第一声。有言在先的含义"有言在先"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已经把要说的话或条件说清楚了,事先有约定或预先声明。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提醒对方注意事先已经达成的约定或协议,避免因误解或遗漏而产生矛盾或纠纷。有言在先的典故"有言在先"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中记载了晋献公与秦穆公之间的对话。当时,晋献公向秦穆公请求出兵帮助他攻打郑国,秦穆公答应了。但是,在出兵之前,晋献公先向秦穆公声明了几个条件,并说:“有言在先,请君勿忘。

南山铁案是什么意思

“南山铁案”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案件的确定性如同南山的铁铸一般不可动摇。其源于古代的判决方式,一旦确认就刻在铁板上置于南山,作为永久记录。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已经确定、无法更改的案件结果或事实情况。近义词如“铁证如山”、“确定无疑”等。反义词则表达疑问和不确定性。使用时应避免滥用,需确保语境恰当,避免混淆概念或夸张过度。南山铁案的实际应用广泛,可以用于法律、科学等领域。

彰明昭着是什么意思

彰明昭着的读音读音:zhāng míng zhāo zhù标注拼音:zhāng-míng-zhāo-zhù彰明昭着的含义“彰明昭着”是一个成语,其含义是明显、清晰、毫不含糊地显示或表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事情的真相或事实非常明显,以至于无法被忽视或否认。彰明昭着的典故“彰明昭着”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其中,“彰”字有明显的意思,“明”字有清晰、明亮的意思,“昭”字也有显示、表明的意思,“着”字则有明显的意味。因此,从这个成语的组成可以看出,它强调的是事情的明显性和清晰性。彰明昭着的近义词显而易见:形容事情非常明显,一眼就能看出来。昭然若揭:指事情真相大白,完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