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其三昧
读音
dé qí sān mèi
含义
“得”指掌握、领悟;“其”指代某事物;“三昧”源自梵语“samādhi”,意为禅定、精要。成语“得其三昧”指深刻理解某事物的精髓或掌握其关键要领。
典故
- 佛教渊源:
“三昧”最早见于佛经,指修行者进入高度专注的状态。如《维摩诘经》云:“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得三昧力。” - 文学引用:
宋代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价王维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盖得其三昧。”意指王维深谙艺术真谛。 - 日常化用:
明清小说中常以“得其三昧”形容技艺精湛,如《红楼梦》评香菱学诗:“虽未得其三昧,却也渐入佳境。”
近义词
- 炉火纯青:形容技艺或学问达到纯熟境界。
-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更高水平。
- 心领神会:指深刻理解,无需明言。
- 融会贯通:融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得到透彻领悟。
反义词
- 不得要领:无法掌握关键或核心。
-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就停止,缺乏深入。
- 一知半解:所知不多,理解肤浅。
- 囫囵吞枣:不加消化地接受知识,未能真正理解。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哥哥打篮球时投篮很准,妈妈说他已经“得其三昧”了。
- 小华练字三年,终于写得像书法家一样,老师夸他“得其三昧”。
-
小学高年级:
- 经过反复练习,小美弹钢琴的指法已得其三昧。
- 这位魔术师表演扑克牌手法娴熟,观众赞叹他“得其三昧”。
-
初中:
- 张同学研究数学竞赛题多年,对解题技巧可谓得其三昧。
- 导演对镜头语言的运用得其三昧,电影画面极具感染力。
-
高中:
- 苏轼的诗词创作得其三昧,将豪放与婉约完美融合。
- 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对量子理论得其三昧。
-
大学及以上:
- 这位哲学家对存在主义的解读得其三昧,著作影响深远。
- 中医大师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对脉诊已得其三昧。
错误用法
-
误用于表面技能:
- ❌“他学骑自行车三天就得其三昧了。”(应为“掌握要领”)
- ❌“我背单词得其三昧,考试一定能过。”(宜用“熟能生巧”)
-
混淆“三昧”与“三味”:
- ❌“这道菜做得得其三味。”(“三味”指味道,与“三昧”无关)
-
夸大普通理解:
- ❌“看了两遍说明书,我对这台洗衣机得其三昧。”(宜用“基本会用”)
-
滥用宗教语境:
- ❌“念佛三天就得其三昧,可以成佛了。”(“三昧”是深奥修行境界,不可速成)
“得其三昧”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深刻领悟,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轻浮或误解。
你可能感兴趣
此中三昧
“此中三昧”是一个源于佛教的成语,用于形容对某个道理或事物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其拼音为cǐ zhōng sān mèi,“三昧”指心无杂念、专注一境的境界。该成语源于佛教经典,如《楞严经》中的故事。其近义词包括“深得要领、领悟透彻”等,反义词为“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描述普通事物的理解或搭配不相关的词语。该成语用于形容对某个领域深刻理解和领悟的境界。
诗家三昧是什么意思
“诗家三昧”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达到的高深境界,具备深切的领悟和独特的理解。其源自古代文学批评语境,杜甫等诗人曾被描述为达到此境界。近义词如“诗词之妙”、“诗情画意”等,均形容诗歌创作的精妙。反义词则指缺乏艺术性的诗歌作品。在使用时需注意其特定含义和用法,避免滥用或误用。该成语旨在表达对诗歌创作深刻理解和独特领悟的高度评价。
世故三昧 读后感
世故三昧 读后感(第1篇)世故三昧 读后感《世故三昧》一书,初读时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语言流畅,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地展现了人类社会中的世故与人性。作为一本揭示人性的著作,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解让人为之赞叹。这本书以细致的笔触,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背后的动机。故事背景广阔,涵盖了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主要人物性格各异,围绕着各种核心事件展开故事情节。虽然不便透露过多关键情节,但书中每一个章节都引人入胜,让人不禁想要继续深入阅读。其中,书中对世故的深刻描写最为引人注目。它以独特的观点揭示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种种策略与技巧,以及背后的心理动机。这些描写既生动又真实,让人深感震
游戏三昧是什么意思
游戏三昧的读音游戏三昧的拼音是:yóu xì sān mèi。游戏三昧的含义“游戏三昧”是一个成语,源自于佛教用语,意为在游戏中领悟到某种高深或玄妙的道理。其中,“游戏”指的是轻松、自在的娱乐活动,而“三昧”则是指一种精神上的专注、超越的境界。因此,“游戏三昧”的含义是在娱乐中达到一种超脱、自在的境界,领悟到某种深刻的道理或智慧。游戏三昧的典故“游戏三昧”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佛教经典,后来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所引用。其中比较著名的典故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读禅宗六祖惠能传》中写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游戏三昧,其乐无穷。”这句话表达了在游戏中领悟到道理的快乐和自在。此外,在《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也
融释贯通是什么意思
“融释贯通”是一个成语,形容对学问、技艺或道理达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的程度。其典故源于古代学者追求对学问的深入理解与贯通。该成语的近义词有融会贯通、贯通融通等,反义词包括支离破碎、半知半解、懵懂无知等。通过举例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然而,需要注意避免错误使用,确保在语境中真正体现出“融释贯通”所表达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自如的境界。
融液贯通是什么意思
“融液贯通”是一个成语,形容对学问、技艺或道理有深刻理解和掌握,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其含义是将各种知识和技能融合达到一个高超的境界。典故上,一些大学问家通过学习和实践将各种学问融为一体达到此境界。近义词有融会贯通、贯通融通等。反义词为一知半解、支离破碎、浅尝辄止。使用此成语需注意场合和语境,不能滥用或随意搭配。需结合具体事例和解释来加深理解和印象。
大方之家
“大方之家”是一个成语,原指气派大度的人家,现用来形容人的修养、学识、风度等都非常出色,或形容家庭环境优雅有品位。出自《庄子·外物》篇,典故意为在气派大度的人面前若自身修养不够则会显得可笑。其近义词包括大家风范、雅人深致等,反义词为小家子气等。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注意语境搭配和用词准确性。大方之家的风范体现在人的言谈举止、家庭摆设、学识修养等方面。
入室升堂是什么意思
“入室升堂”是一个比喻性成语,源自古代建筑,原意指进入房屋深处,现常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一领域达到高水平或高深境界。该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中,用来形容对学问的深入理解。其含义指长期学习和实践后掌握技能或学问的精髓。近义词有“登堂入室”“炉火纯青”等。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用错对象及与其他词语混淆。
博学多才
本文介绍了“博学多才”这一成语。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能。其含义包括广泛学习和具备多种才能。“博学多才”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强调人们重视学问和才能。该成语的近义词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等。反义词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学无术”。文章还列举了博学多才的例句以及错误用法。使用时应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避免不当用法。
贯穿融会
“贯穿融会”是一个成语,形容事物或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含义强调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使得各种元素、思想或知识能够相互渗透、贯通。该成语源于古代的学问传承与交流,强调学者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将不同学问和思想融合贯通。其出处虽不明确,但可在古代文献中找到相关用法和解释。近义词包括融会贯通、融通贯通等,反义词为支离破碎、各自为政等。使用“贯穿融会”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错误使用或滥用。正确理解和使用此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