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入室:从入门到精通的境界
读音
dēng táng rù shì
含义
“登堂入室”字面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其中:
- “登”:攀登、登上
- “堂”:古代建筑中的厅堂,接待客人的地方
- “入”:进入
- “室”:内室,私密空间
这个成语比喻学问或技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最初指进入厅堂内室,后来引申为学问或技艺的逐步深入,达到高深的境界。
典故
- 《论语·先进》:孔子评价子路时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意思是子路的学问已经登上了厅堂,但还没有进入内室,即尚未达到精深的境界。这是成语最早的出处。
- 《后汉书·班固传》:”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中为郎,典校秘书,专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或讥以无功,固曰:’吾闻登堂入室者,必由阶而升。'”
- 宋代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惠示诗文,皆清远雄丽,读者可以想见其人。然犹恨其登堂而未入室也。”这里苏轼用此成语委婉地指出对方作品尚有提升空间。
近义词
- 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 由浅入深:从浅显到深奥,逐步深入。
- 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极高的境界。
-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 更上一层楼:比喻再提高一步,达到更高的境界。
反义词
-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
- 半途而废:事情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 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 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说:”学习要一步步来,先登堂,再入室。”
- 我学钢琴才半年,离登堂入室还差得远呢。
- 爸爸说我的画画水平已经登堂了,但要入室还需要多练习。
-
小学高年级:
- 经过三年的刻苦训练,小明的书法终于登堂入室,获得了比赛一等奖。
- 学习外语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先登堂再入室。
- 老师说我的作文构思不错,但在语言表达上还需努力才能登堂入室。
-
初中:
- 这位年轻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他已经在量子物理领域登堂入室。
- 经过名师指点,她的古筝演奏技艺突飞猛进,可谓登堂入室。
- 在文学创作上,他经过多年积累,终于登堂入室,作品被多家杂志刊登。
-
高中:
- 这位青年画家的作品已从模仿阶段过渡到创新阶段,真正登堂入室了。
- 在哲学研究领域,能登堂入室者寥寥无几,需要极高的悟性和不懈的努力。
- 经过十年磨一剑,他的剑术已臻登堂入室之境,在武林中享有盛名。
-
大学及以上:
- 钱钟书的学问可谓登堂入室,他对中西文化的理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只有那些真正登堂入室的学者才能做出突破性贡献。
- 这位年轻指挥家对古典音乐的理解已经登堂入室,他的演绎总能给观众带来惊喜。
-
其他场景:
- 中华厨艺博大精深,没有十年功夫难以登堂入室。
- 茶道看似简单,但要登堂入室需要多年的修行和感悟。
- 围棋易学难精,业余爱好者中能登堂入室者凤毛麟角。
- 这位年轻导演的作品表明,他已经在中国电影艺术上登堂入室。
- 在传统武术方面,能登堂入室者不仅技艺高超,更注重武德修养。
错误用法
-
用于空间移动:错误地用于描述实际进入房间的行为。
- 错误例句:”参观故宫时,我们先登堂,然后入室,看到了皇帝的寝宫。”
- 解析:此处只是字面描述进入房间的过程,不应使用这个成语。
-
用于快速掌握:用于描述短时间内快速掌握某项技能。
- 错误例句:”这个编程语言很简单,我三天就登堂入室了。”
- 解析:成语强调循序渐进的过程,不适用于速成的情况。
-
用于贬义场合:用于描述不正当的”深入”。
- 错误例句:”他对别人的隐私特别好奇,总是想方设法登堂入室。”
- 解析:成语带有褒义,不应用于贬义场合。
-
用于物理侵入:用于描述非法进入他人住宅。
- 错误例句:”小偷登堂入室,偷走了贵重物品。”
- 解析:这是字面意思的误用,完全偏离了成语的比喻意义。
-
用于简单事务:用于描述日常简单事务的完成。
- 错误例句:”我学会了煮方便面,算是登堂入室了。”
- 解析:成语用于形容学问或高深技艺,不适用于简单技能。
-
作为动词使用:错误地将成语拆开作为动词使用。
- 错误例句:”我们要先登堂这门学问,然后再入室。”
- 解析:成语是固定搭配,不应拆开使用。
你可能感兴趣
入室升堂是什么意思
“入室升堂”是一个比喻性成语,源自古代建筑,原意指进入房屋深处,现常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一领域达到高水平或高深境界。该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中,用来形容对学问的深入理解。其含义指长期学习和实践后掌握技能或学问的精髓。近义词有“登堂入室”“炉火纯青”等。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用错对象及与其他词语混淆。
磨砻镌切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磨砻镌切”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一些例句。该成语指对学问、技艺的精研深探,不断努力提高水平,源于古代冶炼和雕刻技艺。近义词包括精雕细琢、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等,反义词为敷衍塞责、浅尝辄止等。文章还提醒读者在运用该成语时要注意语境,避免混淆使用。
融释贯通是什么意思
“融释贯通”是一个成语,形容对学问、技艺或道理达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的程度。其典故源于古代学者追求对学问的深入理解与贯通。该成语的近义词有融会贯通、贯通融通等,反义词包括支离破碎、半知半解、懵懂无知等。通过举例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然而,需要注意避免错误使用,确保在语境中真正体现出“融释贯通”所表达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自如的境界。
长材茂学
长材茂学是一个成语,意为具有高超的才能和丰富的学识。其来源于古代文献,由“长才”和“茂学”两个词语合并而来。该成语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才能和学识方面都十分出色。其近义词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等,反义词如才疏学浅、平庸无能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误解,以及注意语境。长材茂学的错误用法包括不与其他成分混用等。该成语在描述学术领域杰出人士时十分恰当。
穷而后工是什么意思
“穷而后工”是一个成语,读音为qióng ér hòu gōng,表示经历困顿和磨难后在技艺或学问上取得成就。这一成语源自古代中国文人墨客的创作经历,强调只有经历困难并刻苦学习和实践,才能在学问或技艺上取得成就。其最早出自《论语·卫灵公》。它的近义词有艰难困苦而后显贵等,反义词为一帆风顺而不劳而获。文章通过多个例句详细解释了该成语的用法和含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登峰造极
登峰造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ēng fēng zào jí,形容技艺或学问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其典故源于古代武侠小说,描述武功高强的人追求更高境界。该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一领域如艺术、文学、科技等达到了极高水平。近义词包括登堂入室、出类拔萃、无与伦比、炉火纯青。反义词有平平无奇、半途而废、初出茅庐、略知一二。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登峰造极的用法,并强调了错误使用的注意事项。
雕虫末技
雕虫末技是一种形容微小琐碎的技艺或学问的成语,源于古代文学创作的典故。该成语常用来形容某些技艺或学问虽然精细但缺乏宏大的意义或价值。其近义词包括细枝末节、小道消息和琐碎之事等,反义词则为宏篇巨制、大义之举和要言妙道等。错误使用此成语可能会产生误解或给人以不尊重的感觉,因此需要合理使用,避免在不当场合使用,保持其原有的含义和价值。文章提供了雕虫末技的典故、含义、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等内容。
成佛作祖
本文介绍了成语“成佛作祖”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源于佛教文化,形容某人或事物达到极高境界,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文章详细解释了其含义和来源,并给出了正确的用法和注意事项,避免误解和误读。
木鸡养到是什么意思
木鸡养到是一个成语,读音为mù jī yǎng dào,形容做事达到极致、完美无缺的境界,描述的是某个人或事物在某一方面经过长期的磨练和培养达到了非常熟练、完美的程度。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其中木匠雕刻的木鸡经过悉心照料和磨练,达到了栩栩如生的完美状态。与之相近的成语有炉火纯青、出类拔萃、登峰造极等,表示技艺或学问达到了极高境界。而反义词如半途而废、浅尝辄止、粗制滥造等则表达做事不精细、中途放弃等含义。在使用木鸡养到这个成语时,需要正确理解其含义和用法,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
搦朽磨钝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搦朽磨钝”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该成语意指用尽心思去琢磨、磨砺,使陈旧的东西焕发新光彩,使技能或学问得到提升。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强调其用于形容人用心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艺或学问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