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步进步

得步进步

读音

dé bù jìn bù

含义

  • :获得,得到。
  • :步伐,进展。
  • :前进,更进一步。
  • 得步进步:原指每前进一步都要争取更大的进展,后多用于贬义,形容贪得无厌,得寸进尺。

典故

  1.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匄(gài)率军攻打郑国,郑国求和,晋国要求割地。郑国答应后,晋国又提出更多条件,郑国大夫子产怒斥晋国“得步进步”,最终郑国联合楚国反击,晋国被迫退兵。
  2. 《资治通鉴·唐纪》
    唐朝安史之乱时,叛军首领安禄山攻占洛阳后,又逼迫唐玄宗逃往四川,史官评价其“得步进步,终致败亡”。
  3. 民间故事
    古时有个贪婪的地主,佃农交租后,他仍不断加租,最终激起民愤,被百姓赶走,人们用“得步进步”形容他的贪心。

近义词

  1. 得寸进尺:得到一寸,还想再进一尺,比喻贪心不足。
  2.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不满足。
  3. 欲壑难填:欲望像深谷一样难以填满。
  4. 变本加厉:比原来更加严重。

反义词

  1. 适可而止:做到适当程度就停止。
  2.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能长久快乐。
  3. 见好就收:看到情况有利就及时收手。
  4. 功成身退:成功后主动退出。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弟弟已经吃了三块糖,还想要更多,真是得步进步!
    • 妈妈答应买玩具后,他又要买零食,太得步进步了。
  2. 小学高年级

    • 他借了橡皮不还,还要借铅笔,真是得步进步。
    • 老板加了工资,他还要求更多福利,有点得步进步。
  3. 初中

    • 对方已经让步,我们不能再得步进步,否则谈判会破裂。
    • 历史上许多侵略者得步进步,最终自食恶果。
  4. 高中及以上

    • 某些国家在贸易谈判中得步进步,最终遭到反制。
    • 人际交往中,得步进步的行为容易引发矛盾。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褒义

    • ❌ “他学习得步进步,成绩越来越好。”(应为“循序渐进”)
    • ❌ “公司发展得步进步,规模不断扩大。”(应为“稳步前进”)
  2. 混淆近义词

    • ❌ “他得步进步,终于完成了目标。”(应为“坚持不懈”)
    • ❌ “得步进步是成功的关键。”(应为“脚踏实地”)
  3. 脱离语境滥用

    • ❌ “春天得步进步,花儿开了。”(完全不合逻辑)
    • ❌ “他吃饭得步进步,很快吃完了。”(应为“狼吞虎咽”)

注意:该成语多用于批评贪心或不知足的行为,使用时需注意感情色彩!

你可能感兴趣

褎如充耳是什么意思

褎如充耳的读音褎如充耳的读音为:xiù rú chōng ěr。褎如充耳的含义褎如充耳,出自《诗经》,意为“像塞住耳朵一样,听而不闻”。形容对听到的事情不放在心上,漠不关心,对别人的劝告或警告置若罔闻。褎如充耳的典故典故一: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攻打郑国,郑国向晋国求救。晋国大臣叔向向晋平公建议出兵救援,但晋平公认为楚国强大,不愿出兵。此时,晋国另一位大臣子皮却说:“褎如充耳。”意思是对别人的话置若罔闻,不放在心上。后来,晋国果然没有出兵救援郑国,而郑国也最终被楚国所灭。典故二:古代有位皇帝在处理政务时,常常对臣下的劝告和奏章置之不理,仿佛“褎如充耳”。结果导致政务混乱,国家衰败。褎如

不解之仇

“不解之仇”指的是无法解开或消除的仇恨或敌意,常用于描述两个个体或团体之间深重且难以化解的矛盾和敌对关系。其典故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故事,如《史记》中的世代恩怨。该词的近义词包括深仇大恨、世仇等,反义词则是情深义重、友好相处等。使用时应避免滥用,注意语境,并避免与“世仇”混淆。文章详细解释了“不解之仇”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词汇。

不存不济

“不存不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cún bù jì。该成语用于描述人或事物无法生存或发展,表示处于极度困难或绝望的状态。典故源于古代社会描述生存和发展的艰难环境。其近义词如岌岌可危、危在旦夕等,反义词如安居乐业、繁荣昌盛等。在使用时需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避免过度夸张或滥用。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控名责实是什么意思

控名责实是一个成语,读音为“kòng míng zé shí”,意味着控制名称与实际内容相符合。其源于古代典故,强调言行与实际应保持一致,不夸大其词。该成语的近义词有名实相符、名副其实等,反义词有徒有虚名、名不副实等。在工作中或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遵循控名责实原则,真实对待每一件事。同时,滥用或误用该成语是不正确的,需注意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

不共戴天

“不共戴天”是一个成语,读音bù gòng dài tiān,表示两人或团体之间有着深仇大恨,无法和解或共存。源于古代的战争和恩怨。近义词有深仇大恨、势不两立等。反义词有情同手足、和睦相处等。使用时要根据语境和对象,避免滥用和与其他词语混用。

道傍之筑

道傍之筑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bàng zhī zhù。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道路旁边建造房屋或建筑物的行为,常用来比喻在繁忙的地方或时期进行不必要的建设,会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其典故源于古代中国。道傍之筑的近义词包括旁路建设、路边施工等。反义词则强调合理规划、科学建设和交通顺畅。使用道傍之筑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误写、滥用等。这个成语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和建筑领域。

宾至如归

宾入如归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īn rù rú guī,用于形容招待客人周到细致,使客人感到像回家一样温暖。它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款待。近义词有宾至如家、宾客盈门等,反义词有冷漠待人、疏远不周等。使用时要避免误解和滥用,根据具体情境斟酌使用。这个成语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招待和温馨款待,使客人感受到宾至如归的舒适和愉悦。

道无拾遗

道无拾遗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wú shí yí。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社会风气淳朴,道德高尚,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社会治安良好的状态。它出自《史记·货殖列传》,描述古代社会风清气正的故事。道无拾遗的近义词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等,反义词则包括盗贼横行、社会动荡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道无拾遗的用法,同时也指出了在使用中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

进退触篱是什么意思

“进退触篱”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ìn tuì chù lí,意指前进和后退都遇到困难,形容处境困难。典故源自《左传·昭公十二年》中的郑国大夫子皮求和的困境。近义词有左右为难、骑虎难下、举步维艰等。反义词包括随心所欲、游刃有余等。该成语常用来描述在特定情况下遇到的困境,不能随意用于描述一般的迷茫或犹豫情绪。使用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含义来运用。

道不拾遗

道不举遗是一个成语,指的是路上丢失的东西不会被人捡起据为己有,用来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诚实守信。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强调社会道德风尚的纯正。道不举遗的近义词有路不拾遗、民风淳厚等,反义词包括盗贼横行、贪污腐败等。在使用道不举遗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或滥用。在当今社会,仍然需要倡导道不举遗的精神,以诚信为本,传承和发扬这一美德。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