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析离居
读音
dàng xī lí jū
含义
- 荡:动荡、漂泊。
- 析:分散、分离。
- 离:离开、离散。
- 居:居住、安定。
整体含义:形容因战乱、灾害等原因,人们被迫离开家园,四处漂泊,生活不得安宁。
典故
- 《尚书·盘庚》:商王盘庚迁都时,百姓因不愿离开故土而流离失所,盘庚劝诫臣民“民不适有居”,即“百姓不得安居”,后来演变为“荡析离居”。
-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诸侯国因战乱导致百姓“荡析离居”,形容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 《汉书·食货志》:描述西汉末年天灾人祸,百姓“荡析离居”,流亡他乡。
近义词
- 流离失所:因灾祸而离开家园,四处流浪。
- 背井离乡:被迫离开家乡,到外地谋生。
- 颠沛流离:生活困苦,四处漂泊。
- 家破人亡:家庭破碎,亲人离散。
反义词
- 安居乐业:生活安定,事业顺利。
- 国泰民安:国家太平,百姓安乐。
- 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愿轻易搬迁。
- 阖家团圆:全家团聚,生活幸福。
例句
- 小学低年级:战争让很多人“荡析离居”,他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简单解释)
- 小学高年级:洪水过后,村民们“荡析离居”,有的投奔亲戚,有的住在临时帐篷里。(结合现实场景)
- 初中:历史上,每逢战乱,百姓往往“荡析离居”,生活极其艰难。(历史背景)
- 高中:在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也难逃“荡析离居”的命运,许多人被迫流亡海外。(社会影响)
- 大学及以上:研究古代社会变迁时,“荡析离居”现象常与人口迁徙、经济衰退相关联。(学术分析)
- 新闻报道:地震导致灾区民众“荡析离居”,政府正全力安置灾民。(时事应用)
- 文学作品:他的笔下,那些“荡析离居”的人们,眼神里满是迷茫与哀伤。(文学描写)
- 历史论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使百姓“荡析离居”,加速了王朝的崩溃。(历史分析)
- 社会评论: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农民“荡析离居”,面临身份认同的困境。(社会议题)
- 国际关系:叙利亚内战使数百万难民“荡析离居”,引发全球关注。(国际时事)
错误用法
- 误用为“搬家”:
❌ 错误例句:“我家装修,暂时‘荡析离居’,住酒店几天。”
✅ 正确用法:该成语指因灾难或战乱被迫流离,普通搬家不适用。 - 误用为“旅游”:
❌ 错误例句:“暑假我们‘荡析离居’,去了好几个城市玩。”
✅ 正确用法:成语带有悲情色彩,不能用于轻松愉快的旅行。 - 误用为“工作调动”:
❌ 错误例句:“公司外派,我不得不‘荡析离居’去外地工作。”
✅ 正确用法:成语强调被迫漂泊,工作调动是主动选择,不适用。 - 误用为“短暂外出”:
❌ 错误例句:“周末去朋友家玩,算是‘荡析离居’了。”
✅ 正确用法:成语形容长期或严重的流离失所,短暂外出不适用。 - 误用为“分居”:
❌ 错误例句:“他们夫妻吵架后‘荡析离居’,各自冷静。”
✅ 正确用法:成语指社会性的大规模流离,个人分居不适用。
总结:“荡析离居”多用于描述因灾难、战争等不可抗力导致的流离失所,带有沉重色彩,不可随意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变动。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五胡乱华的诗词
五胡乱华是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上述提供的诗词深刻描绘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战争和人民的苦难。根据提供的诗词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五胡乱华时期的古诗词描绘了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百姓苦难的场景。诗人通过描述战火连天、胡骑争驰、血染山河等情景,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百姓的同情。同时,这些诗词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谴责,透露出对历史的见证和记录。这些古诗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背井离乡
背井离乡的读音为bèi jǐng lí xiāng,含义为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去到陌生的地方。该成语源于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描述王昭君为了国家和平远嫁匈奴的故事,也常用于形容战争、灾难等导致的被迫迁徙。背井离乡的近义词有离乡背井、飘零异乡等,反义词则为安居乐业、落叶归根等。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轻视其含义、与其他词语混淆以及注意语境等错误用法。背井离乡描述了人们因各种原因不得不离开故乡的情境,常用于表达无奈和悲凉的情感。
背乡离井
“背乡离井”的读音为bèi xiāng lí jǐng,指的是离开故乡和亲人的情境。该成语源于古代人们因各种原因离家谋生。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情感色彩和语境,不宜滥用或产生误解。它的常见近义词为离乡背井等,反义词为安居乐业等。常用于描述人们为了追求梦想、工作、学习等原因离开家乡的情况。以上是对“背乡离井”的介绍,希望有所帮助。
赭衣塞路是什么意思
赭衣塞路的读音赭衣塞路的读音是zhě yī sài lù。赭衣塞路的含义赭衣塞路,字面意思为穿着赭色衣服的人(古代犯人穿的服装)堵塞了道路。形容囚犯众多,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赭衣塞路的典故典故一:出自《汉书·王莽传》。王莽篡汉后,实行暴政,百姓苦不堪言,许多人因犯罪被判为赭衣(即穿赭色衣服),路上行人稀少,赭衣塞路,形容当时社会混乱不堪的景象。典故二:也见于《后汉书·刘盆子传》。在王莽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因犯罪被判为赭衣的人很多,路上行走困难,也出现了赭衣塞路的情景。赭衣塞路的近义词民不聊生哀鸿遍野饿殍满道涂炭生灵赭衣塞路的反义词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太平盛世赭衣塞路的例句战乱时期,赭衣塞
关于盗贼的诗词
关于盗贼的诗词(第1篇)关于盗贼的诗词,自古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以下是根据“关于盗贼的诗词”这一主题,精选的几首古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古诗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代)原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得倚天剑,斩尽天下贼。解析:此诗以杜甫自述的口吻,描述了秋风破屋的凄凉景象,并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其中“安得倚天剑,斩尽天下贼”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盗贼的痛恨与不满。《古风》- 曹植(三国时期)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念君终日思红颜,转侧在盗贼间。解析:此诗写离别之情与盗贼
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āi hóng biàn yě,用来形容到处都是悲鸣的鸟,比喻在灾难或困苦中的人们,描述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景象。它源自《诗经·小雅·鸿雁》,描述战乱时期人们无家可归的情景。近义词包括流离失所、啼饥号寒、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情感色彩来选择,避免错误用于非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的场景。
生民涂炭是什么意思
生民涂炭是一个成语,读音为shēng mín tú tàn,用来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灾难深重的境地。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典故描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生民涂炭的近义词有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等。该成语不能随意使用,通常用于描述极端困苦的社会状况,需要注意正确的用法和搭配。
黎庶涂炭是什么意思
黎庶涂炭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í shù tú tàn,用来描述百姓生活困苦、遭受灾难的状态。其源于古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时期,百姓因战争、灾害等原因生活困苦。该成语的近义词有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等,反义词则为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等。运用时需避免轻微困境的轻描淡写,以及与类似含义成语的混淆。该成语在正式场合或严肃语境中需谨慎使用,以体现其庄重性。
兵连祸接
兵连祸接的读音为bīng lián huò jiē,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战争连续不断、灾难接连而至的局面。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频繁、灾难不断的时期,常用来形容战事频繁、灾难连绵不断的场景。兵连祸接的含义中,“兵”指战争或军队,“连”表示连续不断,“祸”指灾难或不幸,整个成语即战争和灾难接连不断地发生。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兵连祸接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例句。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当用于描述非战争或灾难性连续事件,以及与其他词汇混淆使用。这篇文章旨在准确解释“兵连祸接”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帮助读者正确使用。
白骨露野
“白骨露野”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bái gǔ lù yě,用于形容战争或灾难后尸骨暴露在野外的凄惨景象。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灾难的悲惨景象,表达了对战争和灾难的悲痛和愤怒。其近义词包括尸横遍野、饿殍遍野等,反义词为安居乐业和太平盛世。使用这个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在描述非战争或灾难的凄凉景象、非极度悲惨或残酷的情境以及与不相关词语搭配使用。该成语体现了对战争和灾难造成的悲惨景象的深刻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