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张挞伐

大张挞伐:一场声势浩大的讨伐

读音

dà zhāng tà fá

含义

  • :规模大,声势浩大。
  • :展开,铺开。
  • 挞伐:讨伐,攻击。
    整体含义:大规模地展开讨伐或严厉批评,形容声势浩大的攻击或谴责。

典故

  1. 《诗经·商颂·殷武》
    “挞彼殷武,奋伐荆楚。” 这里的“挞伐”指商王武丁讨伐荆楚,后来演变为成语“大张挞伐”。
  2.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文公联合诸侯讨伐楚国,史称“城濮之战”,也被形容为“大张挞伐”。
  3. 《三国演义》
    曹操讨伐袁绍时,谋士荀彧建议“大张挞伐,以振军威”,形容大规模军事行动。

近义词

  1. 兴师问罪:率领军队去讨伐,引申为严厉责问。
  2. 口诛笔伐:用言语或文字进行谴责。
  3. 声讨:公开谴责。
  4. 讨伐:出兵攻打或严厉批评。

反义词

  1. 息事宁人:平息争端,使人和睦相处。
  2. 姑息养奸:纵容坏人坏事,使其发展壮大。
  3. 忍气吞声:忍受委屈,不敢反抗。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老师批评不守纪律的同学时,全班同学都“大张挞伐”。
  2. 小学高年级:环保组织对乱扔垃圾的行为“大张挞伐”,呼吁大家爱护环境。
  3. 初中: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大张挞伐”,要求政府加强监管。
  4. 高中:历史课上,老师讲到秦国“大张挞伐”,最终统一六国。
  5. 大学:学术界对学术造假行为“大张挞伐”,维护学术诚信。
  6. 新闻媒体: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大张挞伐”,呼吁全球合作打击。
  7. 文学作品:小说中,正义的骑士团“大张挞伐”,消灭邪恶势力。
  8. 演讲:总统在演讲中对腐败现象“大张挞伐”,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9. 辩论赛:反方辩手对正方观点“大张挞伐”,列举大量证据反驳。
  10. 商业评论:消费者对虚假广告“大张挞伐”,要求企业诚信经营。

错误用法

  1. 用于褒义:❌“公司大张挞伐地奖励优秀员工。”(应改为“大力表彰”)
  2. 形容个人行为:❌“他大张挞伐地批评了朋友。”(应改为“严厉批评”)
  3. 形容温和讨论:❌“会议上大家大张挞伐地交换意见。”(应改为“热烈讨论”)
  4. 用于日常小事:❌“妈妈大张挞伐地让我整理房间。”(应改为“严厉要求”)

“大张挞伐”通常用于大规模、公开、严厉的批评或军事行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滥用。

你可能感兴趣

词严义正

词严义正的读音为cí yán yì zhèng。该成语描述言辞庄重、严肃,内容正确、公正,源于古代经典文献。词严义正的近义词包括义正词严、言辞庄重等,反义词为轻描淡写、轻率马虎等。在运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或误用,需根据具体语境和含义选择合适的用法和搭配。该成语常用来形容演讲、文章、工作态度的庄重严肃和正义感。

辞严意正

辞严意正的读音为cí yán yì zhèng。该成语指言辞严厉,态度庄重认真,表达一种庄重而有力的语气和态度。源于《汉书·司马迁传》,常被用来形容言辞有力、态度庄重的人或事。其近义词有义正词严、言辞严厉、庄重严肃等。反义词则为轻言软语、轻浮不端等。该成语在正式场合或重要场合中使用较为恰当,常见于法庭、演讲、工作等场景。错误使用会让人觉得不符合语境,需注意场合和语境的匹配。

热心苦口是什么意思

“热心苦口”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对某事或某人充满热情,以直接严厉的方式劝诫或提醒他人。其含义包括热心肠、语气严厉或直接,有时带有批评意味。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其近义词包括苦口婆心、诤言直谏、热心耿直等,反义词包括冷心冷面、虚情假意、敷衍塞责等。使用“热心苦口”时需注意场合和对象的适宜性,避免造成误解和尴尬。文章提供了关于“热心苦口”的介绍和使用方法。

辞严谊正

辞严谊正的读音为cí yán yì zhèng。该成语指言辞严厉而合乎正义,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常见于忠臣义士的言行中。典故出自《汉书·翟方进传》。辞严谊近的近义词有义正辞严、正气凛然等。反义词为言不由衷等。该成语可用于形容言辞正直、威严的情形,如法庭上的辩护、政治家的演讲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在非正式场合或轻松语境中使用,不当搭配使用或误解其含义。

苦口逆耳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苦口逆耳”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探讨了其常见的错误用法。该成语源于《史记·伍子胥列传》,形容忠言直谏,虽话语令人不悦,但有益忠告。其近义词如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等,反义词如甜言蜜语、阿谀奉承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选择,避免误用。

即温听厉

"即温听厉"是一个成语,意为无论长辈言辞严厉与否,都应虚心接受其教诲。源自《论语·季氏》,强调孝顺和尊重长辈。近义词包括虚心受教、从善如流等。反义词为傲慢不逊、拒谏饰非等。该成语在表达对他人的教诲或建议的尊重态度时适用,错误使用会导致沟通误解。

不教而杀

“不教而杀”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jiào ér shā。该成语指未进行教育或指导就直接采取严厉的惩罚或处决,常用来形容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教育而直接采取严厉惩罚的行为。其源于古代中国的教育观念,强调教育在预防犯罪中的重要性。不教而杀的近义词包括“无教之诛”等,反义词为“先教后诛”。该成语错误用法是忽略教育和引导,仅依赖惩罚来解决问题。在处理问题时应注重教育和引导,避免不教而杀的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

点指莋脚

点指莋脚的读音为"diǎn zhǐ zuō jiǎo",意为指点并批评不足,强调直接纠正。这一成语源自古代智者用此方式教导他人,后被广泛传播。点指莋脚在表达批评和纠正时需注意语境和对象,避免滥用或伤害感情。该成语的典故和具体历史背景虽无确凿证据,但已成为中华文化中常用的表达方式。近义词有指点迷津、指正批评等。反义词包括含糊其词、避重就轻等。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需正确使用,避免不当搭配或过于严厉。

口诛笔伐是什么意思

“口诛笔伐”是一个成语,用于对某人或某事进行严厉的批评和谴责。其含义是通过语言和文字的方式,对错误、不公或不良行为进行公开的批评和谴责。源于古代,这个成语如今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表达对错误行为的强烈不满。其近义词有声讨、谴责等,反义词为歌颂、赞扬等。使用时要避免在轻松场合使用,不应用于褒义,不要与其他词语混淆,避免滥用。例如对于贪污腐败的官员、电影不实描述等,应该进行口诛笔伐。

出言不逊

本文介绍了成语“出言不逊”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等。出言不逊指的是言语上表现出不恭敬、不谦逊的态度。该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常用来形容人的言谈举止缺乏礼貌和谦逊。其近义词包括口出不逊、傲慢无礼等,反义词包括谦恭有礼、恭敬有礼等。在公共场合或正式场合中,应避免使用“出言不逊”这一成语滥用或误用。文章最后指出在使用该成语时应注意其与其他词语的搭配使用,避免影响表达效果。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