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而杀

不教而杀

读音

bù jiào ér shā

含义

  • :否定词,表示“没有”或“不进行”。
  • :教导、教育。
  • :连词,表示转折或承接。
  • :惩罚、责罚,此处指严厉的处罚。

整体含义:指不事先教导或告诫,就直接进行严厉的惩罚。比喻管理者或领导者不事先教育、引导下属,就因错误而严厉处罚他们。

典故

  1. 《论语·尧曰》
    孔子在论述为政之道时提到:“不教而杀谓之虐。”意思是说,不先教育百姓就加以刑罚,是一种暴虐的行为。
  2. 《荀子·富国》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强调如果不先教化民众,就直接用刑罚,会导致社会混乱。
  3. 《资治通鉴》
    唐太宗曾告诫大臣:“不教而诛,非仁政也。”体现古代明君对“先教后罚”的重视。

近义词

  1. 不教而诛:意思相同,强调不教育就直接惩罚。
  2. 不教而责:不教导就责备,语气稍轻。
  3. 未训先罚:未加训导就处罚,类似含义。

反义词

  1. 谆谆教诲:耐心教导,与“不教而杀”形成对比。
  2. 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3. 先礼后兵:先以礼相待,不行再用强硬手段。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老师不能因为小明没写作业就罚站,这是不教而杀。
  2. 小学高年级:爸爸没教我怎么用电脑,却怪我把文件删了,真是“不教而杀”。
  3. 初中:公司对新员工不培训就要求完成任务,完不成就扣工资,这是典型的不教而杀。
  4. 高中:政府若只颁布法律而不普法,民众犯错就严惩,无异于不教而杀。
  5. 大学及以上:管理者应当避免不教而杀的做法,否则会打击团队积极性。
  6. 职场场景:老板没说明白工作要求,却因失误批评下属,这是不教而杀。
  7. 家庭教育:家长不教孩子礼仪,却在客人面前责怪他没礼貌,属于不教而杀。
  8. 法律领域:如果法律条文复杂难懂,民众违法后直接重罚,就有不教而杀的嫌疑。
  9. 历史评论:古代暴君常不教而杀,导致民怨沸腾。
  10. 企业管理:绩效制度不透明,员工不知标准就被扣奖金,这是不教而杀的管理方式。
  11. 教育领域:老师不讲解知识点,考试后却批评学生成绩差,这是不教而杀。
  12. 体育训练:教练不教技术动作,运动员做错就罚跑,属于不教而杀。
  13. 社会现象:交通规则宣传不到位,行人闯红灯就重罚,可能被指责不教而杀。
  14. 国际关系:强国不事先警告弱国,直接制裁,类似不教而杀。
  15. 寓言故事:寓言中的国王不教百姓法律,犯错就处死,最终引发反抗。
  16. 道德批判:父母不教孩子是非观念,犯错就打骂,这是不教而杀的教育方式。
  17. 学术研究:导师不指导研究方法,学生论文不合格就严厉批评,属于学术上的不教而杀。
  18. 军事管理:将领不训练士兵,战败就军法处置,这是不教而杀的极端表现。
  19. 古代政治:商纣王不教而杀,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20. 现代管理:优秀的管理者会避免不教而杀,而是注重培训和沟通。

错误用法

  1. 混淆“不教而杀”与“严格管理”

    • 错误:公司规定迟到就罚款,这是不教而杀。
    • 正确:如果公司未告知考勤制度就罚款,才是不教而杀。
  2. 用于非管理场景

    • 错误:朋友没教我打游戏,却怪我玩得差,真是不教而杀。
    • 正确:该成语多用于上下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朋友间不宜用。
  3. 误解“杀”为字面意思

    • 错误:老师没教数学题,考试后骂我们,简直是要“杀”我们。
    • 正确:“杀”在此指严厉惩罚,非字面意义的杀害。
  4. 忽略“教”的主体

    • 错误:我自己没学习,考试不及格,老师不教而杀。
    • 正确:成语强调管理者未履行教育责任,而非个人未主动学习。
  5. 滥用为“任何未指导就批评”

    • 错误:教练没提醒我动作错误,比赛输了就骂我,不教而杀!
    • 正确:需结合具体情境,若教练从未指导基本动作,才算不教而杀。
不教而杀.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描写教师节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篇关于描写教师节的诗词的内容。这些诗词虽不是为教师节专门创作,但其中蕴含了对教师的赞美、对教育的重视,体现了古代对教师节的庆祝。文章分别从墨香诗韵、春蚕精神、名师风采、教育情怀等方面,详细描述了古代诗词中对教师的敬意与赞美。文章强调,虽然现代没有特定的诗词来庆祝教师节,但我们可以从古代诗词中寻找那些赞美教师、传递教育情怀的元素,向教师们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铭记教师的教诲,传承教育的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教之教

“不教之教”是一种无需直接教导,通过环境熏陶、氛围影响等方式,使对方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和成长的教育方式。它源于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其发音时需注意声调。“不教之教”的近义词包括潜移默化、无形教育等,反义词则是直接教导、强制教育。它体现在家庭环境、团队氛围、旅游经历等方面。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规范能通过社会环境进行不教之教。同时,“不教之教”也存在误用情况,应准确理解其含义并恰当使用。

语重心长是什么意思

语重心长的读音标注拼音:yǔ zhòng xīn cháng。语重心长的含义“语重心长”是一个成语,形容说话时言辞诚恳、情意深长,常用来形容对某人的劝诫或教诲。其中,“语”指的是言辞,“重”表示分量重,“心”指的是心意,“长”则表示长久或深远。语重心长的典故“语重心长”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其来源于古代的教诲或劝诫。在古代,人们常常用这种诚恳、深情的言辞来教导和劝诫他人,使其铭记在心。这个成语也常用于描述父母对子女的教诲、老师对学生的劝诫等场合。语重心长的出处该成语出自清·吴璿《飞龙全传》第八回:“此乃太公之言,句句语重心长,实为天下百姓之福音。”语重心长的近义词苦口婆心:形容

春风化雨

“春风化雨”是一个源于古代中国的成语,用来形容像春风细雨般温暖、有益且深远的教育或影响。它常用来形容人的言谈举止、氛围或某种方式的积极影响。这个成语的含义包括温暖、和煦、富有生机,也用来比喻教化或言行的温和有益。其典故出处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典故,而是通过长期的文学运用和历史传承形成的。近义词包括和风细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等,反义词则是暴风骤雨、疾风骤雨、冷酷无情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描述暴风雨场景或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例如,老师的教诲如春风化雨,让学生茁壮成长。

诲盗诲淫

本文介绍了成语"诲盗诲淫"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教育、社会生活、法律语境中的应用。该成语指的是以教唆、诱导的方式传授犯罪或淫秽的知识或行为。文章还指出了在正确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的错误用法,如误用场合、扩大化使用以及与现代语境脱节。

遁天之刑

遁天之刑是一个成语,表示违背天理或自然规律所招致的惩罚。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告诫人们不要违背自然法则。遁天之刑的读音为dùn tiān zhī xíng,其含义和典故包括古代经典文献和历史故事的源头。近义词包括逆天而行、自取灭亡、自食其果等。反义词包括顺天应人、遵纪守法、顺应自然等。文章还介绍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和使用该成语。

不悱不发

“不悱不发”是一个源自古代中国教育理念的教育原则,意指在学生未经深思熟虑和内心感悟时,不急于开导。其源于孔子的教学方法,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启发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以及教师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尊重。该原则在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交流和布置作业等方面都有应用。然而,在实际运用中,需要避免忽视学生需求、过度等待和忽视教师责任等错误用法。总之,“不悱不发”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赏立诛必是什么意思

“赏立诛必”是一个成语,意为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体现公正和坚决的态度。其源于古代中国的治理之道,强调对于行为的公正评价和规则的严格执行。近义词有“奖惩分明”、“恩威并施”等,反义词包括“姑息养奸”、“赏罚不明”等。在企业管理、政府行为、军队管理等场合,必须赏立诛必,才能确保团队的纪律性和效率,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稳定。然而,错误地使用该成语,如用于个人行为的评判或政府过度强调惩罚而忽视教育,可能会导致关系破裂、社会不满等后果。

父析子荷

“父析子荷”是一个源于古代中国家庭教育故事的成语,形容父子之间共同学习、相互协作的情景,强调家庭教育的重用性。其典故来源于《左传·昭公十一年》中郑国大夫子皮与其子子荷的故事。该成语在描述父子关系时,常涉及父亲的分析教诲和孩子的感激承担。此外,它的近义词包括“父子共学”等,反义词则为“父子反目”等。然而,在日常使用中,需避免将“父析子荷”误用于非亲子关系、贬义场合,或滥用该成语而不考虑上下文语境。总之,“父析子荷”是一个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成语,需正确使用以表达其背后的教育意义和亲子关系内涵。

三熏三沐是什么意思

三熏三沐是一个成语,读音为sān xūn sān mù,用来形容对某人的教诲、劝导或照顾非常耐心和细致。它源自古代的教化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中的故事。该成语强调多次、反复的意思,以表达对某种理念或人的极度尊重和耐心教诲。其近义词包括谆谆教诲、苦口婆心和循循善诱,反义词有草率从事、敷衍塞责和漠不关心。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避免滥用,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表达意思。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