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杖则走」详解
读音
dà zhàng zé zǒu
含义
- 大杖:粗重的棍棒,比喻严厉的惩罚或责打。
- 则:就,表示顺承关系。
- 走:逃跑、躲避。
整体含义:指面对严厉的责罚或危险时,应当明智地选择躲避,避免无谓的伤害。比喻在强权或暴力面前,不应硬抗,而应灵活应对,保全自身。
典故
- 《后汉书·崔骃传》
东汉时期,崔骃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贵,面临迫害。他的朋友劝他:“大杖则走,小杖则受。”意思是,面对严重的惩罚要躲避,轻微的责罚则可以忍受。崔骃最终选择离开朝廷,保全性命。 - 《韩非子·说难》
韩非子提到:“臣有大杖则走,小杖则受。”强调臣子在面对君王的暴怒时,应审时度势,避免无谓的牺牲。 - 民间智慧
古代家庭中,父母责罚子女时,若下手过重,子女可以暂时躲避,以免受伤。这一观念体现了儒家“孝而不愚”的思想。
近义词
- 避其锋芒:避开对方的强势攻击,等待时机。
- 退避三舍:主动退让,避免正面冲突。
- 明哲保身:在危险面前保全自己,不轻易涉险。
- 知难而退:遇到困难时,选择暂时放弃或调整策略。
反义词
- 以卵击石:用弱小的力量对抗强大的对手,自取灭亡。
- 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硬抗无法战胜的力量。
- 宁折不弯:宁可牺牲也不屈服,形容过于刚硬。
- 迎难而上:明知困难仍坚持前进,有时可能缺乏策略性。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爸爸生气了,小明赶紧跑开,真是“大杖则走”呀!
- 老师批评得太严厉了,小华选择先离开,这就是“大杖则走”。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面对校园霸凌,我们不能硬拼,要学会“大杖则走”,及时报告老师。
- 爷爷说:“遇到危险要‘大杖则走’,不要逞强。”
-
初中(7-9年级)
- 在战场上,将军见敌军势大,决定“大杖则走”,保存实力。
- 面对上司的无理责骂,他选择暂时回避,体现了“大杖则走”的智慧。
-
高中及以上
- 古代谋士常以“大杖则走”为策略,避免无谓的牺牲。
- 在职场中,面对领导的暴怒,适当“大杖则走”比硬顶更明智。
错误用法
-
误解为“逃跑就是懦弱”
- ❌ 错误例句:他遇到困难就“大杖则走”,真是个胆小鬼。
- ✅ 正确理解:该成语强调智慧躲避,而非单纯懦弱。
-
用于无关的逃避行为
- ❌ 错误例句:他不想写作业,就“大杖则走”溜出去玩。
- ✅ 正确用法:仅适用于面对严厉惩罚或危险时的合理躲避。
-
与“忍辱负重”混淆
- ❌ 错误例句:他“大杖则走”,默默承受了一切。
- ✅ 正确区别:“大杖则走”强调躲避,而“忍辱负重”强调忍耐。
总结:“大杖则走”不仅是古代智慧的体现,也是现代人应对冲突的重要策略。学会审时度势,才能在复杂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你可能感兴趣
出处进退
“出处进退”是一个成语,指面对各种情况时能恰当地选择行动方向和态度。包括进退得宜、进退有度等含义,反映人在不同情境下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典故源自古代智者及历史文献中的不同故事和人物。在职场、谈判、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都需要具备出处进退的智慧。但需注意避免在不适当场合使用,以及与其他成语混淆。
避军三舍
避军三舍是一个古代成语,读音为bì jūn sān shè。其含义是军队在面对敌军时主动退避三个舍的距离,常用来形容军事上的退让策略或在困境中展现智慧和勇气。这一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的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斗典故。避军三舍的近义词有退避三舍、避其锋芒等,反义词则为勇往直前、迎难而上等。该成语在运用时需注意策略性的撤退或回避的含义,避免误解和滥用,并要准确区分与其他成语的差别。
枉尺直寻是什么意思
枉尺直寻的读音读音:wǎng chǐ zhí xún枉尺直寻的含义“枉尺直寻”是一个成语,意为在小的方面虽然有所损失,但在大的方面却能得到更多的回报或补偿。其中,“枉”表示损失、牺牲,“尺”和“寻”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分别表示短和长。整个成语的含义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或利益,可以暂时舍弃一些小的得失。枉尺直寻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军事行动。据说在古代战争中,有时候为了夺取更大的战略利益,指挥官们会选择牺牲一些小的得失。比如,有时候为了绕过敌人的防线,选择走一条较长的路线,虽然暂时多走了些路(即“直寻”),但最终能够达到更大的战略目标(即“枉尺”)。这种策略在军事上被视为一种智慧和谋略
走为上着是什么意思
走为上着的读音拼音:zǒu wéi shàng zháo走为上着的含义“走为上着”指在某种不利或危急的境地中,选择离开或逃避是一种明智的策略或行动。此成语强调了在特定情况下,采取主动的回避或退让策略,以避免更大的损失或危险。走为上着的典故“走为上着”的典故源于古代兵法。在古代战争中,当一方处于不利地位时,选择撤退或转移阵地往往是一种明智的战术。这种策略有时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甚至可以转危为安。因此,“走为上着”在军事战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此外,该成语也可能与古代的棋局有关,表示在棋局中,有时主动退让或回避是更好的策略。走为上着的近义词退避三舍:指主动退让或回避,以避免冲突或危险。避其锐
走为上计是什么意思
走为上计的读音走为上计的读音为:zǒu wéi shàng jì。走为上计的含义“走为上计”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遇到无法解决或无法取胜的困境时,选择离开或逃避是一种最好的策略。它强调在面对困难时,要审时度势,及时退却,避免更大的损失。走为上计的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兵法。在古代战争中,当一方处于不利地位时,常常会选择撤退或转移阵地,以避免更大的损失。这种策略被称为“走为上计”。在《孙子兵法》中就有相关的论述。此外,历史上也有一些著名的战例,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曹操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选择撤退,就是运用了“走为上计”的策略。走为上计的近义词退避三舍:指主动退让或回避,不与对方正面冲突。避其锋芒:指
打入冷宫
“打入冷宫”是一个中文成语,读音为dǎ rù lěng gōng,指将某人或某物置于不被重视、被忽视的状态。源于古代皇宫中的现象,用来形容因犯错、失宠等原因失去地位或待遇的人。近义词有置之不理、弃之不顾等,反义词有备受瞩目、宠信有加等。该成语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对象,避免误用。通过提供的例句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取乱侮亡是什么意思
“取乱侮亡”是一个成语,源于《孙子兵法》,意思是在敌国发生混乱时乘机取胜,或在敌国因自大而灭亡时加以轻侮。这一成语强调了战略的灵活性和审时度势的重要性,并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智慧。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该成语的正确使用需要根据特定场合和战略竞争,误解其含义或滥用场合会导致使用不当。在商场、战争和政治斗争等场合中,懂得运用取乱侮亡的策略的人往往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走为上策是什么意思
走为上策的读音走为上策的读音为:zǒu wéi shàng cè。走为上策的含义“走为上策”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选择离开或逃避是一种最好的策略。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智慧和策略。走为上策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军事策略。在古代战争中,当一方处于不利地位时,选择撤退或转移阵地,以避免与敌人硬碰硬,保存实力,伺机而动,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战果。因此,“走为上策”成为了军事上的一个重要策略。此外,该成语也可以引申为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及时调整策略,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来应对问题。走为上策的例句当他发现自己无法完成那个任务时,决定走为上策,转而选择了另一个更容易的
割肉饲虎
割肉饲虎的读音是gē ròu sì hǔ。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为了某种目的或大局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付出巨大代价的行为。其典故源于古代故事,最早出自于《战国策》等古代文献。割肉饲虎的含义是舍身取义,为了大局而牺牲个人利益。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舍身成仁、舍生取义和委曲求全等。反义词为见死不救、明哲保身和贪生怕死等。文章提供了使用割肉饲虎的例句和错误用法的示例。
出谋画策
出谋画策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ū móu huà cè。这个成语指的是为他人出主意、想办法、制定策略。其来源于古代战争时期的军事策划,现在常用来形容为他人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的场景。出谋画策的近义词有谋划良策、策划方案等,反义词则包括无所作为、毫无头绪等。在特定语境下,该成语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用法和搭配。例如,某人在团队中为解决难题出谋划策,或者在会议上提出有益的建议,都可以使用此成语。但需注意,该成语不能用于描述个人或团队的行为不当或故意不给出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