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头棒喝
读音
dāng tóu bàng hè
含义
- 当:对着,正对着。
- 头:脑袋,指人。
- 棒:棍棒,比喻严厉的训斥或打击。
- 喝:大声呵斥。
整体含义:比喻用严厉的语言或行动使人猛然醒悟,也指突如其来的打击或警示。
典故
- 佛教禅宗典故:
禅宗大师常用棍棒敲打弟子,或突然大喝一声,以破除弟子的执念,使其顿悟。例如《景德传灯录》记载,德山宣鉴禅师常以棒喝方式点化弟子。 - 《五灯会元》记载:
临济义玄禅师问弟子:“如何是佛法大意?”弟子思索时,禅师突然大喝,使其瞬间领悟。 - 宋代文人笔记: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提到,高僧以“棒喝”方式警醒沉迷世俗之人,使其回归本心。
近义词
- 醍醐灌顶——比喻使人彻底醒悟。
- 振聋发聩——形容言论或行动使人警醒。
- 发人深省——启发人深刻思考。
- 警钟长鸣——比喻持续的警示。
反义词
- 执迷不悟——固执己见,不知悔改。
- 麻木不仁——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
- 浑浑噩噩——糊里糊涂,不明事理。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的话像当头棒喝,让我不再偷懒。(简单比喻)
- 小学高年级:考试不及格像当头棒喝,我决定好好学习。(直接描述)
- 初中:父母的批评如当头棒喝,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比喻+反思)
- 高中:历史教训是一记当头棒喝,提醒我们勿忘国耻。(抽象引申)
- 大学及以上:经济危机对全球市场犹如当头棒喝,促使各国调整政策。(社会现象分析)
- 职场场景:老板的严厉警告是当头棒喝,让我重新审视工作态度。(职业反思)
- 文学描写:他的背叛像一记当头棒喝,击碎了她天真的幻想。(情感冲击)
- 历史评论:鸦片战争是清政府的当头棒喝,却未能使其彻底觉醒。(历史评价)
- 哲学思考:死亡对凡人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当头棒喝?(生命感悟)
- 环保倡议:极端气候频发,是大自然给人类的当头棒喝。(环保警示)
错误用法
- 误用为物理打击:
❌ “篮球比赛中,对方球员一记当头棒喝,把球扣进篮筐。”(正确应为“扣篮”或“盖帽”) - 误用为普通批评:
❌ “妈妈每天唠叨,简直是当头棒喝。”(“唠叨”是重复性行为,与“突然警醒”矛盾) - 褒贬混淆:
❌ “他的鼓励像当头棒喝,让我充满信心。”(“棒喝”带贬义或中性,不适用于积极鼓励) - 对象错误:
❌ “小狗对我汪汪叫,真是当头棒喝。”(动物行为不适用此成语) - 程度不当:
❌ “同事提醒我文件有错别字,简直是当头棒喝。”(小错误不宜用此夸张表达)
总结:使用“当头棒喝”需符合“突然性”和“警醒性”,避免与普通批评或物理动作混淆。
你可能感兴趣
掌握"棒"字12笔顺与bàng拼音 了解名词形容词双重含义及成语用法
本文介绍了“棒”字的拼音、部首、笔顺,并详细解析了“棒”字的含义。文章提到“棒”可表示棍子、炭精棒等,也可形容某人或某事物的体力或能力强、水平高、成绩好。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棒”字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用法,并给出了相关例句。
当头一棒
"当头一棒"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āng tóu yī bàng",表示突然而猛烈地受到打击或遭遇困难。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猛烈攻击,常用来形容遭遇突然的挫折或打击。其近义词包括突如其来、意外之灾等,反义词则为一帆风顺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当头一棒"的用法,并强调了该成语的错误使用场景。希望通过介绍,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法海无边
法海无边的拼音是fǎ hǎi wú biān,源自佛教,形容佛法或智慧的无穷无尽,像大海一样广阔无垠。这个成语用于形容事物的广博深奥或人的高智慧悟性。其典故与古代高僧法海有关。法海无边的近义词有智慧无穷、博大精深、渊博无比等,反义词有浅尝辄止、井底之蛙、孤陋寡闻等。使用时应避免滥用场合和与其他成语混淆。法海无边的错误用法包括滥用场合和与其他成语混用或误解含义。
冷暖自知
“冷暖自知”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ěng nuǎn zì zhī。它指的是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强调个体对自身情感和经历的独特认知和体验。该成语源于佛教禅宗的公案故事,用于形容个体对自己处境、生活状态或情感体验的深刻了解。其近义词包括自我感觉、知己知彼等,反义词为麻木不仁、不知痛痒等。在生活中,只有经历过酸甜苦辣,才能真正做到冷暖自知。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运用此成语描述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体验。但需注意,该成语应被用于形容个体对自己内心感受和体验的深刻认知,不应被误用或滥用。
惩一警百
本文介绍了成语“惩一警百”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强调通过惩罚一个来警示和教育的效果,源于古代中国的法律和教育思想。使用时应结合具体情境,避免在非正式场合或滥用误用。通过了解这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
如临深渊是什么意思
如临深渊的拼音是rú lín shēn yuān。这个成语形容人面临极大危险或困难时的感觉,或形容人做事时极度小心谨慎的态度。典故源自孔子和古代智者的故事,传达面对困境时需保持高度警惕和谨慎。近义词有小心翼翼、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反义词有掉以轻心、漫不经心、胆大妄为。使用成语时需注意适用场合和语境,避免误用。如临深渊的例子涵盖了各种需要小心谨慎的情境。
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的正确读音为diǎn shí chéng jīn。这个成语源自古代传说,形容具有神奇魔力或技术,能将平凡事物转变为非凡的能力。其近义词如化腐朽为神奇、妙手回春等,都表达类似的意思。而反义词如一无所获、弄巧成拙等,则与点石成金相反。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避免滥用或过度夸张的用法,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词语描述。该成语常用来称赞那些有能力将普通事物变得有价值的人或事物。
乌衣子弟是什么意思
乌衣子弟的读音乌衣子弟的拼音是wū yī zǐ dì。乌衣子弟的含义乌衣子弟,原指古代乌衣巷的子弟,后泛指显贵人家的子弟。其中,“乌衣”指的是古代显贵人家的服饰颜色,“子弟”则指年轻一代的家族成员。乌衣子弟的典故“乌衣子弟”一词源于古代的南京城,南京城内有一条著名的乌衣巷,这里曾经是东晋时期王谢两大家族的居住地。由于这两家都是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他们的子弟也自然被称作“乌衣子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扩大,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家族和地域,而是泛指那些出身于显贵人家、家世显赫的子弟。典故一:东晋王谢家族在东晋时期,王谢两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他们的子弟因为家世显赫,常常穿着黑色的衣服,因此
杀鸡儆猴是什么意思
“杀鸡儆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ā jī jǐng hóu,意思是通过惩罚个别个体来警示或震慑他人或群体,避免犯错。该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通过杀鸡来警告猴子和其他动物。它的近义词包括以儆效尤、杀鸡骇猴和惩一警百等。然而,该成语也存在误用情况,需恰当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能滥用此成语来威胁或恐吓他人,或在不必使用的情况下使用,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或误解。
贩交买名
“贩交买名”是一个成语,指的是通过买卖手段来谋求名声和交情的行为。其源自古代社会追求名利的社会现象,表示以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名利或声誉的行为。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沽名钓誉等,反义词则是真诚相待等。运用该成语时需注意避免不分场合滥用、与其他近义词混淆使用以及用词不当等错误用法。文章详细解释了“贩交买名”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