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当头对面」详解
读音
dāng tóu duì miàn
含义
- 当:正对、面对。
- 头:头部,引申为正面。
- 对:相对、直面。
- 面:脸面、正面。
整体含义:形容双方直接面对面,毫不回避地交流或对峙,强调直截了当、不绕弯子的态度。
典故
-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与刘邦在鸿门宴上“当头对面”地对峙,项羽质问刘邦的野心,刘邦则当面辩解,展现了双方直接的冲突。 - 《三国演义》:
诸葛亮与周瑜在赤壁之战前“当头对面”地商议对策,虽各怀心思,但表面上仍直接交流。 - 民间故事:
古代官员审案时,常要求原告与被告“当头对面”地对质,以确保公正。
近义词
- 针锋相对:比喻双方言辞或行动尖锐对立。
- 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干脆利落,不绕弯子。
- 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接进入主题。
- 当面锣对面鼓:形容双方直接交锋,毫不回避。
反义词
- 拐弯抹角:形容说话或做事绕圈子,不直接。
- 旁敲侧击:比喻不直接表达,而是从侧面暗示。
- 闪烁其词:形容说话吞吞吐吐,不明确表态。
- 避而不谈:故意回避问题,不正面回应。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让我们“当头对面”地讨论问题,不要害怕发言。
- 小明和小红“当头对面”地争论谁跑得更快。
-
小学高年级:
- 班会上,同学们“当头对面”地提出了对班级管理的建议。
- 双方队员“当头对面”地站在球场上,准备比赛。
-
初中:
- 辩论赛上,正反双方“当头对面”地展开激烈交锋。
- 领导要求员工“当头对面”地汇报工作进展,不要隐瞒问题。
-
高中:
- 在法庭上,原告和被告“当头对面”地对质,法官仔细聆听。
- 两国代表“当头对面”地谈判,试图解决边境争端。
-
大学及以上:
- 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当头对面”地辩论新理论的可信度。
- 商业谈判中,双方CEO“当头对面”地敲定了合作细节。
错误用法
-
用于单方面行为:
- ❌ 他一个人“当头对面”地思考问题。(“当头对面”需双方互动。)
- ✅ 他们两人“当头对面”地讨论解决方案。
-
用于间接交流:
- ❌ 他们通过电话“当头对面”地沟通。(应改为“直接沟通”。)
- ✅ 他们“当头对面”地坐在会议室里谈判。
-
用于非冲突场景:
- ❌ 他们“当头对面”地一起看电影。(不合语境,应改为“并肩而坐”。)
- ✅ 他们“当头对面”地争论电影的结局。
-
用于书面表达:
- ❌ 他在信里“当头对面”地批评了我。(应改为“直言不讳”。)
- ✅ 他“当头对面”地当面指出了我的错误。
通过以上解析,相信大家对「当头对面」这一成语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无论是日常交流还是写作,正确使用成语都能让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你可能感兴趣
当面锣,对面鼓
“当面锣,对面鼓”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指在双方直接交流时,如同在一个面放上锣,在相对的另一个面放上鼓。这个成语比喻双方直接对话,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典故不明确,可能源于古代民间俚语或故事。近义词如直言不讳、直截了当等。反义词如拐弯抹角、闪烁其词等。该成语用于描述双方直接而坦率的交流方式,常见于会议、谈判等场合。错误用法是将其误用为形容沟通不顺畅或有隔阂的情况。总结指出成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深入理解并合理应用这一成语。
关于说的诗词
关于说的诗词(第1篇)关于“说”的诗词,其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以下是一篇关于“说”的诗词文章,包含了诗词原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诗词全文《静夜思》作者: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解析:此诗未直接涉及“说”字,却展现了诗人的思念之情,此情无以言说却感人至深。《月下独酌》作者:王昌龄(唐代)抬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劝孤影,月色照我心。言不尽其意,唯有琴声知。解析:此诗中虽未直接出现“说”字,但通过诗人的独酌与琴声传达了内心的情感与思绪。《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者:苏轼(宋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关于同桌的诗词
关于同桌的诗词(第1篇)关于同桌的诗词,由于我所知的历史文献中并不多见,但仍可以尝试根据“同桌”这一概念和主题,挑选一些符合此情境的古诗词。下面是一篇关于“同桌”主题的古诗词及其解析:同窗情一、同窗共读图》原文:昔日同窗共读时,砚池边忆少年时。晨昏勤勉不曾休,彼此情深意更长。作者与朝代:该诗并无确切作者与朝代,属于以古诗词形式表达同窗共读的情境。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昔日与同桌同窗共读的情景,回忆少年时期在砚池边一同学习的日子。早晨到晚上都勤奋学习,不曾休息。彼此之间的情谊深厚,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珍贵。此诗传达出一种同学之间深深的情谊和对往昔学习的美好回忆。虽然具体的以“同桌”为明确主题的古诗词较
关于信息的诗词
关于信息的诗词(第1篇)关于信息的诗词,虽然直接相关的并不多,但我们可以从古诗词中寻找那些描述传递、交流、丰富等概念的诗句,以此体现信息的意义。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创作的文章:关于信息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唐代·杜甫《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杜甫(唐朝)解析:虽然此诗并非直接关于“信息”的传递,但其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描述了因时局变化而引发的情感波动,可视为一种信息的感知与触动。二、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作者:辛弃疾(宋朝)解析:此词描绘了元宵节的繁
关于同寝的诗词
关于同寝的诗词(第1篇)关于同寝的诗词,虽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不是常见的主题,但仍有一些诗词涉及到与友人或伴侣共寝的情景。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所整理的一些诗词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长恨歌》节选作者:白居易(唐代)原文:钗擘黄金,钿合分香。天旋地转回龙凤,银河倒挂西楼角。卧后清宵细细长,海燕飞来成对双。解析:此段虽未直接描写同寝,但通过描述宫殿中贵重的饰品和龙凤的象征,以及夜晚的宁静和海燕的成对飞翔,隐含了宫廷生活的奢华和某种程度的亲密共处。《子夜四时歌》之《夏歌》作者:南朝乐府民歌(无名氏)原文:风生积雨昏,与君俱不寝。朝采触露衣,夜璇望星起。解析:此诗描述了与伴侣在雨
描写读书的古诗词
描写读书的古诗词的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多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词及其解析和背景。这些诗词描绘了读书的情境、意境和价值,表达了读书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读书对人生的影响。从汉乐府的《长歌行》到朱熹的《读书有感》,每一首诗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读书的美好和深远意义呈现在读者眼前。文章还通过引用诗句,表达了读书的乐趣、智慧、启迪、情感交流以及与人生的紧密关系。这些诗词不仅富有艺术魅力,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提醒读者珍惜读书的机会,从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描写长安的古诗词
这是一篇关于描写长安的古诗词的本文介绍了长安这座古都的历史和文化魅力,通过多首不同风格的古诗词,展现了长安的繁华、苍凉、壮丽和浪漫。这些诗词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描绘了长安城的美景、历史变迁和诗人的情感波动。阅读这些诗词,让人感受到古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陶醉于诗人们传递的美好与诗意之中。
描写冬天枯树诗词
本文介绍了五篇关于描写冬天枯树的诗词及其解析的文章。这些文章中的诗词描绘了冬日枯树的凄凉、孤独、坚韧和顽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和思考。虽然这些诗词角度和手法各异,但都以冬日枯树为背景,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通过阅读这些诗词,可以欣赏到诗歌的美妙,并感悟到生命的真谛与价值。
描写重量的古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重量的古诗词。虽然直接描写重量的诗句并不多见,但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文字的运用,将重量的概念融入其中。文章列举了多首古诗词,包括《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长恨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分析了其中关于重量的表达。此外,还介绍了《重山行》、《江畔独步》、《离情别恨》等诗词中重量的诗意表达。这些古诗词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重量的存在和其背后的深意,同时也体现了古诗词的魅力。
描写秦长城的诗词
本篇文章主要描写了秦长城的诗词,分别从不同的唐代和宋代诗人的作品中,展示了秦长城的历史背景、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文章通过描绘秦长城的雄伟壮观、历史变迁、自然景观和英雄豪情,反映了秦长城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些诗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