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弓烹狗:一个关于功成身退的警示成语
读音
cáng gōng pēng gǒu
含义
“藏弓”指收藏弓箭,”烹狗”指煮杀猎狗。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飞鸟被射尽后,弓箭就被收藏起来;野兔被捕获后,猎狗就被煮来吃掉。比喻事情成功后,就把曾经立下功劳的人抛弃或杀害,多指统治者对功臣的猜忌和迫害。
典故
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多个历史记载: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范蠡在离开越国时写给文种的信中说的话,劝告文种功成身退,否则将面临杀身之祸。
- 《韩非子·内储说下》中也有类似记载:”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反映了古代帝王对功臣的猜忌心理。
- 《汉书·韩信传》记载了韩信被刘邦猜忌最终被杀的故事,韩信临死前感叹:”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这些典故都反映了古代帝王在取得政权后,往往会对功臣进行清洗的历史现象。
近义词
- 兔死狗烹:意思完全相同,比喻事成后抛弃或杀害有功之人。
- 鸟尽弓藏:与”藏弓烹狗”意思相近,强调功成后工具被弃用。
- 过河拆桥: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 卸磨杀驴: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除掉。
- 恩将仇报:指用仇恨来报答恩惠,行为更为恶劣。
反义词
- 知恩图报:知道感恩并设法报答。
- 饮水思源:比喻不忘本,记住帮助过自己的人。
- 感恩戴德:感激别人的恩德。
- 投桃报李: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 善始善终:做事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帮班长完成了作业,班长却不再理他,真是藏弓烹狗啊!
- 小学高年级:历史上很多功臣在帮助皇帝打下江山后,却遭到藏弓烹狗的悲惨命运。
- 初中:公司度过危机后,老板就把当初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员工辞退了,这种藏弓烹狗的行为令人心寒。
- 高中:勾践复国后,范蠡选择隐退,因为他深知”藏弓烹狗”的道理。
- 大学:在权力斗争中,藏弓烹狗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反映了人性的阴暗面。
- 历史评论:刘邦对韩信的行为,是典型的藏弓烹狗,反映了封建帝王对功臣的猜忌。
- 职场警示:在职场上,我们要警惕那些可能藏弓烹狗的领导。
- 文学创作:小说中,权臣在帮助新王登基后,却落得藏弓烹狗的下场。
- 社会评论:现代社会虽然不再有真正的藏弓烹狗,但类似的现象依然存在。
- 道德教育:我们要教育孩子知恩图报,不要做藏弓烹狗的人。
- 商业案例:某企业在度过难关后,立即解雇了危机时期的高管,这种藏弓烹狗的做法损害了企业声誉。
- 政治分析:某些政客在选举获胜后,立即抛弃竞选团队,上演现代版的藏弓烹狗。
- 人际关系:朋友之间应该真诚相待,不要有用时亲近、无用时就藏弓烹狗的心态。
- 影视评论:这部历史剧中,皇帝对功臣的藏弓烹狗行为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 寓言故事:猎人捕获所有猎物后,真的把猎狗煮了吃,这个藏弓烹狗的故事发人深省。
- 心理学分析:藏弓烹狗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权力焦虑和控制欲。
- 法律评论:现代劳动法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职场中的藏弓烹狗现象。
- 管理咨询:优秀的企业家懂得珍惜人才,不会犯藏弓烹狗的错误。
- 历史教训:历代王朝更迭中,藏弓烹狗的悲剧不断重演,值得深思。
- 人生哲理:藏弓烹狗的教训告诉我们,功成身退有时是最明智的选择。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褒义:错误示例:”老板对员工很好,从不藏弓烹狗。”(这里想表达的是不抛弃员工,但”藏弓烹狗”本身是贬义词,不适合用”从不”来修饰)
- 对象错误:错误示例:”小明考试作弊被老师发现后,老师对他藏弓烹狗。”(”藏弓烹狗”特指对有功之人的抛弃,不适用于惩罚错误行为)
- 程度不当:错误示例:”餐厅服务员上菜慢,顾客就藏弓烹狗地投诉。”(将轻微的不满夸大为严重的背弃行为)
- 场景不符:错误示例:”比赛结束后,运动员们藏弓烹狗地离开了赛场。”(离开赛场是正常行为,不涉及抛弃有功之人)
- 误解字面:错误示例:”猎人真的把弓藏起来,把狗煮了吃,这就是藏弓烹狗。”(虽然字面如此,但成语主要比喻对人的背弃,不应仅从字面理解)
- 混淆近义:错误示例:”他忘恩负义,对朋友藏弓烹狗。”(虽然意思相近,但”忘恩负义”范围更广,”藏弓烹狗”特指对有功之人的背弃)
- 时代错位:错误示例:”原始人捕获猎物后藏弓烹狗。”(成语反映的是阶级社会的特定现象,不适用于原始社会)
- 主体错误:错误示例:”员工对公司藏弓烹狗。”(成语通常指上位者对下位者的行为,不适用于下位者对上位者)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聪的诗词
关于聪的诗词(第1篇)关于“聪”的诗词全文及其解析一、两汉时期汉乐府《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知者乐水静,仁者乐山安。聪者听风声,明者观其变。作者及朝代:汉乐府,两汉时期。解析:此诗中,“聪者听风声”一句直接体现了“聪”的意象,强调了聪明人善于聆听。二、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
发人深思
“发人深思”是一个成语,拼音是fā rén shēn sī,意味着激发人的思考,让人产生深刻的思考。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某位智者的言论或文章,能够引发人们的深思和反省。它的近义词包括深入人心、令人寻味、耐人寻味、发人肺腑、启人深思等。反义词包括浅尝辄止、一目了然、浮光掠影、草率从事等。该成语适用于形容某些事物或言论具有深远的思考价值。在日常使用或写作中,要避免误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语境判断是否适合使用该成语。例如,某部电影、文章、演讲等内容的深度和内涵是否能够真正引发人们深入思考。
典则俊雅
“典则俊雅”是一个成语,形容人风度翩翩、举止优雅、有规矩、有教养。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对礼仪、教养和风度的严格要求。该成语包含了“典则”和“俊雅”两个部分,分别强调规矩教养和外貌气质的优美。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且提供了使用注意事项,避免滥用和误用。在社交场合中,可以用此成语来形容人的内外兼修和优雅风度。
打击报复
打击报复的读音为dǎ jī bào fù。该词指对曾经批评、揭露、检举自己或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压制和迫害,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可能触犯法律。其源于古代社会中的典故。打击报复的近义词为报复行为、打压迫害等,反义词为宽容大度、公正无私等。文章同时提到了打击报复的错误用法,如滥用打击报复行为、对微小矛盾采取极端措施以及将个人恩怨与工作混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应学会宽容大度,避免任何形式的打击报复。
拨乱为治
拨乱为治的读音为bō luàn wéi zhì。该成语表示在混乱局势中采取措施恢复稳定和秩序。源自古代中国历史,有识之士通过政治改革等措施实现社会安定。近义词包括安定社会、平治天下等,反义词为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等。在使用时需准确理解其含义和用法,避免在轻松场合使用或与其他近义词混淆。文章还提供了错误用法示例以避免误导。该成语适用于描述复杂社会或政治环境的治理和安定过程。
宰鸡教猴是什么意思
宰鸡教猴的读音读音:zǎi jī jiào hóu拼音:zǎi jī jiào hóu注音:ㄗㄞˇ ㄐㄧ ㄐㄧㄠˋ ㄏㄡˊ宰鸡教猴的含义"宰鸡教猴"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杀鸡给猴子看,以示警告或教训。比喻用惩罚一个或少数人的办法来警示或教育其他人,特别是那些容易犯错或难以理解道理的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对某种行为或习惯的纠正,以及通过惩罚来教育他人。宰鸡教猴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于古代的寓言故事。传说在古代,猴子们常常不听从人们的教导,经常捣乱和破坏。为了教育这些猴子,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宰杀一只鸡来给猴子看。当猴子看到鸡被宰杀时,它们感到非常害怕和震惊,从而明白了人们的警告和教训。从此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一句成语,拼音是bái shā zài niè,yǔ zhī jù hēi。它的含义是原本纯洁的事物或人,放在不良环境中容易受到影响而改变自己。这个成语来源于《诗经·小雅·鹤鸣》。其近义词包括潜移默化、近墨者黑等,反义词为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等。该成语常用来描述环境对人的影响,或者个体容易受到周围人或环境改变本性的情况。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形容个体本身的特质或性格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该成语强调了环境对个体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不良环境中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和本色。
德配天地
“德配天地”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é pèi tiān dì。这个成语用于形容人的道德品质高尚,与天地相匹配。其含义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的道德品质可以达到与天地相媲美的程度。该成语最早出自《周易》,并且在古代文献中,德才兼备的人常被誉为“德配天地”。其近义词包括德高望重、品学兼优等,反义词为道德败坏。使用时应避免用词不当、误用语境、混淆概念、不符合事实和用词重复等错误。该成语常用于称赞品德高尚的人。
包羞忍耻
包羞忍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āo xiū rěn chǐ",意指能够承受羞辱和耻辱,展现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常用于形容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和不屈不挠的人。包羞忍耻的近义词包括忍辱负重、逆境自强和坚忍不拔等。相反,自暴自弃、轻易放弃和骄傲自满等则是其反义词。在使用包羞忍耻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情感色彩,避免误用。文章通过多个例子展示了包羞忍耻的实际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
超超玄箸
超超玄箸是一个形容言辞、文章、技艺等高妙超群的成语。其读音为chāo chāo xuán zhù,典故源于古代文人墨客之间的比试和交流。该成语可用于形容出类拔萃的技艺或才华,如绘画、演奏、文学、演讲等。然而,使用时应避免滥用和误用,注意语境搭配和使用场合的适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