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青红皂白:一个警示人们勿妄下判断的成语
读音
bù wèn qīng hóng zào bái
含义
“不问青红皂白”这个成语中,”不问”指不询问、不调查;”青红”指青色和红色,代表事物的不同方面或真相;”皂白”指黑色和白色,象征是非对错。整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不区分青色和红色、黑色和白色”,引申为”不弄清事情的原委和是非曲直”,形容人不分是非、不辨真相就妄下结论或采取行动。
典故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最早记载了类似的思想,”不辨菽麦”(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后来演变为”不问青红皂白”的表达方式。
- 《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了杨震”清白吏”的故事,强调为官要明辨是非,不可”混黑白于一器”,这与”不问青红皂白”形成鲜明对比。
- 宋代《朱子语类》:朱熹在讨论为学之道时提到”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强调求学要明辨是非真伪。
-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中,描写了李甲”不问青红皂白”就轻信谗言,导致悲剧发生。
近义词
- 不分皂白:意思几乎相同,都指不分辨是非黑白。
- 混淆是非:故意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
- 妄下断语:不经过调查就轻易下结论。
- 偏听偏信:只听一面之词就相信。
- 鲁莽行事:不经过思考就采取行动。
反义词
- 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连最细微的事物都能看清楚。
- 洞若观火:看问题非常清楚,好像看火一样。
- 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 追根究底:追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 秉公办理:依照公认的道理或公平的标准办事。
例句
小学低年级例句
- 弟弟不问青红皂白就说是哥哥打碎了花瓶,其实是小猫碰倒的。
- 老师告诉我们,看到同学吵架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人。
- 妈妈说我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抢妹妹的玩具,要先问清楚。
- 小狗把花盆打翻了,爸爸不问青红皂白就以为是猫咪干的。
- 同桌的铅笔不见了,我不问青红皂白就说是小明拿的,后来发现是自己放错了地方。
小学高年级例句
- 历史老师讲,古代有些官员不问青红皂白就判案,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
- 班长不应该不问青红皂白就记同学的名字,应该先了解情况。
- 看到两个同学在争执,班主任没有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而是先听双方解释。
- 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下结论。
- 在做出决定前,明智的人不会不问青红皂白就相信传言。
初中例句
- 法官审理案件必须详查证据,绝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宣判。
- 网络时代,许多人不问青红皂白就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造成不良影响。
- 父母教育孩子时,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就责骂,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 历史告诉我们,那些不问青红皂白就发动战争的国家,最终都付出了惨重代价。
- 科学研究者必须严谨求实,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接受未经证实的理论。
高中及以上例句
- 舆论监督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媒体不应不问青红皂白就对事件妄加评论。
-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若是不问青红皂白就量刑,将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
- 国际关系中,大国若是不问青红皂白就干涉他国内政,必将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 学术批评应当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否定他人的研究成果。
- 企业管理中,领导者若是不问青红皂白就处罚员工,会导致团队士气低落和人才流失。
错误用法
- 混淆字词:误写为”不问清白”或”不分青红”,改变了成语的原意。
- 褒义误用:如”领导不问青红皂白就给我加薪”,将贬义成语用于褒义场景,显得不伦不类。
- 对象错误:用于形容自然现象,如”暴风雨不问青红皂白就摧毁了房屋”,自然灾害本无意识,使用不当。
- 程度不当:轻微误会使用重语,如”妈妈不问青红皂白就让我多吃蔬菜”,实际是关心而非不辨是非。
- 逻辑矛盾:如”经过详细调查后,他不问青红皂白地做出了判断”,前后矛盾,既然调查就不应”不问”。
- 场合不当:正式法律文书中使用”被告不问青红皂白”,过于口语化,应用”未查明事实”等专业表述。
- 古今混用:在现代科技场景生硬套用,如”AI系统不问青红皂白就删除了文件”,AI无主观意识,用词不当。
- 文化误读:向外国人解释时简单译为”not ask colors”,失去成语的比喻意义和文化内涵。
你可能感兴趣
不分青红皂白
“不分青红皂白”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不仔细分辨是非、轻重缓急,盲目一概而论的行为。其含义源于古代颜色区分的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混为一谈、一概而论等,反义词为明察秋毫、泾渭分明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盲目指责、不深入调查等。在处理事情时,应查明真相,仔细分辨,避免不分青红皂白的行为。
不分皂白
“不分皂白”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做事不分是非、黑白不分或情况混乱无法分辨清楚。其源于古代染色工艺,比喻事物混淆不清。近义词有混为一谈、一团乱麻、颠倒黑白、莫衷一是、混淆是非等。反义词有明察秋毫、泾渭分明、黑白分明、井然有序、辨明是非等。在使用时,需了解事实真相,明确判断标准,避免在不了解情况下草率行动或混淆黑白。错误的用法常出现在处理复杂问题、人际交往及工作中。正确运用该成语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确的判断标准,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不问皂白是什么意思 3分钟掌握成语含义典故用法及常见错误
“不问皂白”是一个成语,注音为bù wèn zào bái,含义指在处理事情时不进行仔细的调查或了解情况,就贸然采取行动或做出判断,通常带有贬义,表示缺乏理智和判断力。该成语来源于古代典故,其中“皂”指黑色,代表事情的真相。其近义词有“不分青红皂白”、“草率从事”等。反义词包括“明察秋毫”、“审时度势”等。使用不问皂白的方式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和不良后果。因此,在了解情况、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行动是必要的。此文对“不问皂白”的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不识高低
不识高低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做事或说话不知深浅缓急、缺乏判断力。该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但常用来形容对形势缺乏正确认识和判断的行为。不识高低的近义词包括不知深浅、盲目冒进等,反义词为明察秋毫、精明能干等。在使用不识高低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语境和搭配的词语,避免滥用和误用。错误用法包括滥用场合、误用对象和与贬义词语搭配使用。
吹毛索垢是什么意思
吹毛索垢是一个成语,发音为chuī máo suǒ gòu。它用来形容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挑剔和批评,强调对事物的高度敏感和挑剔态度。该成语源于古代宫廷文化,最早出自《晋书·慕容超传》。吹毛索垢的近义词有吹灰求疵、鸡蛋里挑骨头、锱铢必较,反义词包括粗枝大叶、宽宏大量、大度包容。使用时需避免过度挑剔和苛责他人,根据具体情况和语境适度使用。该成语在形容对事物要求严格、注重细节的场景中常见。
传风扇火是什么意思
传风扇火的读音为chuán fēng shàn huǒ。该成语指通过某种行为或言语煽动使事情变得更加严重或恶化,常用于形容故意挑起事端、煽动矛盾的行为。其典故源于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事件。近义词包括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等,反义词为息事宁人、平息风波等。使用此成语时需谨慎,避免错误使用造成误解或破坏。在网络或工作场合中,避免故意发表煽动性的言论或信息,保持理性和冷静的态度。
搬唇递舌
搬唇递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ān chén dì shé,意思是搬弄口舌,形容在言语上挑拨离间或搬弄是非。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喜欢挑拨离间、制造矛盾的人。其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近义词包括搬弄口舌、挑拨离间等,反义词则是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等。使用搬唇递舌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误用。该成语带有贬义色彩,应避免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
言多伤行是什么意思
言多伤行的读音读音:yán duō shāng xíng言多伤行的含义"言多伤行" 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说话过多,会伤害到自己的品行或者形象。它告诫人们说话应该适度,避免因为言辞过多而暴露出不当之处,影响自身的行为和形象。具体来说,该成语的"言多"指的是说话过多,"伤行"则是指因言辞不当而损害了品行或形象。言多伤行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虽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但可以从古代的文献和故事中推测其含义和来源。在古代,人们往往注重言行一致,认为说话过多容易暴露自己的不足,甚至可能因为言辞不当而损害自己的名誉和品行。因此,"言多伤行"这个成语被用来告诫人们要谨慎说话,避免因言辞不当而带来不良后果。
蔓引株求是什么意思
“蔓引株求”是一个成语,意为顺着蔓寻根,比喻追踪溯源,寻找根源。该成语源自古代文献和农耕文化,强调追查事物的来龙去脉,深入探究其起因和根源。其近义词有追根溯源和寻根究底,反义词有浅尝辄止和不求甚解。在调查犯罪、解决问题、研究项目等方面,采用“蔓引株求”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然而,该成语的滥用和误用也是需要注意的,需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进行使用,避免在不适当的情况下使用。
不识东家
“不识东家”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熟悉自己周围的环境或人不了解邻居或房东。典故源于古代乡村生活,用来指代邻居或房东。该成语可用于形容初到某地或新环境中的人对周围情况不熟悉的情况。使用时要避免错误用法,如自我形容、用于形容过于亲近的关系或在非人的事物上使用。例句中展示了该成语的应用和错误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