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皂白

不问皂白

读音

bù wèn zào bái

含义

  • :否定词,表示“没有”或“不要”。
  • :询问、调查。
  • :黑色,古代指黑色染料。
  • :白色,引申为“是非”或“真相”。

整体含义:指不分辨是非黑白,不弄清事情的真相就轻易下结论或采取行动。形容人做事鲁莽、武断。

典故

  1. 《诗经·小雅·巷伯》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诗中讽刺那些不辨是非、随意诬陷他人的人,暗含“不问皂白”之意。
  2. 《后汉书·杨震传》
    杨震为官清廉,曾拒绝贿赂,并告诫送礼者:“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后人以此比喻明辨是非,反衬“不问皂白”的危害。
  3. 民间故事
    古时有一县令断案,只听原告一面之词,不调查真相就判被告有罪,百姓怒斥他“不问皂白”。

近义词

  1. 不分青红皂白:同样指不分辨是非对错。
  2. 鲁莽行事:形容做事冲动,不考虑后果。
  3. 武断专横:指主观臆断,不听他人意见。
  4. 轻率下结论:未经仔细思考就做出判断。

反义词

  1. 明察秋毫:形容观察细致,能看清微小的是非。
  2. 秉公执法:公正地处理事情,不偏袒任何一方。
  3. 审慎行事:谨慎小心,不轻易做决定。
  4. 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不主观臆测。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小明不问皂白,就说是弟弟打碎了花瓶。(适用于1-2年级)
    • 老师告诉我们,不能不问皂白就责怪同学。(适用于3-4年级)
  2. 小学高年级

    • 他脾气暴躁,常常不问皂白就发火。(适用于5-6年级)
    • 警察叔叔说,办案不能不问皂白,要仔细调查。(适用于5-6年级)
  3. 初中

    • 历史上许多冤案都是因为官员不问皂白造成的。(适用于7-9年级)
    • 作为班长,处理同学矛盾时不能不问皂白。(适用于7-9年级)
  4. 高中及以上

    • 新闻报道应客观公正,不能不问皂白地传播谣言。(适用于高中)
    • 在职场中,领导若是不问皂白地批评下属,会失去团队信任。(适用于大学及成人)

错误用法

  1. 混淆近义词

    • ❌ 他“不问皂白”地帮助了别人。(正确应为“毫不犹豫”)
    • ❌ 她“不问皂白”地接受了礼物。(正确应为“欣然接受”)
  2. 语境不当

    • ❌ 科学家“不问皂白”地做实验。(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不能用“不问皂白”)
    • ❌ 医生“不问皂白”地开药。(医生需诊断病情,不能武断)
  3. 褒贬误用

    • ❌ 他“不问皂白”地冲进火场救人。(褒义场景不宜用贬义成语)
    • ❌ 法官“不问皂白”地宣判。(法官应公正,不能武断)

“不问皂白”通常带有贬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不分皂白

“不分皂白”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做事不分是非、黑白不分或情况混乱无法分辨清楚。其源于古代染色工艺,比喻事物混淆不清。近义词有混为一谈、一团乱麻、颠倒黑白、莫衷一是、混淆是非等。反义词有明察秋毫、泾渭分明、黑白分明、井然有序、辨明是非等。在使用时,需了解事实真相,明确判断标准,避免在不了解情况下草率行动或混淆黑白。错误的用法常出现在处理复杂问题、人际交往及工作中。正确运用该成语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确的判断标准,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掌握皂字7笔正确写法 解析zào拼音发音与黑色肥皂双重含义

这篇文章介绍了“皂”的拼音、部首、笔顺、含义等基本信息。皂可表示黑色、旧时衙门差役或肥皂等含义。文章详细解析了皂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如皂斗、皂物、皂舆等。同时,也说明了皂树的特点及皂荚的省称。

关于是非的诗词

关于是非的诗词(第1篇)关于是非的诗词自古以来,诗词之中便常有关于是非的探讨与感悟。这些诗词,有的深沉,有的激昂,有的含蓄,有的直白,但都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是非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以下是根据“关于是非”的标题所整理的古诗词,包括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古诗篇《离骚》节选(作者:屈原,战国时期)原文: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传言日:是非不可听也。解析:屈原的《离骚》中,表达了自己被误解、被排挤的痛苦,其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一句中便蕴含了对是非的深深忧虑。《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节选(作者:李白,唐代)原文:是非舛误凭谁雪?古今兴亡日自镌。解析:李白在诗中借古喻今,对世间的黑白曲直表达

白黑不分

成语“白黑不分”(bái hēi bù fēn)指的是不能明确区分是非、善恶,形容人缺乏判断力。该成语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常用来描述人在面对复杂情境时无法做出正确判断。白黑不分的近义词包括混淆黑白、不分皂白、颠倒黑白等,反义词为明辨是非、公正无私、泾渭分明等。使用时应避免将其用于形容人的肤色或外貌特征,以及误解为没有区分度的意思。

大有文章是什么意思

“大有文章”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件事或问题背后蕴含丰富未被发掘的内容和意义,需要深入探索和理解。其含义表示某件事物或问题具有高度复杂性和深度。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中。常用近义词包括含意丰富、深藏不露、内涵丰富等。反义词为索然无味、浅尝辄止、空洞无物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反义词混淆。通过举例,展示了“大有文章”在不同场合下的应用。

不问青红皂白

不问青红皂白是一个成语,拼音是bù wèn qīng hóng zào bái。它的意思是指做事不分是非、不问缘由,盲目行动或处理问题。这个成语源自于古代的戏剧故事。使用这个成语时要注意场合,避免滥用或误用。它的近义词有不分青红皂白、盲目从众等,反义词包括明察秋毫、审时度势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避免与“不分黑白”混淆。例句展示了不问青红皂白在不同场合下的错误用法。

不分青红皂白

“不分青红皂白”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不仔细分辨是非、轻重缓急,盲目一概而论的行为。其含义源于古代颜色区分的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混为一谈、一概而论等,反义词为明察秋毫、泾渭分明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盲目指责、不深入调查等。在处理事情时,应查明真相,仔细分辨,避免不分青红皂白的行为。

秉正无私

秉正无私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为人正直、处事公正无私心。其含义包括坚守正义和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此外,它还多个出处,强调了为人正直、公正的重要性。近义词有公私分明、大公无私等。反义词为偏私、徇私舞弊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误用为只关注公事而忽视个人情感或利益的极端状态,或在不适合的场合使用等。秉正无私是一种需要付诸实践的行为准则,不是空洞的口号或标签。

秉公无私

秉公无私的拼音是bǐng gōng wú sī,意味着在处理事情时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强调了公正无私的品德和行为。其近义词有大公无私、公正无私等,反义词包括徇私舞弊、假公济私等。文章给出了多个秉公无私的例句,并强调了在使用时要注意上下文的连贯性和准确性,避免错误用法。

聪明正直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聪明正直”这个形容词短语的含义,即形容一个人既有智慧又有高尚的品德。其源于古代的典籍和历史故事,已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文章还介绍了聪明正直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相关的例句。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在运用“聪明正直”这个成语时需要避免的错误用法,如不当使用场合、用词不当、滥用误用以及断章取义等。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