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向迩:一个充满警示意味的成语
读音
不可向迩(bù kě xiàng ěr)
含义
- 不:否定词,表示“不能”或“不允许”。
- 可:可以,能够。
- 向:靠近,接近。
- 迩:近,距离短。
整体含义:形容某事物或某人危险、难以接近,或某种情况令人难以忍受,必须保持距离。
典故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 原文:“火烈不可向迩。”
- 解释:形容火势猛烈,无法靠近,比喻危险或困难极大。
-
《尚书·盘庚》
- 原文:“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 解释:比喻某种势力或影响迅速蔓延,难以阻挡。
-
《史记·项羽本纪》
- 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解释:此处虽未直接使用“不可向迩”,但项羽的处境正体现了“不可向迩”的困境——四面楚歌,难以突破。
近义词
- 望而生畏:形容某事物令人畏惧,不敢靠近。
- 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保持距离,不愿接近。
- 避之唯恐不及:形容极力躲避某事物或某人。
- 如临大敌:形容对待某事极为谨慎,甚至过度紧张。
反义词
- 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争相追逐某事物。
- 近在咫尺:形容距离极近,触手可及。
- 亲密无间:形容关系极为亲近,毫无隔阂。
- 唾手可得:形容某事物极易获取或接近。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大火熊熊燃烧,消防员叔叔说:“小朋友,不可向迩!”
- 那只大狗看起来很凶,妈妈说:“别靠近它,不可向迩!”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化学实验课上,老师提醒我们:“浓硫酸腐蚀性极强,不可向迩!”
- 台风来临,海浪汹涌,岸边立着“危险!不可向迩”的警示牌。
-
初中
- 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对于陌生链接,我们要做到“不可向迩”。
- 他的脾气暴躁,同学们都对他“不可向迩”。
-
高中及以上
- 某些不良社交圈子的影响如同“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我们必须保持警惕。
- 在利益诱惑面前,他坚守原则,对不正当手段“不可向迩”。
错误用法
-
误用为“不可向尔”
- 错误例句:“这个人脾气古怪,大家都对他不可向尔。”
- 正确应为“不可向迩”,“尔”是代词,与成语含义无关。
-
误用为形容“无法理解”
- 错误例句:“这道数学题太难了,简直不可向迩。”
- 正确用法应形容“难以接近”或“危险”,而非“难以理解”。
-
误用为“不可靠近”的口语化表达
- 错误例句:“那个地方很危险,我们不可向迩。”
- 虽然意思接近,但成语更强调“不可”的绝对性,口语中直接用“不要靠近”更自然。
-
误用为“不可向迩”形容“时间紧迫”
- 错误例句:“考试只剩十分钟了,时间不可向迩!”
- 成语不用于形容时间,应改为“迫在眉睫”。
总结:“不可向迩”是一个充满警示意味的成语,多用于形容危险或难以接近的事物。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不可乡迩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可乡迩”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意为无法接近或靠近,用于形容某物或某地的遥远、难以接近,或某人的行为、思想的高尚卓越。其来源推测为古代对地理和人际关系的描述。文章还提供了10个例句来解析该成语的用法,并强调错误用法示例,提醒读者在使用时需注意。
不可逾越
“不可逾越”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某种界限、障碍或差距无法被超越或克服,源于古代并在日常中被广泛使用。它可形容自然地理、社会文化、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无法跨越的障碍或界限。其近义词有“无法超越”、“难以逾越”等,反义词包括“可逾越”、“无障碍”等。在使用时需谨慎,避免滥用或误用,应客观描述界限或差距的巨大性,不用于评价人的能力或努力。
地老天昏
地老天昏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环境或景象的极度荒凉、苍老、昏暗,也可形容人的心情或精神状态,表示极度悲痛、绝望等。它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地老天昏的近义词带有消极情绪,反义词则带有积极情绪。文章还提供了地老天昏的错误用法介绍。这个成语在表达一些极端情境和心情时非常贴切,但不应随意用于描述普通场景,避免过度渲染负面情绪。
地动山摧
地动山摧是一个成语,形容巨大的震动或剧烈的变化。其拼音为dì dòng shān cuī,最早出自《孟子·告子下》。该成语用来形容非常强烈、震撼人心的景象或事件,如同大地动摇、山峦被摧毁一样。其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中。此外,地动山摧的近义词包括山崩地裂、天崩地坼、惊天动地等,反义词有风平浪静、安然无恙、平静如水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语气的适当性,避免误用或滥用。
兵强将勇
兵强将勇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īng qiáng jiàng yǒng,形容军队战斗力强大,将领英勇。源自古代战争时期的评价军队战斗力的标准。该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广泛应用。近义词包括骁勇善战、精锐之师等。反义词为兵弱将怯等。使用时应避免不当场合和与其他成语混淆。文章详细解释了兵强将勇的含义、典故、用法及错误用法示例。
胆战心摇
本文介绍了成语“胆战心摇”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该成语用于形容人极度惊恐、心神不宁的状态。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情感色彩的准确性,避免误用或滥用。同时,也介绍了该成语与其他表示恐惧或紧张的成语的区别。
关于倾城的诗词
关于倾城的诗词(第1篇)关于倾城的诗词自古以来,诗词中常以“倾城”之貌或言女子之美来形容,诗词中所表达的不仅是其外在之美,更多的是一种由内而外所散发出的韵味与风度。下面是一些与“倾城”有关的古诗词及其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诗经·卫风·硕人原文:硕人其颀,衣锦褧衣。其香倾城,颜如舜华。作者及朝代:诗经·卫风,周朝时期。解析:此诗描绘了一位身着华美衣裳的女子,其香气弥漫整个城市,容貌如花般美丽。诗中以“倾城”来形容女子的美貌与香气。二、汉乐府·陌上桑原文:赧然绝代,名传京华。倾城一笑,始识朱颜。云霞渐起,微风自临。娇媚不语,香染长门。作者及朝代:汉乐府,汉代。解析:此诗以华丽辞藻描绘女子之
车烦马毙
车烦马毙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ē fán mǎ bì。这个成语用于形容旅途劳顿、辛苦疲惫,表达长时间的旅行或工作带来的疲劳和困扰。它源于古代的旅行文化,强调车马和人员的劳累。近义词包括鞍马劳顿、疲惫不堪等,反义词则是悠然自得、安逸自在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避免滥用、与轻松愉悦情境搭配及语境不合适的情况。正确理解并运用车烦马毙,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朝不及夕
朝不及夕是一个成语,读音为zhāo bù jí xī。它用来形容情况紧迫、生活困苦或事情到了紧急关头。出自《左传·昭公十一年》的典故,描述了晋国的阳城太守孟氏的生活困境。近义词有危在旦夕、急如星火、刻不容缓等。反义词包括长久之计、安然无恙、悠然自得等。使用朝不及夕时需注意其含义和语境的匹配,避免误解或误用。
一时伯仲是什么意思
一时伯仲的读音一时伯仲的读音为:yī shí bó zhòng。一时伯仲的含义“一时伯仲”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在某个时期或某个方面,两个或多个事物或人物不分高下,实力相当,难以分出优劣。其中,“伯仲”表示兄弟之间的排行,常用来比喻事物的优劣、强弱等。一时伯仲的典故“一时伯仲”的典故源自于古代的兄弟关系。在古代中国,兄弟之间常常互相竞争,力求出类拔萃。然而,有时兄弟之间的实力相当,难以分出高下,便用“伯仲”来形容他们之间的不分上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时伯仲”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在某个时期或某个方面实力相当的情况。一时伯仲的出处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在《史记》中,项羽和刘邦是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