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烦马毙 (chē fán mǎ bì)
读音
拼音:chē fán mǎ bì
含义
- 车:古代指战车或马车,象征长途跋涉。
- 烦:疲惫、劳累。
- 马:战马或拉车的马匹。
- 毙:倒下、死亡,形容极度疲惫。
整体含义:形容长途行军或奔波后,人马极度疲惫,甚至累倒死亡的情景。现多比喻因过度劳累而导致身心俱疲的状态。
典故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晋师车烦马毙,不能复战。”
描述晋国军队因长途征战,战车损坏、战马累死,无法继续作战。 -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虽然《史记》未直接使用“车烦马毙”,但项羽军队在垓下之战后长途奔逃,人马疲惫不堪,最终全军覆没,正是“车烦马毙”的生动写照。
近义词
- 人困马乏:形容人和马都极度疲惫。
- 筋疲力尽:形容体力耗尽,极度疲劳。
-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劳累,难以支撑。
- 心力交瘁:形容精神和体力都极度疲惫。
反义词
- 生龙活虎:形容精力充沛,充满活力。
- 精神抖擞:形容精神振奋,状态极佳。
- 精力充沛:形容体力充足,毫无疲惫感。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跑完马拉松后,小明累得像“车烦马毙”一样,直接躺在地上。
- 爸爸加班到很晚,回家时已经“车烦马毙”了。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经过一整天的军训,同学们个个“车烦马毙”,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 这次徒步旅行太辛苦了,走到终点时大家都“车烦马毙”了。
-
初中:
- 连续几天的考试复习让他“车烦马毙”,连最喜欢的游戏都不想玩了。
- 古代军队长途征战,常常“车烦马毙”,战斗力大减。
-
高中及以上:
- 创业初期,他每天工作18小时,几个月下来已是“车烦马毙”,但依然咬牙坚持。
-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之战后“车烦马毙”,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
错误用法
-
形容短暂疲劳:
- ❌ “今天上了两节课,我就车烦马毙了。”(轻微疲劳不宜用此成语)
- ✅ 正确用法:“连续加班一个月,他终于车烦马毙,病倒了。”
-
形容动物疲劳:
- ❌ “我家小狗跑了一小时,已经车烦马毙了。”(成语多用于人或军队)
- ✅ 正确用法:“这支军队长途跋涉,车烦马毙,急需休整。”
-
形容心理压力:
- ❌ “考试没考好,我心情车烦马毙。”(成语侧重体力消耗)
- ✅ 正确用法:“他连续熬夜赶项目,如今车烦马毙,需要好好休息。”
你可能感兴趣
不可逾越
“不可逾越”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某种界限、障碍或差距无法被超越或克服,源于古代并在日常中被广泛使用。它可形容自然地理、社会文化、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无法跨越的障碍或界限。其近义词有“无法超越”、“难以逾越”等,反义词包括“可逾越”、“无障碍”等。在使用时需谨慎,避免滥用或误用,应客观描述界限或差距的巨大性,不用于评价人的能力或努力。
搏手无策
搏手无策的读音为bó shǒu wú cè,指面对困难或问题毫无办法。典故不明确,但可以从字义上理解。其近义词有无计可施、一筹莫展等,反义词有应对自如、游刃有余等。该成语可用于描述面对困境时的无奈情形。错误用法示例中应避免多余修饰词和句子结构混乱。例如,在面对挑战时,应积极思考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抱怨自己搏手无策。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ān shǒu wéi yún,fù shǒu wéi yǔ。这个成语形容人的行为变化多端或说话、做事毫无原则,出尔反尔,反复无常。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孟子》,后被广泛用于形容人行为变化多端、反复无常。其近义词有“变幻莫测”、“出尔反尔”等,反义词包括“始终如一”、“言行一致”等。使用时需注意场合,不可用于描述自然现象或非人类事物的变化。错误用法包括使用场合不当和与原意不符的引申用法。
地动山摧
地动山摧是一个成语,形容巨大的震动或剧烈的变化。其拼音为dì dòng shān cuī,最早出自《孟子·告子下》。该成语用来形容非常强烈、震撼人心的景象或事件,如同大地动摇、山峦被摧毁一样。其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中。此外,地动山摧的近义词包括山崩地裂、天崩地坼、惊天动地等,反义词有风平浪静、安然无恙、平静如水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语气的适当性,避免误用或滥用。
胆战心摇
本文介绍了成语“胆战心摇”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该成语用于形容人极度惊恐、心神不宁的状态。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情感色彩的准确性,避免误用或滥用。同时,也介绍了该成语与其他表示恐惧或紧张的成语的区别。
地老天昏
地老天昏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环境或景象的极度荒凉、苍老、昏暗,也可形容人的心情或精神状态,表示极度悲痛、绝望等。它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地老天昏的近义词带有消极情绪,反义词则带有积极情绪。文章还提供了地老天昏的错误用法介绍。这个成语在表达一些极端情境和心情时非常贴切,但不应随意用于描述普通场景,避免过度渲染负面情绪。
兵强将勇
兵强将勇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īng qiáng jiàng yǒng,形容军队战斗力强大,将领英勇。源自古代战争时期的评价军队战斗力的标准。该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广泛应用。近义词包括骁勇善战、精锐之师等。反义词为兵弱将怯等。使用时应避免不当场合和与其他成语混淆。文章详细解释了兵强将勇的含义、典故、用法及错误用法示例。
顿足捶胸
本文介绍了成语“顿足捶胸”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极度悲痛或悔恨的心情,源自《汉书·王褒传》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近义词包括抱头痛哭、悲痛欲绝等,反义词为笑逐颜开、喜气洋洋等。在日常使用和文学作品中,需正确运用该成语,避免误用。本文通过详细解释,希望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顿足捶胸”这一成语。
骑的拼音
本文介绍了汉字“骑”的拼音、部首、笔顺等基本信息,详细解析了其含义,包括跨坐、骑兵、骑马的人等。同时还介绍了骑作为动词、名词、量词的用法,如跨于物上、骑马打仗、坐骑、车骑等。最后举例说明骑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鞍马劳困
鞍马劳困是指长时间骑马的劳顿和困乏状态,形容人在长时间骑马或战争中因长时间奔波而感到极度疲惫和困倦。其源自古代战争时期的将士长时间骑马征战。鞍马劳困的近义词有疲惫不堪、筋疲力尽等,反义词有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等。在用法上,需避免将其用于非骑马的劳累状态或误写为其他字眼。通过例句可以更好地理解该成语的含义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