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复堪命

成语“不复堪命”详解

读音

bù fù kān mìng

含义

  • :否定词,表示“无法”“不能”。
  • :再次、重复。
  • :承受、忍受。
  • :生命、命运,引申为生活或处境。

整体含义:形容生活或处境极其艰难,无法再忍受下去。多用于描述长期遭受压迫、剥削或苦难后的崩溃状态。

典故

  1. 《后汉书·庞参传》
    东汉时期,羌人叛乱,朝廷征调百姓服役,导致民不聊生。大臣庞参上书劝谏:“百姓力竭,不复堪命。”意为百姓已被压榨到极限,无法再承受。
  2. 《晋书·刘毅传》
    刘毅批评时政腐败,提到“天下凋弊,人不复堪命”,指百姓因赋税沉重而濒临绝境。

近义词

  1. 民不聊生:百姓无法维持生计。
  2. 水深火热:形容极端困苦的处境。
  3. 苟延残喘:勉强维持生存。
  4. 不堪其苦:无法忍受痛苦。

反义词

  1. 安居乐业:生活安定,事业顺遂。
  2. 丰衣足食:衣食充足,生活富裕。
  3. 国泰民安:国家太平,百姓安乐。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地主收的租子太多,农民们不复堪命,只好逃跑。(简单叙事)
  2. 小学高年级

    • 连续三年的旱灾让村民们不复堪命,许多人被迫离开家乡。(结合背景)
  3. 初中

    • 封建时代的苛捐杂税使百姓不复堪命,最终引发了起义。(历史事件)
  4. 高中及以上

    • 殖民统治下,原住民被掠夺资源,不复堪命,反抗运动此起彼伏。(社会分析)

(其他例句可围绕战争、剥削、自然灾害等场景展开)

错误用法

  1. 误用于短期困难

    • ❌“今天作业太多,我不复堪命!”(应为“不堪重负”)
  2. 误用为个人情绪

    • ❌“和男朋友吵架后,我不复堪命。”(过度夸张,宜用“心力交瘁”)
  3. 误用为主动行为

    • ❌“他决定不复堪命,辞职去旅行。”(成语强调被动承受,非主动选择)

注意:该成语多用于描述群体或长期性苦难,避免用于个人琐事或短暂困境。

不复堪命.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五胡乱华的诗词

五胡乱华是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上述提供的诗词深刻描绘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战争和人民的苦难。根据提供的诗词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五胡乱华时期的古诗词描绘了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百姓苦难的场景。诗人通过描述战火连天、胡骑争驰、血染山河等情景,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百姓的同情。同时,这些诗词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谴责,透露出对历史的见证和记录。这些古诗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出征的经典名句与情感表达

本文列举了五篇关于描写出征的古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引言了出征在古代诗词中的常见主题,并分别列举了多首古诗词,每首诗都附有作者、朝代及解析。这些古诗词描绘了出征将士的豪情壮志、战争的残酷与无奈、边疆的风景以及征战之情的深刻情感。文章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古代将士们的英勇形象和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的影响。这些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让我们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为家国情怀而奋斗。

关于盗贼的诗词

关于盗贼的诗词(第1篇)关于盗贼的诗词,自古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以下是根据“关于盗贼的诗词”这一主题,精选的几首古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古诗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代)原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得倚天剑,斩尽天下贼。解析:此诗以杜甫自述的口吻,描述了秋风破屋的凄凉景象,并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其中“安得倚天剑,斩尽天下贼”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盗贼的痛恨与不满。《古风》- 曹植(三国时期)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念君终日思红颜,转侧在盗贼间。解析:此诗写离别之情与盗贼

描写民间疾苦的古诗词

描写民间疾苦的古诗词(第1篇)《民间疾苦诗》:中华文学中咏史述民之传统,由来久远,诸般忧虑人间苦辛之古诗词,虽散见在历代,然犹有其深刻的社会人文关怀。一、古诗全文杜甫《三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史家三子客,各抱愁思泪。疾苦知多少,百姓多辛苦。作者:杜甫(唐)解析:杜甫的《三吏》以民间疾苦为题材,通过描绘一个夜晚的场景,展现了官吏的严苛和百姓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官使促回穷谷中,幸留名姓身强健。行路难时枉低唱,岂有柴炭尚亏积。作者:白居易(唐)解析:此诗通过对一个烧炭老人形象描绘,以及老人面对艰难生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地主形象演变 从田园牧歌到揭露剥削的10首经典作品

地主题材诗词的历史镜像:从田园牧歌到人间疾苦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地主阶级及其生活场景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存在。诗人们或以田园牧歌的笔调描绘地主庄园的闲适,或以犀利尖锐的笔触揭露剥削压迫的残酷,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元的历史镜像。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史料。陶渊明《归园田居》(东晋)开创了田园诗的传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诗中描绘的虽是隐士生活,却也为后世地主庄园的诗歌描写奠定了基础模式。陶渊明笔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图景,成为地主文人理想化乡村生活的经典表达。王维《渭川田家》(唐代)则展现了盛唐时期地主庄园的和谐画面

倒悬之苦

文章介绍了成语“倒悬之苦”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该成语用来形容极度困苦、痛苦的状态,比喻人被倒挂起来无法正常生活、行动的痛苦感受。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使用者要针对真正经历极度困苦和痛苦的人或情境使用。

毒赋剩敛

毒赋剩敛是一个成语,读音dú fù shèng liǎn。它用来形容统治者或政府用尽手段、极尽所能地剥削和压榨人民的行为。典故源自古代历史中统治者剥削人民的历史事件。近义词包括剥削压迫、残酷搜刮等。反义词则是仁政爱民、轻徭薄赋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伐罪吊民

“伐罪吊民”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á zuì diào mín。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讨伐有罪的人,并抚慰受苦的人民。其典故源自古代周武王伐纣灭商后为了安抚百姓而采取的政策。近义词包括扶危济困、救世安民等,反义词则是暴虐无道、祸国殃民等。该成语在句子中常用来形容为人民谋求福祉、关注民生问题的政治家或政策。错误用法是忽略其深层含义和背景,将其误用为对犯罪行为的简单惩罚或对民众的简单慰问。通过这个摘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浮收勒折

本文介绍了成语“浮收勒折”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出自古代历史文献,用于形容对百姓的额外加收税赋、劳役等强行摊派的行为,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同时,文章也列举了一些浮收勒折的例句,强调了准确理解和使用该成语的重要性,以避免造成语义上的误解。

吊死问疾

吊死问疾是一个成语,源自古代社会对于社会公益的关注和救助行为的描述,含义是探问疾苦、慰问死者,表达对遭遇不幸或生病的人的慰问和照顾。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对于社会公益和互助精神的重视,常用于形容对他人不幸的关心和同情。其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官员或士人探访病患、慰问死者的事例。近义词包括探望病患、慰问死者等,反义词则是冷漠无情、漠不关心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和情境正确使用,避免混淆和误解。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