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约近里

鞭约近里

读音

biān yuē jìn lǐ

含义

“鞭”指鞭策、督促;“约”指约束、节制;“近”指接近;“里”指内在本质。整个成语的意思是通过严格的约束和督促,使人或事物回归到本质或正道

典故

  1. 《论语·雍也》: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质”指内在本质,“文”指外在修饰,强调内外平衡,与“鞭约近里”有相通之处。
  2. 《孟子·离娄上》:“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强调通过自我约束和修养达到更高境界,与“鞭约近里”的理念相似。
  3.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学者须是鞭约近里,方能见得本心。”朱熹认为治学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回归本心。

近义词

  1.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礼制。
  2. 反躬自省:自我反省,回归本心。
  3. 严于律己:对自己要求严格。
  4. 修身养性:修养身心,提升内在品质。

反义词

  1. 放任自流:不加约束,任其发展。
  2. 恣意妄为:放纵行为,不加节制。
  3. 骄奢淫逸:生活奢侈放纵,不守规矩。
  4. 随波逐流:不加思考,盲目跟随他人。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老师告诉我们要“鞭约近里”,每天按时完成作业。(简单理解)
  2. 小学高年级:学习不能马虎,要“鞭约近里”,认真对待每一道题。(强调自律)
  3. 初中:他在书法练习上“鞭约近里”,每天坚持临摹,进步很快。(具体行为)
  4. 高中:治学之道,贵在“鞭约近里”,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所成就。(学术层面)
  5. 大学及以上:真正的学者应当“鞭约近里”,不追求浮华,而是深入本质。(哲学思考)
  6. 职场:公司管理需要“鞭约近里”,既要激励员工,也要规范制度。(管理应用)
  7. 家庭教育:父母教育孩子要“鞭约近里”,不能一味溺爱。(教育理念)
  8. 体育训练:运动员的训练必须“鞭约近里”,科学安排,不能松懈。(体育领域)
  9. 艺术创作:画家“鞭约近里”,反复打磨每一笔,追求极致。(艺术领域)
  10. 个人成长:人生路上,唯有“鞭约近里”,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励志格言)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鞭策他人”
    ❌ 错误例句:老板“鞭约近里”地批评员工,导致大家压力很大。
    ✅ 正确理解:成语强调自我约束,而非单纯指对他人的严格要求。
  2. 误用为“简单约束”
    ❌ 错误例句:他“鞭约近里”地少吃了一顿饭。
    ✅ 正确理解:成语强调深层次的自我修养,而非表面的行为限制。
  3. 误用为“严厉惩罚”
    ❌ 错误例句:法律“鞭约近里”,对犯罪者绝不姑息。
    ✅ 正确理解:成语不适用于外部强制手段,而是指内在的自我要求。

“鞭约近里”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强调通过自我约束和修养回归本质,适用于治学、修身、管理等多个领域。正确理解和使用它,能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精准深刻。

你可能感兴趣

卑以自牧

本文介绍了“卑以自牧”的读音、含义、典故及其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阐述了其内涵和价值。文章指出,“卑以自牧”是一种保持谦卑自我修养和约束的品质,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和内涵。历史上有许多名人的事迹体现了这一理念。使用“卑以自牧”时需要注意其正确的场合、语境以及与近义词和反义词的区别,避免滥用或误解。

严于律己是什么意思

严于律己的读音严于律己的读音为:yán yú lǜ jǐ,其中“严”表示严格,“于”是介词,“律”是约束、规定的意思,“己”指自己。严于律己的含义严于律己的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有高度的自我约束和规范。这种自我约束和规范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上,也体现在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严于律己的典故严于律己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道德自律,认为人应该通过自我约束和规范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在历史上,许多儒家学者都以严于律己为座右铭,通过自我约束和规范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水平。此外,还有一些历史故事也体现了严于

成语按行自抑

“按行自抑”是一个成语,意为按照一定的规范或原则自我约束,不轻易放纵情感和行为。该成语强调自我控制和约束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深厚根基。其近义词包括自我约束、自我克制和循规蹈矩,反义词为放纵自我、任性妄为和无拘无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按行自抑表现为遵守规范、保持冷静、注重自我修养等。然而,过度按行自抑也可能导致缺乏情感表达、灵活性不足或忽视个人发展等问题。因此,理解并正确运用按行自抑这一成语,有助于在自我约束和个人发展中取得平衡。

丹之所藏者赤是什么意思

“丹之所藏者赤”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ān zhī suǒ cáng zhě chì,意指真正的红色或美好品质源自内心深处,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文献,用以比喻美好事物的内在本质。其近义词包括心存高远、内心深处、本质纯良等,反义词有表里不一、虚有其表、假仁假义等。在实际运用中,应避免误解为表面现象,并恰当使用于描述真正有内在品质的人或事物。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与贬义词搭配使用或语境不恰当的情况。

佩韦佩弦是什么意思

佩韦佩弦是一个古代成语,源于古代箴言和教诲。指以韦带自佩警醒约束,以弦自束比喻自律,象征自我约束和自律的高尚品德。典故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孔子对学生的教诲。此成语常用于形容人自我警醒,保持高尚品德和行为的态度。其近义词为自律自省等,反义词为放纵无拘等。常被误用为外在束缚,应正确理解其内心自我约束和自律的含义。

鞭辟着里

本文介绍了成语“鞭辟着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阐述了其深入、透彻的意味。该成语现常用于形容分析问题透彻、深入,能够抓住要害,或形容学习、研究达到深层次的地步。错误用法中应避免将其误用为形容表面或过于繁琐的分析。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鞭辟着里”在语境中的恰当使用。

鞭擗向里

"鞭擗向里"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深入地剖析事物或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它源自古代文献,代表着对事物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对事物内部结构的深刻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包括深入探索、剖析事物的本质和根源。它的近义词有深入浅出、探本溯源、追根究底等,反义词包括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在科学研究、分析论文、探讨问题等方面,都需要具备鞭擗向里的精神。错误用法中,人们可能只关注表面现象,而忽略了其深层次的含义和本质。

论美 培根 读后感

《论美》读后感在阅读了培根的《论美》之后,我深受启发。这本书让我对美的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让我认识到美的真谛。培根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美的本质和内涵,让我对美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指出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容貌和形式,更在于内在的修养和气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的哲理深深吸引。每一句话都透露出对美的深刻见解,让我为之震撼。书中的观点让我认识到,真正的美是内心的善良和智慧的体现,而非单纯的容貌之美。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我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外在的容貌所迷惑,忽视了内在的品性和气质。而培根的《论美》正是一面镜

卡西尔 人论第四章读后感

卡西尔 人论第四章读后感(第1篇)卡西尔《人论》第四章读后感我想简要介绍一下《人论》这本书的第四章内容以及我的初印象。当我第一次打开卡西尔的《人论》第四章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对人类本质的深入探索。这章内容主要探讨了人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这使我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读时,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作者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论述。卡西尔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行为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我们对“人”的理解。这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更加意识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论》第四章主要讲述了人类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在各种社会和历史背景下,人类通过创造和传承不同的文化传统,

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第1篇)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初次接触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我对这位心理学家的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标题就引人深思,它探讨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以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在初读时,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案例所吸引。《动机与人格》主要探讨了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以及人格的构成。马斯洛以他独特的视角,分析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层层递进,构建了完整的人格理论框架。书中通过大量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和外在表现,以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书中,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这一理论以人的需求为核心,从基本的生活需求到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