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溺山隅
读音
避溺山隅:bì nì shān yú
含义
- 避:躲避、避开。
- 溺:淹没,引申为陷入困境或危险。
- 山隅:山的角落,偏僻之处。
整体含义:比喻为了避免某种危险或困境,而躲到偏僻的地方,甚至可能因此陷入另一种困境。
典故
- 《韩非子·喻老》:
故事讲述一个人为了躲避洪水,逃到山上,结果山体滑坡,反而被埋。比喻逃避一种危险,却陷入另一种更大的危险。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记载郑国大夫子产劝国君不要因害怕内乱而逃往他国,否则可能招致更大的祸患,类似“避溺山隅”。
近义词
- 因噎废食:因为怕噎着就不吃饭,比喻因小失大。
- 畏首畏尾:怕前怕后,形容胆小谨慎。
- 杯弓蛇影:因过度疑惧而自扰。
- 矫枉过正:纠正错误过了头,反而导致新的问题。
反义词
- 迎难而上:面对困难不退缩,积极应对。
- 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地前进。
- 临危不惧:在危险面前保持镇定。
- 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怕被狗咬,躲进树林里,结果迷路了,真是“避溺山隅”。
- 不想写作业就躲到床底下,这不是“避溺山隅”吗?
-
小学高年级:
- 为了逃避考试,他装病请假,结果耽误了学习,真是“避溺山隅”。
- 她怕被同学嘲笑,干脆不去上学,反而影响了成绩。
-
初中:
- 公司为了规避风险,完全放弃新项目,结果错失商机,可谓“避溺山隅”。
- 他因害怕失败而拒绝尝试,最终一事无成,这就是“避溺山隅”的典型表现。
-
高中及以上:
- 某些国家为防范经济危机而闭关锁国,反而导致经济衰退,实属“避溺山隅”。
- 过度依赖单一产业而忽视多元化发展,最终可能陷入“避溺山隅”的困境。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躲避成功”:
- ❌ “他避溺山隅,成功躲过了追捕。”(错误,成语强调因逃避而陷入新困境。)
-
误用为“明智避险”:
- ❌ “公司避溺山隅,及时止损。”(错误,成语含贬义,指不当的逃避行为。)
-
误用为“隐居山林”:
- ❌ “他厌倦世俗,避溺山隅,过上了田园生活。”(错误,成语不指主动选择隐居。)
总结:“避溺山隅”强调因逃避一种危险而陷入另一种困境,使用时需注意其贬义色彩,避免误用为中性或褒义表达。
你可能感兴趣
避井入坎
本文介绍了成语“避井入坎”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意指在面临困难或危险时选择避开直接面对,进入另一个相对困难或危险的地方,是一种策略性选择。其典故源自古代生活和战争中的策略退避。近义词包括避重就轻、舍难取易等。反义词则是迎难而上、直面挑战等。在运用此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将其误用为逃避困难或责任的行为,并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含义正确使用。
拒狼进虎
本文介绍了成语“拒狼进虎”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等相关内容。该成语用来形容在处理问题时采取错误方式,拒绝眼前的困难或问题,却招致更大的麻烦或危险。文章提醒人们要正视问题,妥善处理,而不是逃避或轻视。同时,文中还介绍了与“拒狼进虎”相关的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示例,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个成语的用法和含义。
避阱入坑
避阱入坑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jǐng rù kēng。这个成语比喻人虽然想避免困难或危险,但最终陷入困境或危险之中。它源于古代的军事战争和民间传说。避阱入坑的近义词包括身陷囹圄、误入歧途等,反义词有逢凶化吉、安然无恙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成语的准确用法和语境。文章中的例子展示了人们如何因疏忽大意或经验不足而陷入困境。因此,人们应该谨慎行事,避免避阱入坑的情况发生。
飞蛾赴火
“飞蛾赴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ēi é fù huǒ,用来形容某些人或事物不顾危险盲目追求某种目标或结果。其来源于自然现象和古代寓言,典故中飞蛾具有趋光性,常飞向光源如火焰。该成语常用来比喻那些不顾一切代价、不理智追求目的的人或行为。近义词包括自投罗网、自取灭亡等。反义词则包括明哲保身、审时度势等。使用时应避免误用为褒义或场合不当,需符合语境。文中举例说明了该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及错误用法。
玩火自焚是什么意思
玩火自焚的读音拼音:wán huǒ zì fén玩火自焚的含义“玩火自焚”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轻率、鲁莽或心存侥幸,去触碰危险的事物,最终导致自食其果、自取灭亡的后果。其中“玩火”象征着冒险或轻视规则,“自焚”则表示自取灭亡的严重后果。玩火自焚的典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典故。其中一种说法是,在古代,人们常常用火来照明或取暖,但如果不注意安全,就很容易引发火灾。有些人轻视火灾的危险,喜欢玩火取乐,结果导致自己或他人的财产遭受损失,甚至因此丧命。因此,“玩火自焚”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这种轻率冒险、自取灭亡的行为。玩火自焚的近义词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惹火烧身弄巧成拙自食恶果以上这些
大难不死
本文介绍了成语“大难不死”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和错误用法。该成语描述经历重大灾难后幸存下来,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其近义词有“死里逃生”、“九死一生”、“劫后余生”,反义词包括“在劫难逃”、“坐以待毙”、“安然无恙”。文章还列举了多个大难不死的例句,并强调了该成语的恰当使用语境,避免误解和不适。
趁人之危
本文介绍了“趁人之危”的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趁人之危指的是利用他人困境或危险时刻进行攻击、获取利益的行为,被认为不道德甚至违法。其典故源于战国时期,表示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趁机发动攻击。近义词包括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等,反义词有雪中送炭、见义勇为等。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该词汇的使用场景,同时指出了错误的用法示例。
火中取栗
本文介绍了成语“火中取栗”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相关的近义词与反义词。文章详细解释了“火中取栗”比喻甘冒风险、不计代价追求某种利益,最终却得不到好处的行为。同时,提供了该成语在不同场合下的应用例子,并指出了在使用过程中的错误用法,以避免对成语的误解和误用。
飞蛾赴焰
飞蛾赴焰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ēi é fù yàn。该成语用来描述人或事物盲目追求某种危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其典故来源于古代寓言,形容那些不理智、不冷静的行为。近义词包括自投罗网、自取灭亡等。反义词包括明哲保身、审时度势等。使用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错误用法提示避免不恰当的描述。总的来说,飞蛾赴焰警示人们在面对风险时要保持理智,避免盲目冒险。
放虎自卫
“放虎自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àng hǔ zì wèi,意为因过于宽容或疏忽大意可能给自己带来危害。典故来源于古代寓言,表示放走看似无害实则危险的事物,最终可能招致灾难。近义词如“引狼入室”,反义词如“防患未然”。使用这个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错误的使用可能使人误解或感到困惑。因此,需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