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难不死

大难不死

读音

dà nàn bù sǐ

含义

  • 大难:指巨大的灾难或危险。
  • 不死:没有死亡,幸存下来。
    整体含义:形容人在遭遇极大的危险或灾难后,幸运地活了下来,常用来表达劫后余生的庆幸。

典故

  1.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多次遇险,最终回国即位,后人用“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形容他的经历。
  2.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九死一生,最终击败秦军,虽然后来失败,但当时也被视为“大难不死”。
  3. 民间传说
    古代有书生赴京赶考,途中遭遇山洪,侥幸逃生,后来高中状元,人们便用“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形容他的经历。

近义词

  1. 劫后余生:经历灾难后幸存下来。
  2. 死里逃生:从死亡边缘逃脱。
  3. 虎口余生:比喻从极其危险的环境中脱身。
  4. 九死一生:形容经历极大危险而幸存。

反义词

  1. 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遇灾祸,无法逃脱。
  2. 命丧黄泉:指死亡,无法幸存。
  3. 死于非命:遭遇意外或灾祸而死亡。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小明从树上摔下来,幸好只是擦破皮,真是大难不死!
    • 那只小猫被车撞了,但大难不死,现在活蹦乱跳的。
  2. 小学高年级

    • 他在火灾中及时逃出,大难不死,家人非常庆幸。
    • 这次地震中,许多房屋倒塌,但不少人还是大难不死。
  3. 初中

    • 登山队遭遇雪崩,幸好救援及时,大家都大难不死。
    • 他出海时遇到风暴,船翻了,但他大难不死,漂流到荒岛获救。
  4. 高中

    • 战争年代,许多士兵在枪林弹雨中大难不死,成为英雄。
    • 这次空难只有少数乘客大难不死,真是奇迹。
  5. 成人/文学

    • 他历经战乱,大难不死,晚年终于过上了安稳生活。
    • 这次金融风暴中,他的公司大难不死,反而逆势增长。

错误用法

  1. 用于小挫折

    • ❌“我今天差点迟到,真是大难不死。”(迟到不算大难)
    • ❌“考试没复习,但及格了,大难不死啊!”(考试不及格并非生命危险)
  2. 用于非生命危险

    • ❌“手机掉水里,但还能用,大难不死!”(手机损坏不算“大难”)
    • ❌“差点被老师批评,大难不死。”(批评不构成生命威胁)
  3. 用于动物或物品

    • ❌“这辆车撞了还能开,真是大难不死。”(成语一般用于人)
    • ❌“花盆从阳台掉下去没碎,大难不死。”(非生命体不适用)

“大难不死”通常用于形容人经历生死危机后的幸存,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滥用或误用。

大难不死.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火很危险的古诗词

描写火很危险的古诗词(第1篇)描写火很危险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古诗词列表《火》汉乐府民歌火灭烟消尽,余烬尚留痕。烈焰焚草木,无情毁万民。《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火中雷惊夜空舞,悲欢情,危未尽。烬落遗灰万国恨,余生当可定太平。《金陵怀古》明·袁宏道山围故国郁苍苍,烟笼危楼映日光。风卷残云烧野火,烬余草木成灰黄。二、诗词解析汉乐府民歌《火》描述了火的危险性,火焰燃烧后烟消云散,但余烬仍能留下痕迹,警示人们火的破坏力之大。烈焰无情地焚烧草木,给百姓带来灾难。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揭示了火的危害性。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虽然不是直接描写火险的诗,但在“火中雷惊夜

虎口余生

“虎口余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ǔ kǒu yú shēng"。其中,“虎口”指危险之地,“余生”指剩余的生命。该成语意味着从老虎口中逃脱,保住了性命,比喻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幸存下来。其典故源自古代的战争和狩猎。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死里逃生”、“九死一生”等,反义词包括“安然无恙”、“劫后余生”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区分与其他成语的混淆,并正确搭配词语,避免误用。

刀俎余生

刀俎余生的读音为dāo zǔ yú shēng。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在危险或他人掌控下苟延残喘的生存状态,用来形容个人或国家处于极度危险之中,随时可能被宰割或灭亡。典故来源于《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故事和古代战争中的战败被俘情况。刀俎余生也有其近义词和反义词。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来展示这个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刀俎余生并非用于描述小困难或小挫折,也不适用于描述一般的生活状态或中性、积极的语境。

出死入生

本文介绍了成语“出死入生”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描述经历极大危险或困难后获得安全或顺利境地的情境,常用于形容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人或事。文章还提供了关于该成语错误用法的提示,指出需要在语境中正确使用,避免误解和滥用。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出死入生在句子中的应用。

险遭不测是什么意思

险遭不测的读音险遭不测的读音为xiǎn zāo bù cè。险遭不测的含义“险遭不测”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遭遇了极大的危险或变故,几乎遭遇了不幸或灾难。它强调了危险的严重性和接近灾难的边缘。险遭不测的典故“险遭不测”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它的使用往往与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遭遇危险或灾难的情节相联系。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类似的情节,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故事中的情节常常为“险遭不测”提供了生动的背景。险遭不测的近义词危在旦夕岌岌可危九死一生夙兴夜寐千钧一发险遭不测的反义词安然无恙安之若素稳如泰山平安无事固若金汤险遭不测的例句他驾车行驶在山路上,险遭不

仅以身免

“仅以身免”是一个成语,意为在危险或困难中勉强逃脱或幸免于难,但代价极大。源自古代战争故事,强调虽然幸存但代价巨大。近义词包括死里逃生、侥幸逃脱等,反义词为安然无恙、稳操胜券等。使用时要注意义境和语境,强调幸存付出的巨大代价,不应轻松或乐观地使用。

全身远害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全身远害”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该成语意指为避免危害,保全自身利益和安全的行为。典故源于古代人们为保全自身远离危险的行为。文章还提到与其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正确使用方式,并指出常见的错误用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

锋镝余生

锋镝余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ēng dí yú shēng。它指的是在战争或激烈战斗中幸存下来的人,形容经历了生死考验后仍然能够活下来。这个成语强调了生存的不易和珍贵,源于古代战争时期。它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锋镝余生的近义词包括九死一生、死里逃生等。反义词有身经百战、安然无恙等。文章中还提供了关于锋镝余生的例句和错误用法提示。

旦夕之危

本文介绍了成语“旦夕之危”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该成语形容形势非常紧迫的危险或危机。在运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与具体时间混淆以及与其他类似成语混用。文章还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注意事项。

倒悬之危

倒悬之危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xuán zhī wēi,用以形容极度困难、极度危险的状态。其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残酷刑罚“倒挂金钟”。该成语的含义强调了困境的严重性,如同被倒挂着一样,生活或处境十分艰难。其近义词有千钧一发、危在旦夕等,反义词则包括安然无恙、安居乐业等。使用倒悬之危时需谨慎,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避免用法不当或与其他成语混用。例句中的使用场景包括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的极端困境。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