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学之士

饱学之士

读音

bǎo xué zhī shì

含义

“饱学”指学识丰富,“士”在古代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合起来,“饱学之士”形容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的人。

  • :本义是吃饱,引申为充分、充足。
  • :学问、知识。
  • :古代指读书人、学者,也泛指有才能的人。

因此,“饱学之士”指学问深厚、知识广博的人,常用于称赞那些精通典籍、博闻强识的学者或智者。

典故

  1. 《后汉书·杜林传》
    东汉学者杜林精通经学,被称为“当世通儒”,后人赞其为“饱学之士”。
  2. 《晋书·皇甫谧传》
    皇甫谧年少时不爱读书,后来发奋学习,终成一代名医和学者,被尊为“饱学之士”。
  3. 《儒林外史》
    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许多读书人自诩“饱学之士”,但真正有学问的却寥寥无几,讽刺了当时科举制度下的虚伪学风。

近义词

  1.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
  2. 博学多才:知识广博,才能出众。
  3. 满腹经纶:形容人学识渊博,精通典籍。
  4. 鸿儒硕学:指学问精深的大儒。
  5. 通儒达士:指学识通达的学者。

反义词

  1. 不学无术:没有学问,缺乏才能。
  2. 胸无点墨:形容人没有文化,知识贫乏。
  3. 孤陋寡闻:见识狭窄,学识浅薄。
  4. 目不识丁:连最简单的字都不认识,形容文化水平极低。
  5. 才疏学浅:才能不足,学问浅薄。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王老师是一位饱学之士,懂得很多有趣的故事。
    • 爷爷虽然年纪大了,但他是我们家的饱学之士。
    • 图书馆里有很多饱学之士在看书。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这位教授是著名的饱学之士,经常在电视上讲解历史。
    • 古代的书院培养了许多饱学之士。
    • 他读了很多书,大家都说他是未来的饱学之士。
  3. 初中

    • 苏轼不仅是文学家,还精通书法、绘画,堪称一代饱学之士。
    • 真正的饱学之士不仅知识渊博,还能学以致用。
    • 这位科学家不仅是专家,还精通多国语言,是名副其实的饱学之士。
  4. 高中及以上

    • 钱钟书先生被誉为“文化昆仑”,是近代少有的饱学之士。
    • 在学术界,只有真正潜心研究的人才能成为饱学之士。
    • 他不仅精通古典文学,还通晓西方哲学,堪称当代饱学之士。

错误用法

  1. 形容知识浅薄的人

    • ❌ 他虽然不爱读书,但大家都说他是饱学之士。(错误,与词义相反)
    • ❌ 这位同学考试不及格,却自称饱学之士。(错误,不符合事实)
  2. 用于贬义或讽刺

    • ❌ 他整天装模作样看书,其实是个假饱学之士。(“饱学之士”本身是褒义词,不宜用于讽刺)
  3. 形容技能而非学问

    • ❌ 这位厨师厨艺高超,真是饱学之士。(错误,“饱学之士”专指学问,不指技能)
  4. 用于动物或非人类

    • ❌ 这只鹦鹉会背很多诗,简直是饱学之士。(错误,该词仅用于人类)
  5. 滥用夸张

    • ❌ 他看了几本书就自称饱学之士。(错误,需长期积累才能称“饱学”)

“饱学之士”是一个庄重的褒义词,使用时应注意对象是否真正符合其内涵,避免滥用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一介书生是什么意思

一介书生的读音一介书生的拼音是yī jiè shū shēng。一介书生的含义“一介书生”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读书人或知识分子的身份。其中,“一介”表示微小、微不足道的意思,而“书生”则指读书人或学者。整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形容一个地位卑微、身份普通的读书人。一介书生的典故“一介书生”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左传·昭公十二年》。在这个故事中,晋国大夫叔向曾对另一位大夫子皮说:“吾闻一介之夫,终身不易其志。”这里的“一介之夫”就是形容那些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即使身处困境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读书人。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身份卑微但有学识、有修养的读书人。此外,这个成语还有其他的典故和出处。比如,在《

通今博古是什么意思

通今博古的读音通今博古的读音为:tōng jīn bó gǔ,其中“通”和“博”是声母为t和b的音节,“今”和“古”是韵母为in和u的音节。通今博古的含义通今博古是指了解现在的事情,同时通晓古代的知识。这个成语的含义强调了对于历史和现代知识的全面掌握,也表达了人们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通今博古的典故通今博古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们常常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胜任各种职务和应对各种情况。因此,通今博古这个成语也被用来形容那些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的人。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者、文人、政治家等都被誉为通今博古之士。通今博古的近义词以下是通今博古的近义词:博学多才:指学

关于士的古诗词

关于士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士的古诗词一、先秦时期《诗经·小雅·车舝》原文:士也猗兮,维其有之。作者:佚名朝代:先秦解析:这句诗中的“士”指的是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德行和才能的人是值得依靠的,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信任。《论语·卫灵公》原文: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作者:孔子朝代:春秋时期解析:这句话中的“士”在儒家思想中,多指具有道德、修养、学识、气节之君子。君子在困难面前要坚定不移,小人面对困难则可能行为不端。强调了士应有的高尚品德。二、两汉至南北朝时期曹操《短歌行》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作者:曹操朝代:三国时期解析:这

描写藏经楼诗词赋

这是一篇描写藏经楼的诗词赋的本文汇总了多篇与藏经楼相关的诗词赋,通过对不同篇章的解读和赏析,展现了藏经楼作为古代文人墨客的朝圣地和智慧的宝库的形象。文章描绘了藏经楼的庄重与高雅氛围,以及其丰富的藏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古代遗韵、宝光楼阁、翠竹青松等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藏经楼的韵味与魅力。同时,文章还通过诗赋中的词句,传达了对学问的敬畏之情,对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敬畏之情的表达。这些诗词赋作不仅展示了藏经楼的韵味与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前人智慧的痕迹和文化的力量,传承了文化的脉络。

关于描写书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关于描写书的诗词共五篇的内容。这些诗词以不同的方式描绘了书的重要性和学习的价值,强调了读书的乐趣和追求知识的渴望。文章分别展示了五篇诗词精选及其解析,并深入探讨了古诗词中对于书的多元表达和细腻描绘。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启示。通过阅读和领悟这些古诗词,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书籍的价值和读书的意义,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珍惜书籍、勤奋学习、追求知识,让书籍成为人生旅途中的良师益友。

关于书院的诗词描写

本文介绍了关于书院的诗词描写,通过多篇内容展现了书院在古诗词中的静谧、庄重与浓厚的文化氛围。书院被描绘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是传承文化与孕育智慧的圣地。古诗词中,书院的美景、学子的勤奋追求以及浓厚的文化氛围被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些诗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书院的美景与文化底蕴,更让我们看到学子的精神风貌与追求。在今天,我们应该珍惜书院的宝贵资源,努力学习、传承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书院的智慧与文化内涵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坚定。

白蜡明经

白蜡明经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ái là míng jīng。其含义是形容读书刻苦勤奋,寓意着勤奋苦读、博学多才。该成语来源于古代文献《颜氏家训·勉学》,描述了古代读书人为了追求学问而刻苦攻读的精神。白蜡明经的人不畏艰难困苦,有时使用白蜡制成经卷以激励自己夜以继日地研读。其近义词包括博学多才、勤学苦练等,反义词为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等。然而,现实中有些人会错误地使用该成语,正确的使用应该形容一个人勤奋刻苦、真正掌握知识的状态。

博学洽闻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如何成为学识渊博见闻广博的人

博学洽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ó xué qià wén,指学识广博,见闻丰富。源自《后汉书·郑玄传》,用来形容学识渊博的人。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等,反义词有孤陋寡闻、才疏学浅等。使用时需要注意不要与贬义词混淆,强调其知识面广、见多识广的特点。

章句小儒是什么意思

章句小儒的读音读音:zhāng jù xiǎo rú章句小儒的含义“章句小儒”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只懂得死记硬背、拘泥于字句而不通达大义的人。这些人往往只注重细节,缺乏宏观的视野和深度的思考,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学问上没有大成,只懂得章句之学的人。章句小儒的典故“章句小儒”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儒家学者。在古代,儒家学者常常注重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传承,而其中有一种人只注重字句的解析,而忽略了经典文献的内在含义和思想精髓。这种人在当时被认为是没有大成的人,因此“章句小儒”这个成语便应运而生。此外,这个成语也与古代科举考试有关。在科举考试中,考生需要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注释来展示自己的学问水平。然

老师宿儒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老师宿儒”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学识深厚、经验丰富的老学者或老教师,典故可追溯到古代对学识渊博的学者的尊称。近义词包括学识渊博、博学多才等,反义词为才疏学浅、不学无术。使用时需根据具体语境恰当使用,避免混淆和滥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