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蜡明经

白蜡明经

读音

bái là míng jīng

含义

  • 白蜡:指白色的蜡烛,象征光明、纯净。
  • 明经:指精通儒家经典,引申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
  • 整体含义:形容人学识渊博、品行高洁,如同燃烧的白蜡,照亮他人。

典故

  1. 《后汉书·郑玄传》:东汉经学家郑玄学识渊博,被誉为“白蜡明经”,形容他如蜡烛般照亮后学。
  2. 《晋书·范宁传》:东晋学者范宁精通五经,时人称其“白蜡明经”,比喻他的学问如明灯指引他人。
  3. 唐代科举:唐代科举考试中,“明经科”是重要科目,优秀者被赞为“白蜡明经”,象征学识与德行兼备。

近义词

  1.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
  2. 满腹经纶:比喻人很有学问和才能。
  3. 德才兼备:既有品德,又有才能。
  4. 博古通今:通晓古今知识。

反义词

  1. 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2. 胸无点墨:形容人没有学问。
  3. 才疏学浅:才能不足,学识浅薄。
  4. 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或文化水平低。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老师像白蜡明经,教会我们很多知识。
  2. 小学高年级:张教授是白蜡明经,他的讲座让我们受益匪浅。
  3. 初中:这位历史学家堪称白蜡明经,著作等身。
  4. 高中:在古代,白蜡明经的学者往往备受尊敬。
  5. 大学及以上:他的学术造诣深厚,堪称当代白蜡明经。
  6. 书面语:白蜡明经之士,往往以德服人。
  7. 口语:王老师真是白蜡明经,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
  8. 比喻句:他的智慧如白蜡明经,照亮了无数学生的前程。
  9. 议论文:白蜡明经的精神值得当代学者传承。
  10. 古文引用:古人云:“白蜡明经,德润其身。”
  11. 赞美句:这位院士是真正的白蜡明经,学术贡献卓著。
  12. 对比句:与其夸夸其谈,不如做白蜡明经的实干家。
  13. 教育类:教师应努力成为白蜡明经,引导学生成长。
  14. 历史类:唐代科举中的白蜡明经,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
  15. 励志类:我们要向白蜡明经的学者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16. 文化类:白蜡明经的传承,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17. 职场类:在专业领域,白蜡明经的专家往往更受信赖。
  18. 社交类:与白蜡明经的人交往,能学到很多知识。
  19. 学术类:他的论文展现了白蜡明经的学术风范。
  20. 总结句:白蜡明经不仅是学问的象征,更是品德的体现。

错误用法

  1. 形容物质财富:错误例句:“他家财万贯,真是白蜡明经。”(应形容学识品德,而非财富。)
  2. 形容外貌:错误例句:“她长得漂亮,像白蜡明经。”(成语不用于形容外貌。)
  3. 贬义使用:错误例句:“他装得像个白蜡明经,其实什么都不懂。”(成语本身为褒义,不可用于讽刺。)
  4. 形容短暂现象:错误例句:“这场烟花像白蜡明经一样耀眼。”(成语强调持久的光明与学问,不适用于短暂事物。)
  5. 滥用比喻:错误例句:“这台电灯像白蜡明经。”(成语用于人,不适用于物品。)

你可能感兴趣

古典诗词中的求学智慧 10首关于寒窗苦读的经典诗作赏析

本文列举了多篇关于描写求学的诗词,这些诗词以古人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为主题。文章通过引言、列举古诗词并附上解析,展现了文人们对求学的执着和对知识的热爱。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鼓舞了无数人求学的勇气和决心,传递了古人对于学习的尊重和重视。这些古诗词中的智慧与启示,激励我们在求学之路上坚持不懈、不断努力、勇攀高峰,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修的诗词

关于修的诗词(第1篇)关于“修”的诗词解析文章一、引言自古以来,中华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多以“修”字为载体,展现人们对于修行、修养、整理等多方面的理解和感悟。在古代诗人的笔下,“修”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更是对于人生哲理、个人修为的一种独特诠释。以下将按照不同主题,整理出多篇与“修”字相关的古诗词,并附上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二、关于修的诗词(一)《修身》诗词原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言立功显名扬。作者及朝代:佚名(无法确定具体作者及朝代)解析:此句诗以“修身”为开端,表达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其中蕴含了古代中国人对于道德修养和个人修为的重视。整句诗通过立德、立言、立功三个

硕学通儒是什么意思

硕学通儒的读音硕学通儒的读音为:shuò xué tōng rú,其中"shuo"的声调为第四声,"xue"为第四声,"tong"和"ru"都为第二声。硕学通儒的含义硕学通儒的含义是指学识渊博、通达儒雅的学者。其中,“硕学”表示学识广博、博大精深,“通儒”则指精通儒学、通达儒家之道。硕学通儒的典故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古代儒家学派,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历代以来,硕学通儒多指学识渊博、精通儒家经典、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者。如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王阳明等,都是硕学通儒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而且其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也备受后人推崇。硕学通儒的近义词博学多才才高八斗博古通今博雅多识渊博之

掌握汉字"硕"的2种读音、11画笔顺与5大文化内涵

本文介绍了“硕”字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在组词中的含义和用法。该字可表示大的、学识渊博的含义,也可古同“石”,形容坚固。文章详细解析了“硕”字的多种含义,包括形容头大、坚固、学识渊博等,并提供了相关的组词。

大方之家是什么意思

“大方之家”是一个成语,原指气派大度的人家,现用来形容人的修养、学识、风度等都非常出色,或形容家庭环境优雅有品位。出自《庄子·外物》篇,典故意为在气派大度的人面前若自身修养不够则会显得可笑。其近义词包括大家风范、雅人深致等,反义词为小家子气等。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注意语境搭配和用词准确性。大方之家的风范体现在人的言谈举止、家庭摆设、学识修养等方面。

章句小儒是什么意思

章句小儒的读音读音:zhāng jù xiǎo rú章句小儒的含义“章句小儒”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只懂得死记硬背、拘泥于字句而不通达大义的人。这些人往往只注重细节,缺乏宏观的视野和深度的思考,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学问上没有大成,只懂得章句之学的人。章句小儒的典故“章句小儒”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儒家学者。在古代,儒家学者常常注重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传承,而其中有一种人只注重字句的解析,而忽略了经典文献的内在含义和思想精髓。这种人在当时被认为是没有大成的人,因此“章句小儒”这个成语便应运而生。此外,这个成语也与古代科举考试有关。在科举考试中,考生需要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注释来展示自己的学问水平。然

长材茂学是什么意思

长材茂学是一个成语,意为具有高超的才能和丰富的学识。其来源于古代文献,由“长才”和“茂学”两个词语合并而来。该成语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才能和学识方面都十分出色。其近义词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等,反义词如才疏学浅、平庸无能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误解,以及注意语境。长材茂学的错误用法包括不与其他成分混用等。该成语在描述学术领域杰出人士时十分恰当。

极古穷今是什么意思

“极古穷今”是一个成语,读音为 jí gǔ qióng jīn。它的含义是形容学识渊博,穷尽古今的学问。这一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具体出处不明确。它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学识渊博、博古通今的人。其近义词有博古通今、贯通古今等,反义词包括孤陋寡闻、一知半解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场合、误用对象和搭配不当等错误用法。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学识广泛、深厚,如历史学者、博物馆展览等。

饱学之士是什么意思 5个典故和近义词解析助你理解真正博学之人

饱学之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ǎo xué zhī shì,形容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的人。这个成语强调个人在学问上的积累和修养,以及知识的丰富和深厚。饱学之士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如《史记》等。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博学多才、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等,反义词则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学无术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应正确使用该成语,避免用词不当、张冠李戴、滥用词语等错误用法。饱学之士通常用来形容在学问上有深厚积累和广泛见识的人,常被用于称赞那些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经明行修是什么意思

“经明行修”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īng míng xíng xiū。其含义是经过学习使经义通达明了,品行端正修习良好,强调德才兼备。该成语出自《汉书·儒林传》,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其近义词包括学识渊博、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反义词为才疏学浅、品行不端、浅尝辄止。使用时应根据适当的场合和语境,避免误用和混淆。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