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烘先生
读音
dōng hōng xiān shēng
含义
- 冬:指冬天,引申为“陈旧、迂腐”。
- 烘:原指烤火取暖,此处比喻“头脑发热、糊涂”。
- 先生:旧时对读书人或教师的尊称。
整体含义:形容思想迂腐、学识浅薄却又自以为是的人,多指那些死读书、不懂变通的教书先生或文人。
典故
- 《唐摭言》:唐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误放》记载,主考官郑薰误将考生颜标认作颜真卿的后代,因其“忠烈”而取为状元,后被人嘲笑“冬烘头脑”,讽刺其迂腐糊涂。
- 《聊斋志异》:蒲松龄在《司文郎》一篇中讽刺科举考官“冬烘学究”,批判他们只会死记硬背,不懂真才实学。
- 民间故事:古代一位私塾先生教学生“窈窕淑女”时,坚持认为“窈窕”是“鸟鸣声”,被学生反问后仍固执己见,成为“冬烘先生”的典型形象。
近义词
- 迂夫子:指思想守旧、不通世事的读书人。
- 腐儒:强调学识陈腐、脱离实际。
- 书呆子:形容只会读书、不懂灵活运用的人。
- 学究:原指钻研学问的人,后多带贬义,指迂腐的学者。
反义词
- 通儒:学识渊博、融会贯通的学者。
- 智者:智慧明达、见解独到的人。
- 达士:通达事理、不拘泥于教条的人。
- 俊杰:才识出众、灵活变通的人。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那个老师总说“太阳是方的”,真是个冬烘先生!
- 弟弟背古诗时摇头晃脑,像个小冬烘先生。
-
小学高年级:
- 他连手机都不会用,还坚持说“写信更好”,简直是个冬烘先生。
- 故事里的冬烘先生把“熊猫”解释成“熊和猫生的孩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
初中:
- 校长批评某些老师教学方法陈旧,是“现代冬烘先生”。
- 这部电视剧里的私塾先生满口“之乎者也”,活脱脱一个冬烘先生。
-
高中:
- 科举时代的冬烘先生们往往死守八股文,扼杀了创新思维。
- 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某种程度上也是冬烘先生的缩影。
-
大学及以上:
- 学术研究最忌冬烘先生式的思维,否则难以突破传统框架。
- 某些专家脱离实际空谈理论,被网友嘲讽为“当代冬烘先生”。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褒义:
- ❌“这位老教授是真正的冬烘先生,学问深厚。”(错误:冬烘先生是贬义词。)
-
混淆对象:
- ❌“他做事马虎,是个冬烘先生。”(错误:冬烘先生特指迂腐的读书人,不泛指粗心者。)
-
脱离语境:
- ❌“冬天烤火的老人叫冬烘先生。”(错误:成语与字面意思无关。)
-
滥用比喻:
- ❌“这台老式电脑反应慢,像冬烘先生。”(错误:不能用于形容物品。)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书多的古诗词
这篇文章列举了五篇关于描写书多的古诗词的文章,包括诗词列举、古诗词原文及解析和其他相关古诗词片段。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书籍的丰富、学者的风采以及读书人的气质。文章通过描绘满室书香、藏书万卷、诗书满腹等场景,展示了古代学者对书籍的丰富和文化底蕴的追求。同时,也鼓励现代人多读书、读好书,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描写书多的古诗词,让我们感受到知识的无穷魅力和书的魅力。
东郭先生
本文介绍了东郭先生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详细阐述了其用法。东郭先生原指春秋时期齐国隐士,现用来形容没有主见、随声附和的人。其典故源于《庄子》中的故事。东郭先生的近义词包括随声附和、人云亦云等,反义词为有主见、有独立思考能力等。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东郭先生的用法,并指出错误用法,提醒人们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立场,不成为别人眼中的东郭先生式人物。
道学先生
本文介绍了"道学先生"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指出了该词的错误用法。道学先生原指注重道学理论而不注重实践的人,其典故来源于古代文献和故事。道学先生的近义词包括儒雅之士、学者和道德家等,反义词则是实干家、行动派和实践者等。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道学先生的用法,并强调了在使用时需全面考虑其背后的含义和背景,避免混淆和误用。
10首关于师恩的古诗词 探寻古人笔下师者形象与教育智慧
本文介绍了描写老师的几篇古诗词的内容及其背景,展示了古诗词中对老师的赞美和描述。文章强调了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心灵的引路人,他们通过教育影响学生的成长。文章还通过几首古诗词的解析,展现了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最后,文章呼吁尊重教师、珍视教师、感谢教师,领略教师风采的深邃之韵。
一介书生是什么意思
一介书生的读音一介书生的拼音是yī jiè shū shēng。一介书生的含义“一介书生”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读书人或知识分子的身份。其中,“一介”表示微小、微不足道的意思,而“书生”则指读书人或学者。整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形容一个地位卑微、身份普通的读书人。一介书生的典故“一介书生”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左传·昭公十二年》。在这个故事中,晋国大夫叔向曾对另一位大夫子皮说:“吾闻一介之夫,终身不易其志。”这里的“一介之夫”就是形容那些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即使身处困境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读书人。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身份卑微但有学识、有修养的读书人。此外,这个成语还有其他的典故和出处。比如,在《
见经识经
见经识经的读音为jiàn jīng shí jīng,意指对经典书籍有深刻理解和认识,能洞察其含义和精髓,常用来形容学识渊博、对经典有独到见解的人。这一成语源于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重视和追求。它的近义词包括博学多才、学富五车等,反义词为一无所知、浅尝辄止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形容一知半解或用于形容不学无术的情况。
读书种子
“读书种子”是指热爱读书、有良好阅读习惯、追求知识的人,常用来形容有才华、有远见的人。其典故源于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推崇。这个词由“读”、“书”、“种”、“子”四个字组成,分别有阅读、书籍、播种传承和人的含义。其近义词包括博学之士、学者、才子等,反义词可理解为不学无术或庸才等。在日常生活中,应正确使用该成语,避免误用或滥用。文章详细解释了其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提供了使用示例和错误用法提示。
冬烘头脑
本文介绍了成语“冬烘头脑”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该成语形容一个人头脑不清晰、思维迟钝、缺乏知识和见识的状态。最早出自于《宋史·儒林传》,在文学作品中有广泛使用。使用时应避免滥用和过度贬低他人,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把握。
见多识广
“博物多闻”是一个成语,意指学识渊博、见多识广。源自《论语·阳货》中的理念,强调人的知识面广,对各领域都有所涉猎和掌握。近义词如博学多才、博古通今等,反义词如孤陋寡闻、才疏学浅。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如单纯形容外貌或性格特点,或与贬义词混淆使用。正确用法是强调其知识面广或涉猎广泛的特点。
大方之家
“大方之家”是一个成语,原指气派大度的人家,现用来形容人的修养、学识、风度等都非常出色,或形容家庭环境优雅有品位。出自《庄子·外物》篇,典故意为在气派大度的人面前若自身修养不够则会显得可笑。其近义词包括大家风范、雅人深致等,反义词为小家子气等。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注意语境搭配和用词准确性。大方之家的风范体现在人的言谈举止、家庭摆设、学识修养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