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阳春
读音
bái xuě yáng chūn
含义
“白雪”指洁白的雪,象征高洁;“阳春”指温暖的春天,象征美好。合起来,“白雪阳春”原指高雅的音乐或诗歌,后比喻高深的、不为一般人所理解的文艺作品或事物。
- 白:洁白、纯净
- 雪:冰雪,象征高洁
- 阳:阳光、温暖
- 春:春天,象征生机与美好
典故
- 《楚辞·宋玉〈对楚王问〉》:
宋玉在回答楚王时提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意思是高雅的音乐能欣赏的人少,而通俗的歌曲则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 《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
“白雪阳春,和者盖寡。”形容高深的艺术难以被大众理解。
近义词
- 阳春白雪:与“白雪阳春”同义,指高雅的艺术或事物。
- 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高深,能理解的人少。
-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高雅的乐曲。
反义词
- 下里巴人:指通俗的、大众化的文艺作品。
- 通俗易懂:形容简单、容易被理解的事物。
- 平易近人:指语言或风格浅显,易于接受。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这首钢琴曲像“白雪阳春”,我听不懂,但觉得很好听。
- 老师写的诗太深奥了,就像“白雪阳春”,我们小朋友不太明白。
-
小学高年级:
- 他的画作风格独特,犹如“白雪阳春”,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
- 这本书的语言太“白雪阳春”了,我需要慢慢理解。
-
初中:
- 古典音乐对很多人来说就像“白雪阳春”,需要一定的音乐素养才能欣赏。
- 他的演讲充满哲思,可惜听众水平有限,成了“白雪阳春”。
-
高中:
- 现代派诗歌常常被批评为“白雪阳春”,因为它的象征手法过于隐晦。
- 这部哲学著作堪称“白雪阳春”,只有少数专业人士能真正读懂。
-
大学及以上:
- 某些学术论文过于追求“白雪阳春”的效果,反而失去了传播价值。
- 他的理论体系犹如“白雪阳春”,在学界引起争议,但真正理解的人并不多。
错误用法
-
形容天气:
- ❌ 今天的天气真是“白雪阳春”,既下雪又暖和。(错误,该成语不用于描述天气。)
-
形容食物:
- ❌ 这道菜的味道像“白雪阳春”,既清淡又鲜美。(错误,成语不用于形容味道。)
-
形容人的外貌:
- ❌ 她的气质如“白雪阳春”,既纯洁又温暖。(错误,成语不用于形容人的外貌或气质。)
-
形容简单的事物:
- ❌ 这个数学题太“白雪阳春”了,我一下子就做出来了。(错误,成语指高深而非简单的事物。)
-
形容热闹的场景:
- ❌ 春节晚会节目丰富,真是“白雪阳春”啊!(错误,成语不用于形容热闹或通俗的事物。)
“白雪阳春”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其比喻义,避免望文生义。
你可能感兴趣
白雪难和
“白雪难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ái xuě nán hé,用来形容某人的思想、品德、才情等高洁纯洁,难以与他人相提并论或相融合。典故源自《左传》等古籍。近义词有“难能可贵”、“出类拔萃”等。反义词包括“平庸无奇”、“泯然众人”等。该成语不可用于形容事物难以调和或混合的情境,也不可用于描述普通事物。正确的使用场合是形容某人的才情或品德之高洁。
曲高和寡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曲高和寡”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等。该成语用来形容言行或作品等高雅深奥,能够理解或欣赏的人很少。文章指出“曲高和寡”源自古代音乐故事,最早出自《左传》。其近义词包括知音难觅、高山流水、孤芳自赏等,反义词则为通俗易懂、广受欢迎等。文章还提供了关于该成语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中的正确用法,以及错误用法的示例。
巴人下里
巴人下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ā rén xià lǐ。它原指古代巴地(今四川一带)的民间音乐,后来泛指通俗、流行的音乐或文艺作品。该成语来源于古代巴渝舞的音乐和乐府诗中的“巴歌”。巴人下里的近义词有通俗易懂、流行音乐、民间文艺等,反义词包括高雅艺术、精英文化、古典音乐等。在正确使用巴人下里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语境和搭配,避免将其用于形容高雅艺术或文化作品,同时在正式场合或严肃语境中需要选择更庄重的词汇。
5个常见误用场景解析 不登大雅之堂的真正含义与正确用法
不登大雅之堂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dēng dà yǎ zhī táng。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事物或言论并不高雅或正式,常用来形容低俗、不庄重的事物或场合。典故源自古代文人墨客的交往和交流。它的近义词包括粗俗不堪、庸俗等,反义词则包括高雅大方、雅俗共赏等。这个成语在用法上要注意避免在正式、重要的场合或事物上使用,也要避免在口语中随意使用,以及与其他贬义词混用。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以更好地理解该成语的用法和含义。
下里巴人是什么意思
下里巴人的读音下里巴人的拼音是:xià lǐ bā rén。下里巴人的含义“下里巴人”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通俗的、大众化的艺术或文化作品。其中,“下里”指的是古代楚国的一种乐曲名,而“巴人”则指巴蜀地区的人。整个成语的含义是指那些简单易懂、广为流传的文艺作品,通常与高雅的“阳春白雪”相对。下里巴人的典故这个成语出自于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音乐分类。据说,古代楚国流传有两种音乐风格,一种是高雅的“阳春白雪”,另一种则是通俗的“下里巴人”。这个成语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隐士》中,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文艺作品的风格和受众范围。下里巴人的近义词通俗易懂流行广泛大众化文艺浅显易懂下里巴人的反义词曲高和寡深
雅俗共赏是什么意思
雅俗共赏的读音雅俗共赏的读音为yǎ sú gòng shǎng。雅俗共赏的含义雅俗共赏,指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欣赏。其中,“雅”指高雅,代表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俗”指通俗,代表普通大众。这个成语形容的是作品既有高雅的内涵,又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和欣赏。雅俗共赏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元朝诗人胡炳文的《性通鉴》卷六:“雅俗共赏今皆传,文坛传颂万古香。”这个典故表达了文艺作品应该既有高雅的内涵,又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和欣赏,才能流传千古。此外,该成语还有其他典故和出处,如《金瓶梅》、《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也有相关描述。雅俗共赏的近义词雅俗皆宜:指文艺作品既适合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欣赏,也适合普通
描写花多而美丽的古诗词
描写花多而美丽的古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描写花多而美丽的古诗词一、古诗词汇总以下是多首描写花多而美丽的古诗词,包含了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木兰花作者:宋·李清照朝朝寒日晓初晴,珠帘未卷人初醒。万朵红妆春色里,百般妖娆花枝间。解析:此诗描绘了春日清晨,花多且美丽的景象。作者以万朵红花来展现春色之浓,用“妖娆”来赞美花朵的魅力,极具生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唐·白居易半江瑟瑟半江红,怜惜红花待春回。世间好景千万重,一树千枝千万朵。解析:此诗通过描写春回大地时花繁叶茂的景象,以“一树千枝千万朵”形容花的繁盛,表现出花的美丽与生机勃勃的春天。蝶恋花·春景作者:宋·苏辙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
聱牙佶屈
本文介绍了成语“聱牙佶屈”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示例。该成语用于形容文章或言辞晦涩难懂,难以理解。典故可能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和经典文献。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不能随意与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的词语混淆使用。
黄锺瓦缶是什么意思
文章介绍了黄锺瓦缶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提供了例句。黄锺瓦缶指古代乐器,代表高雅与粗俗的对比,源于古代音乐文化。其近义词有雅俗共赏、高下立判等,反义词有齐声同唱等。文章还指出黄锺瓦缶的错误用法,提醒注意其正确含义和用法。
关于娟的诗词
关于娟的诗词(第1篇)关于“娟”的诗词:古文里的女性美丽与优雅一、概述“娟”字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形容女性的美丽与优雅。它不仅描绘了女性的外在美,更传达了内在的温婉与柔情。本文将通过几首饱含“娟”字的古诗词,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二、关于“娟”的诗词《春日杂感》——宋·李清照春日娟娟映碧纱,桃花开遍满山崖。风轻云淡日初升,独倚栏杆看落霞。解析:李清照的这首诗以春日为背景,用“娟娟”形容阳光映照下的景色,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宁静。整首诗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闺怨》——唐·李商隐珠帘绣户蔼娟娟,良人何处不归来?玉阶空有夜寒月,独照罗衾泪痕斑。解析:李商隐的《闺怨》以女性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