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迹桑门

遁迹桑门的读音为dùn jì sāng mén,源自佛教文化,表示隐匿行迹,遁入佛门成为修行者的意思。该成语最早可追溯到佛教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其近义词包括“遁入空门”、“隐匿行迹”等,反义词为“显露行踪”、“张扬炫耀”等。使用“遁迹桑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用法不当的场合以及与其他词汇的混淆。以上内容摘自成语词典或咨询汉语言专家的文章介绍。
成语 2025-08-01

遁迹潜形

“遁迹潜形”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n jì qián xíng,意思是隐匿行踪,不让人知道自己的去向和踪迹。该成语源于古代文献,用于描述隐士或需要隐匿行踪的情境。其近义词包括藏头露尾、隐姓埋名等,反义词为显山露水、暴露无遗等。使用时需注意避免用法不当、搭配不当或误解含义。例如,他遁迹潜形地来到偏远小镇过上了平静的生活,或为了躲避敌人追踪而变换藏身之处。错误用法包括将“遁迹潜形”用于描述日常行为或搭配不当等。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相关情境。
成语 2025-08-01

遁迹匿影

"遁迹匿影"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n jì nì yǐng。它的意思是隐藏行踪,不露痕迹,形容人或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难以寻觅。该成语源于古代隐士生活,最早出自于《庄子》。它还有近义词如销声匿迹、隐姓埋名等,反义词如显山露水、昭然若揭等。"遁迹匿影"这个成语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注意语境是否恰当,避免错误用法。文章提供了关于这个成语的详细解释和例句。
成语 2025-08-01

遁迹空门

遁迹空门的正确读音为“dùn jì kōng mén”,表示避开尘世烦恼,出家或隐居以追求清净无为的生活。源于佛教文化,这个成语被用于形容那些为了修行而选择出家或隐居的人。其近义词包括遁世隐居、归隐山林、脱离尘世等,反义词有涉世红尘、追名逐利、沉迷世俗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错误用法,如混淆与其他成语或词语的含义。
成语 2025-08-01

遁迹黄冠

遁迹黄冠是一个源于古代道教文化的成语,读音为dùn jì huáng guān,意指隐居深山并穿着黄色的道冠,代表隐居避世或出家为道士的生活方式。该成语的典故出处可追溯至《庄子》等古代文献。近义词包括隐居山林、遁世隐居等,反义词为显赫一时、追逐名利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混淆概念、使用不当场合和滥用词语等错误用法。例如,有人厌倦了尘世的纷扰,选择遁迹黄冠过上了隐居生活。
成语 2025-08-01

遁迹方外

遁迹方外的读音为dùn jì fāng wài,表示隐匿行迹于世俗之外。该成语源自《晋书·隐逸传》,用于描述追求清静无为、远离尘嚣的人,如隐士或修行者。近义词包括避世绝俗、隐居山林等,反义词为涉世入俗、追逐名利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为贬义、用错对象、搭配不当及语境不符等错误用法。
成语 2025-08-01

遁迹藏名

遁迹藏名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n jì cáng míng,指的是隐藏自己的行踪和姓名,不让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去向。该成语最早出自《后汉书·隐逸传》,常用来形容隐士为了避世隐居而隐匿身份。其近义词包括隐姓埋名、销声匿迹、深藏不露等,反义词则为抛头露面、显山露水等。在用法上,应注意避免误用或滥用该成语。例如,某人为避开媒体追踪或保护家人安全而选择遁迹藏名的生活方式。此外,该成语也可用来描述已经功成名就但仍选择隐居的人。不当用法是随意用于其他场合或误用为其他含义。因此,在写作中需正确使用该成语。
成语 2025-08-01

顿足椎胸

顿足椎胸是一个成语,形容极度悲痛、愤慨或忧虑时的肢体动作。其含义为用脚猛力捶地,以拳头捶打胸部,表达极度情绪化的状态。典故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常用于描绘人物在遭受重大打击或极度悲愤时的强烈情绪反应。近义词包括捶胸顿足、悲痛欲绝等。反义词有心平气和、泰然自若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滥用。
成语 2025-08-01

顿足失色

本文介绍了成语“顿足失色”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人因极度惊讶、恐惧或失望而手足无措、脸色失态的样子。文章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成语 2025-08-01

网站栏目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