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足失色

顿足失色:惊慌失措的生动写照

读音

dùn zú shī sè

含义

  • 顿足:跺脚,形容情绪激动或焦急时的动作。
  • 失色:脸色改变,通常指因惊恐、慌张而脸色苍白或失去常态。
  • 整体含义:形容人因极度惊慌、恐惧或焦急而跺脚、脸色大变的样子,多用于突发的意外或紧急情况下的失态反应。

典故

  1. 《史记·项羽本纪》
    在“鸿门宴”中,范增多次示意项羽除掉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决。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最终“项王默然不应”,范增“顿足失色”,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和失望。
  2. 《后汉书·逸民传》
    记载东汉隐士梁鸿因家贫被迫为人舂米,其妻孟光“每归,举案齐眉”,而梁鸿曾因生活困顿“顿足失色”,后夫妻二人隐居霸陵山,成为千古佳话。
  3. 民间传说
    古代一位书生进京赶考,途中遭遇强盗,财物尽失。他“顿足失色”,慌乱中躲进一座破庙,却意外发现庙中藏有前朝状元的手稿,最终因研读此卷而高中。

近义词

  1. 惊慌失措:形容因害怕或慌张而失去常态。
  2. 手足无措:手脚不知放在哪里,形容慌乱无法应对。
  3.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灰暗,形容极度惊恐。
  4. 六神无主:形容心慌意乱,失去主张。

反义词

  1. 镇定自若: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冷静,毫不慌乱。
  2. 泰然处之:对待问题或变故态度从容,不以为意。
  3. 面不改色:脸色不变,形容临危不惧。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小明看到蜘蛛爬到自己手上,顿时顿足失色,大叫起来。
    • 听到雷声轰鸣,妹妹顿足失色,躲进了妈妈的怀里。
  2. 小学高年级

    • 突然停电的瞬间,全班同学顿足失色,教室里一片混乱。
    • 他发现自己忘带作业本时,顿足失色,急忙跑回家去取。
  3. 初中

    • 得知考试提前的消息,不少同学顿足失色,赶紧翻开书本复习。
    • 登山时遇到野猪,大家顿足失色,屏住呼吸不敢动弹。
  4. 高中

    • 看到股票暴跌的新闻,许多投资者顿足失色,纷纷抛售手中股票。
    • 他在面试时突然忘词,顿足失色,幸好及时调整了状态。
  5. 文学化表达

    • 噩耗传来,他顿足失色,仿佛整个世界在瞬间崩塌。
    • 敌军突袭的消息让守城将士顿足失色,但将军很快稳住了军心。

错误用法

  1. 误用于非紧急场景

    • ❌“他听到自己喜欢的歌曲,顿足失色,跟着节奏跳起舞来。”(“顿足失色”是惊慌的表现,不能用于高兴时的动作。)
    • ❌“看到美食上桌,他顿足失色,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此处应为“喜形于色”。)
  2. 误用于缓慢变化的状态

    • ❌“连续加班让他顿足失色,显得疲惫不堪。”(应改为“面色憔悴”。)
    • ❌“她因为长期失眠而顿足失色。”(“顿足失色”强调突发性,不适用于长期状态。)
  3. 混淆近义词

    • ❌“比赛失利后,他顿足失色地离开了球场。”(此处“垂头丧气”更贴切。)
    • ❌“面对老师的批评,他顿足失色地低下了头。”(应改为“羞愧难当”。)

“顿足失色”生动刻画了人在突发危机下的真实反应,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不动声色

“不动声色”是一个成语,形容人的言行举止沉稳冷静,不显露情绪或意图。源于古代文学中描述英雄豪杰的典故,也引申为高超的伪装技巧。该成语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近义词包括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泰然自若等。反义词包括惊慌失措、喜形于色、失态失常等。使用时应避免滥用场合、误用对象和与原意相悖的情况。

胆战心摇

本文介绍了成语“胆战心摇”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该成语用于形容人极度惊恐、心神不宁的状态。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情感色彩的准确性,避免误用或滥用。同时,也介绍了该成语与其他表示恐惧或紧张的成语的区别。

惊恐失色

“惊恐失色”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描述人因极度害怕或震惊而脸色变得苍白的状态。它并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形容人物面对重大事件或危险时的反应。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惊慌失措、胆战心惊等,反义词则包括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在不当场合或与近义词混用。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来展示该成语的正确用法。

丢魂丧胆

本文介绍了“丢魂丧胆”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并给出了一些使用例句。该成语用于描述人因极度惊恐而失去心神和勇气,源自古代的战争或灾难时期。此外,本文还强调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的错误用法。

乍毛变色是什么意思

乍毛变色的读音乍毛变色读作:zhà máo biàn sè。其中,“乍”字注音为zhà,第一声;“毛”字为máo,第二声;“变”字为biàn,第四声;“色”字为sè,第四声。乍毛变色的含义“乍毛变色”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或动物在受到惊吓或刺激后,毛发竖立、脸色变化,表现出极度惊恐或愤怒的状态。乍毛变色的典故“乍毛变色”的典故源自古代的传说和故事。据传,在古代的某个时期,人们发现某些动物在遭遇危险或极度惊吓时,会表现出毛发竖立、颜色变化的特征。后来,人们将这种状态引申到人身上,用来形容人在面对某种强烈刺激时所表现出的极度反应。乍毛变色的近义词惊恐失色:形容人因惊恐而脸色变得苍白无色。毛骨悚然:

大惊失色

“大惊失色”是一个成语,形容因突然的意外或震惊导致面色苍白、神情慌乱。其源于古代文学作品,描述人在遭遇极度震惊时的神态。近义词有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心惊胆战等。反义词包括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泰然自若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适用的情境和语气,避免错误用法。例如,在描述并不令人震惊的事件时使用会显得夸张,用于描述内心情感时需用适当的语气和情境来衬托。

吊胆提心

本文介绍了成语“吊胆提心”的读音、含义和典故。该成语用来形容人极度担心、害怕或忧虑的心情状态。文章还列出了近义词如心惊胆战、提心吊胆等,以及反义词如心安理得、安然自若等。同时,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用法。文章还提醒了错误用法,如使用场合不当和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希望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变脸变色

“变脸变色”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情绪或态度在短时间内发生快速而明显的变化。这个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或出处,与人们的情感表达密切相关。其近义词包括喜怒无常、变色龙等,反义词如沉着冷静、喜怒不形于色等。然而,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误用为褒义或贬义,且需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文章详细解释了变脸变色的含义、来源、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

面如灰土是什么意思

“面如灰土”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人的脸色苍白、无精打采、极度疲惫或惊恐的状态。其源于古代中国文学作品,通过自然景象描绘人的情感和状态。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面色苍白、脸色铁青等,反义词为面色红润、神采奕奕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和情境,避免滥用和与其他词语混用。该成语详细解析了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脸色的描述,帮助理解并正确运用这一表达方式。

面如死灰是什么意思

“面如死灰”是一个形容词短语,读音为miàn rú sǐ huī。它用来形容人的脸色苍白无血色,毫无生气,就像死灰一样,通常形容人极度沮丧、失望、绝望或身体极度虚弱的状态。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出处是《庄子》中的故事。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情感色彩和适用场景,避免误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