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赴烛

飞蛾赴烛

读音

fēi é fù zhú

含义

  • 飞蛾:指一种有趋光性的昆虫,常被光源吸引。
  • :奔赴、前往。
  • :蜡烛,泛指光源。

整体含义:飞蛾扑向烛火,比喻自取灭亡或不顾危险地追求某种目标。常用来形容盲目冒险、不计后果的行为。

典故

  1. 《梁书·到溉传》
    “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比喻人明知危险却仍执意前行,最终自取灭亡。
  2. 《庄子·盗跖》
    “小人殉财,君子殉名,其所以变其情、易其性,则异矣;乃至于弃其所为而殉其所不为,则一也。”
    虽未直接提及“飞蛾赴烛”,但寓意相似,指人为欲望所驱使,走向毁灭。
  3. 民间俗语
    古人观察飞蛾因趋光性扑火而死,以此比喻人因贪欲或执念而陷入危险。

近义词

  1. 自取灭亡:因自身行为导致毁灭。
  2. 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败。
  3. 以卵击石:用脆弱之物对抗强大力量,注定失败。
  4. 饮鸩止渴:用有害方法解决眼前问题,不顾长远后果。

反义词

  1. 明哲保身:明智地保全自己,避免危险。
  2. 趋利避害:选择有利的,避开有害的。
  3. 审时度势:观察时机,权衡利弊后再行动。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小明不听劝告去玩火,真是飞蛾赴烛。
    • 那只蝴蝶飞向蜡烛,像飞蛾赴烛一样危险。
  2. 小学高年级

    • 他明知赌博害人,却仍沉迷其中,简直是飞蛾赴烛。
    • 不戴护具骑快车,无异于飞蛾赴烛。
  3. 初中

    • 为了追求虚荣而借贷消费,无疑是飞蛾赴烛。
    • 网络诈骗中,轻信陌生人就像飞蛾赴烛。
  4. 高中

    • 某些国家为短期利益破坏环境,实乃飞蛾赴烛之举。
    • 在商战中盲目扩张而不顾风险,终将飞蛾赴烛。
  5. 大学及以上

    • 历史上许多王朝因穷兵黩武而衰亡,可谓飞蛾赴烛。
    • 个人若执迷于极端思想,难免走向飞蛾赴烛的结局。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褒义

    • ❌ “他为了梦想坚持到底,真是飞蛾赴烛!”(应为“坚持不懈”)
    • ❌ “科学家冒险探索未知,像飞蛾赴烛一样勇敢。”(应改用“勇往直前”)
  2. 对象错误

    • ❌ “这只猫追激光笔,简直是飞蛾赴烛。”(动物本能行为,不适用)
    • ❌ “孩子好奇摸热水壶,属于飞蛾赴烛。”(应形容有认知能力者的行为)
  3. 场景不符

    • ❌ “他熬夜学习,真是飞蛾赴烛。”(未涉及危险或毁灭)
    • ❌ “公司降价促销,如同飞蛾赴烛。”(商业策略不适用此成语)
  4. 过度引申

    • ❌ “全球变暖是人类飞蛾赴烛的结果。”(应描述具体行为,而非宏观现象)

这篇解析通过多角度展开,既保留成语的文学性,又提供实用指导,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与运用。

飞蛾赴烛.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飞蛾赴火

“飞蛾赴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ēi é fù huǒ,用来形容某些人或事物不顾危险盲目追求某种目标或结果。其来源于自然现象和古代寓言,典故中飞蛾具有趋光性,常飞向光源如火焰。该成语常用来比喻那些不顾一切代价、不理智追求目的的人或行为。近义词包括自投罗网、自取灭亡等。反义词则包括明哲保身、审时度势等。使用时应避免误用为褒义或场合不当,需符合语境。文中举例说明了该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及错误用法。

飞蛾赴焰

飞蛾赴焰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ēi é fù yàn。该成语用来描述人或事物盲目追求某种危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其典故来源于古代寓言,形容那些不理智、不冷静的行为。近义词包括自投罗网、自取灭亡等。反义词包括明哲保身、审时度势等。使用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错误用法提示避免不恰当的描述。总的来说,飞蛾赴焰警示人们在面对风险时要保持理智,避免盲目冒险。

小飞蛾 漫游记的读后感

小飞蛾 漫游记的读后感(第1篇)小飞蛾 漫游记的读后感当我拿起《小飞蛾 漫游记》这本书时,我的初印象是这是一本充满趣味和冒险的读物。小飞蛾作为主角,引领我进入了一个未知而又迷人的世界。初读此书,我被书中丰富的情节所吸引。故事中的小飞蛾以它的视角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冒险与经历,令人着迷。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整个故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小飞蛾 漫游记》主要讲述了一只小飞蛾在广阔的天地间探索、冒险的故事。它从自己的小世界出发,逐渐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遭遇了各种不同的环境和生物。在冒险的过程中,小飞蛾不仅面临了各种困难和挑战,还结识了许多朋友,共同成长。这本书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作者对于自然界的细致描

灯蛾扑火

灯蛾扑火的读音为dēng é pū huǒ。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不顾一切代价地追求某种目标或欲望,带有盲目、执着的意味,常用来比喻自取灭亡或自陷困境的行为。灯蛾扑火的典故源于古代寓言,指灯蛾追逐光源最终因火焰而死亡。其近义词有飞蛾投火、盲人摸象、执迷不悟等。反义词包括明哲保身、见好就收、知难而退等。在使用灯蛾扑火时,需要注意其错误的用法,避免用于描述并不具有盲目、执着的情境。正确的用法应根据具体情境和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飞蛾扑火

文章介绍了成语“飞蛾扑火”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近义词。该成语形容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坚持行动,可能带来灾难或损失,或形容对某种事物极度狂热或执着。文章还列举了飞蛾扑火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行动中要审时度势、谨慎行事。不可盲目追求某些事物或人,需要在决策时综合考虑长远后果和影响。

以肉啖虎是什么意思

以肉啖虎的读音以肉啖虎的读音为:yǐ ròu dàn hǔ,其中“啖”为多音字,这里读dàn。以肉啖虎的含义“以肉啖虎”这个成语的含义是“用肉来喂虎”,形容对某种危险或不利情况置之不理,甚至主动引诱或刺激危险来临。此成语比喻轻率、冒险的行为,含有贬义。以肉啖虎的典故典故一: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讲述的是燕国太子丹为了请荆轲刺杀秦王而牺牲的故事。荆轲向太子丹提出要亲自去秦国,太子丹虽然知道这是极度危险的事情,但仍然“以肉啖虎”,表示愿意支持荆轲的行动。典故二:古代有位勇士,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主动向老虎投掷肉块,结果被老虎咬死。这个典故也用来形容以卵击石、自取灭亡的行为。以肉啖虎的近义词引火烧

玩火自焚是什么意思

玩火自焚的读音拼音:wán huǒ zì fén玩火自焚的含义“玩火自焚”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轻率、鲁莽或心存侥幸,去触碰危险的事物,最终导致自食其果、自取灭亡的后果。其中“玩火”象征着冒险或轻视规则,“自焚”则表示自取灭亡的严重后果。玩火自焚的典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典故。其中一种说法是,在古代,人们常常用火来照明或取暖,但如果不注意安全,就很容易引发火灾。有些人轻视火灾的危险,喜欢玩火取乐,结果导致自己或他人的财产遭受损失,甚至因此丧命。因此,“玩火自焚”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这种轻率冒险、自取灭亡的行为。玩火自焚的近义词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惹火烧身弄巧成拙自食恶果以上这些

抱火厝薪

抱火厝薪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ào huǒ cuò xīn。其含义是形容在危险的地方放置易燃物品,比喻潜伏重大危机,警示人们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引发灾难。该成语的典故来源于《汉书·贾谊传》以及古代有关火灾的实例。抱火厝薪的近义词包括引火烧身、玩火自焚等,反义词为小心谨慎、防患未然等。使用抱火厝薪时需注意其适用的场合和语境,避免误用。文章详细介绍了抱火厝薪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旨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和使用该成语。

委肉虎蹊是什么意思

委肉虎蹊的读音拼音:wěi ròu hǔ qī。委肉虎蹊的含义“委肉虎蹊”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把肉放在虎出没的路径上,形容处于危险境地,自招灾祸。委肉虎蹊的典故典故出自《史记·张仪列传》。故事中,楚国有一个农夫,为了防备老虎吃羊,将羊肉放在虎经常出没的小道上,希望用这种方法来保护羊群。然而,他的行为反而引来了老虎的注意,最终导致自己被老虎吃掉。这个典故形象地表达了“委肉虎蹊”的含义,即自招灾祸。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委肉虎口”,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故事中,燕国的一位使者为了表示忠诚,将自己当作诱饵来吸引猛虎,最终被老虎吃掉。这个典故也传达了同样的意思。委肉虎蹊的近义词自投罗网羊入虎口自

引火烧身是什么意思

引火烧身的读音读音:yǐn huǒ shāo shēn拼音注音:yǐn/huǒ/shāo/shēn引火烧身的含义含义:指主动去招惹危险或灾祸,自取灭亡。比喻主动地接近危险或灾难,或者主动去承担风险,导致自己陷入困境或遭受损失。详细解释:该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组织明知有危险或不利后果,却仍然主动去冒险或承担责任,最终导致自己受到伤害或损失。这种行为往往带有一定的勇气或冒险精神,但往往也带有不理智或冲动的成分。引火烧身的典故典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据说,在古代,有一个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故意点燃了身上的火把,然后冲向敌人的阵营。这种行为被认为是非常危险和鲁莽的,因此后来就形成了“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