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迹黄冠
读音
dùn jì huáng guān
含义
- 遁迹:隐藏行踪,避世隐居。
- 黄冠:道士所戴的黄色帽子,借指道士或隐居修道之人。
- 整体含义:指隐居避世,远离尘俗,过清静无为的生活。
典故
- 《后汉书·逸民传》: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许多文人隐士不愿出仕,选择遁迹山林,戴黄冠修道,以避乱世。
- 《晋书·隐逸传》:东晋时期,陶渊明辞官归隐,虽未直接提及“遁迹黄冠”,但其生活方式与成语含义高度契合。
- 《宋史·隐逸传》:宋代道士林灵素,曾隐居终南山,戴黄冠修行,后被朝廷征召,但仍保持隐士风骨。
近义词
- 隐居山林:远离尘世,在山林中生活。
- 遁世离群:避开世俗,不与人群交往。
- 超然物外:超脱世俗,不受外界影响。
- 闲云野鹤: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反义词
- 趋炎附势:依附权贵,追求名利。
- 争名逐利:为名声和利益争斗不休。
- 入世济民:投身社会,为民谋福。
- 红尘俗客:沉溺于世俗生活,无法超脱。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爷爷退休后,遁迹黄冠,每天在山上种菜养花。(简单易懂)
- 小学高年级:古代许多诗人厌倦官场,选择遁迹黄冠,过清静的生活。(稍加解释)
- 初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最终遁迹黄冠,归隐田园。(结合历史人物)
- 高中:在纷扰的现代社会,有人向往遁迹黄冠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探讨现代意义)
- 大学及以上:道家思想中的“遁迹黄冠”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哲学思考)
- 文学作品:他看透世态炎凉,决定遁迹黄冠,从此与青山绿水为伴。(文学化表达)
- 新闻报道:某知名学者突然辞职,遁迹黄冠,引发社会热议。(现实案例)
- 历史研究:宋元之际,许多士人遁迹黄冠,以保全气节。(学术视角)
- 影视台词:“这世间太喧嚣,不如遁迹黄冠,做个逍遥散人。”(戏剧化表达)
- 散文随笔:每当心烦意乱时,我总幻想能遁迹黄冠,远离尘嚣。(个人感悟)
- 诗歌创作:遁迹黄冠远俗尘,松风竹影伴闲身。(古典风格)
- 寓言故事:狐狸羡慕仙鹤遁迹黄冠的生活,却舍不得森林里的热闹。(拟人化)
- 议论文:遁迹黄冠虽能保全自我,但积极入世更能推动社会进步。(辩证分析)
- 书信写作:听闻你近来遁迹黄冠,想必心境已不同往日。(私人交流)
- 广告文案:这款茶让你体验遁迹黄冠的宁静,仿佛置身山林。(商业化应用)
- 网络用语:卷不动了,好想遁迹黄冠啊!(幽默化表达)
- 儿童故事:小兔子不想再被猎人追赶,决定遁迹黄冠,搬到深山里去。(童话风格)
- 旅游宣传:来这座古镇,感受遁迹黄冠的慢生活。(情景化)
- 哲学讨论:遁迹黄冠是否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引发思考)
- 影视评论:电影中的主角最终选择遁迹黄冠,是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影评视角)
错误用法
-
误用为“逃避责任”:
- ❌ 他工作失误后遁迹黄冠,再也不见人影。(错误:成语不含贬义,不能用于消极逃避)
-
误用为“出家为僧”:
- ❌ 她看破红尘,遁迹黄冠,剃度当了尼姑。(错误:“黄冠”指道士,与佛教无关)
-
误用为“短暂休息”:
- ❌ 周末遁迹黄冠,睡了两天懒觉。(错误:成语指长期隐居,非短期行为)
-
误用为“伪装隐藏”:
- ❌ 小偷遁迹黄冠,躲在巷子里。(错误:成语不含“躲藏”之意)
-
误用为“消极颓废”:
- ❌ 他失业后整天遁迹黄冠,浑浑噩噩。(错误:成语强调主动选择,非消极状态)
总结:“遁迹黄冠”形容高洁的隐逸生活,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消极、短暂或宗教混淆的场景。
你可能感兴趣
黄冠草履
黄冠草履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uáng guān cǎo lǚ。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穿着简朴,不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典故来源于古代社会,人们通过穿着来区分身份和地位,而黄冠草履则象征着朴素清贫的装束,常见于隐士或道士。这个成语也可以与简朴、朴素等词汇作为近义词,反义词为奢华、珠光宝气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错误使用或滥用。文章通过几个例子描绘了黄冠草履的形象和使用场景。
黄冠野服
黄冠野服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uáng guān yě fú。它指的是黄色的帽子和未经官府规定的朴素服装,通常用来指代隐士或山野之人的装束。这个成语描绘了朴素无华、追求自然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并反映了古代隐士的精神追求。它的典故源于古代隐士的生活。此外,文章还介绍了黄冠野服的近义词、反义词、使用例句以及错误用法。
黄冠草服
黄冠草服是一个成语,形容人的穿着朴素简陋或生活态度清心寡欲。源自古代隐士的生活,他们远离尘世,穿着朴素,以此表达对世俗的淡泊和对自然的向往。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心灵高尚的人。需要注意这个成语不适用于形容追求时尚或潮流的人,也不适用于形容华丽或豪华的场景或物品。在书面表达中,应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避免产生误解或不当。
描写道士的诗词
这段摘要主要描述了多篇文章中关于描写道士的诗词的内容。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描绘了道士的生活、境界和形象,展示了道家的超然境界和淡泊名利的态度。同时,这些诗词也传达了作者对道士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这些描写道士的古诗词还反映了古代文人对道家思想的关注和探索,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观的选择。
10首经典山居诗词赏析 感受隐逸情怀与自然之美
山居诗词:隐逸情怀的精神家园山居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独特的题材类别,它以山林隐居生活为描写对象,展现了文人墨客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类诗词往往意境清幽,语言淡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王维《山居秋暝》(唐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首五言律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山居的宁静美景,"明月"、"清泉"等意象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心愿。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东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10首描写隐居生活的经典诗词 探寻陶渊明王维等古代文人的隐逸情怀
本文介绍了多首描写隐居高手的古诗词,这些诗词展现了隐者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形象。文章列举了多首古诗,包括《归园田居》、《江雪》、《寻隐者不遇》等,并详细解析了每首诗的背景、内容和意境。文章还介绍了这些诗词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柳宗元、贾岛等著名诗人的隐逸生活。这些诗词不仅具有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阅读这些诗词,可以感受隐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以及他们内心的淡泊与自在,同时也给人以人生哲理的启示。
中国古典诗词中10首关于松树的咏物诗 解读松树象征的高士品格与隐逸精神
孤标傲世偕谁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松树高士意象松树,这一四季常青的坚韧生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植物属性,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崇高品格与隐逸精神的象征。而当松树与高士形象相结合,则更凸显出中国士人"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历代诗人通过咏松言志,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唐代诗圣杜甫在《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中写道:"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花。"这两句以松树与普通树木对比,凸显其超凡脱俗的特质。杜甫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着高尚的节操,此诗正是借松树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松树的"落落出群"与"青青不朽",恰是杜甫心目中士大夫应有的品格。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减字木兰花·以
诗词名句网描写竹篱的诗句
诗词名句网描写竹篱的诗句(第1篇)题目:诗词名句中的竹篱之韵一、竹篱古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竹篱茅舍绕碧溪,春色满园无限好。——出自宋代诗人苏辙的《和子由四首其一》解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以竹篱为边界的农家景色,绿竹围绕的屋舍前是一条溪流,春天的色彩丰盈于田园,勾勒出一片静谧的乡村景致。远望村边竹篱内,红炉新火话家常。——出自明末清初文人曹雪芹《红楼梦》中贾宝玉所作的《秋夜即事》解析:此句描绘了竹篱内的一幅温馨场景,远望之下,竹篱内炉火新燃,家人围坐话家常,透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生活气息。竹篱茅屋自甘心,野水荒林独自寻。——出自北宋文人惠崇《村中寄张书记》解析:诗句写出了对乡村生活状态的体会与追求,
东山高卧
东山高卧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ōng shān gāo wò。该成语的字面含义为在高高的东山上躺着,常被用来形容一种超脱尘世、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态度。它出自东晋名士谢安的隐居生活,表示一种不问世事、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东山高卧的近义词包括逍遥自在、隐居山林等,反义词则是奔波劳碌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上下文和语境的搭配,避免错误用法。东山高卧常被用于描述那些追求隐居生活、寻找内心平静的人,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描写隐居的诗词
本文提供了五篇关于描写隐居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描绘自然风光、隐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在阅读这些描写隐居的诗词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慰藉。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五篇关于描写隐居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描绘了自然风光、隐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些诗词具有文学价值,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阅读这些诗词,我们能感受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在隐居生活中找到的内心平静和自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