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妻鬻子:一个揭示人性困境的成语
读音
diǎn qī yù zǐ
含义
- 典:抵押、典当。
- 妻:妻子。
- 鬻:卖。
- 子:子女。
整体含义:形容生活极度贫困,被迫抵押妻子、卖掉子女以求生存。比喻极端困苦的处境,甚至不得不牺牲至亲以求活路。
典故
- 《汉书·食货志》:汉代灾荒频发,百姓流离失所,许多贫民被迫“卖妻鬻子”以换取粮食。
- 《后汉书·桓谭传》:东汉末年,战乱不断,百姓“典妻鬻子”成为常见现象,反映了社会动荡下的民生疾苦。
- 《资治通鉴》:唐代安史之乱期间,百姓因赋税沉重,不得不“鬻子以充税”,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剥削。
近义词
- 卖儿鬻女:同样指因贫困卖掉子女,强调被迫的无奈。
- 家破人亡:形容家庭彻底崩溃,比“典妻鬻子”程度更深。
- 饥寒交迫:强调生活困苦,但未涉及出卖亲人。
- 走投无路:形容绝境,但不特指家庭悲剧。
反义词
- 丰衣足食:生活富足,无需为生存担忧。
- 安居乐业:家庭稳定,生活幸福。
- 锦衣玉食:形容极其奢华的生活状态。
- 家给人足:家家户户都富足安康。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古代灾荒时,有些人穷得只能典妻鬻子。(简单解释)
- 小学高年级:在封建社会,沉重的赋税让农民不得不典妻鬻子。(结合历史背景)
- 初中:战乱年代,许多难民典妻鬻子,只求一口饭吃。(情感渲染)
- 高中: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使得“典妻鬻子”成为底层百姓的无奈选择。(社会批判)
- 大学及以上:从“典妻鬻子”看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压迫与人性困境。(学术分析)
(其他例句可根据具体需求补充)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自愿行为”:
- ❌ 错误例句:“他为了创业,典妻鬻子筹集资金。”(“典妻鬻子”是极端被迫行为,不能用于主动选择。)
-
误用于现代语境:
- ❌ 错误例句:“现在房价太高,年轻人只能典妻鬻子买房。”(现代法律禁止人口买卖,此用法不合逻辑。)
-
误用为夸张修辞:
- ❌ 错误例句:“为了追星,她典妻鬻子买演唱会门票。”(过度夸张,不符合成语的严肃性。)
-
误用为褒义:
- ❌ 错误例句:“他典妻鬻子供孩子读书,真是伟大!”(成语本身带有悲剧色彩,不宜用于赞美。)
总结:“典妻鬻子”是一个沉重而深刻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其历史背景和情感色彩,避免误用或轻浮化。
你可能感兴趣
荡析离居
本文介绍了成语“荡析离居”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描述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离散,人们流离失所的情景。在运用时需注意不当使用场合、误用对象和用词不当等错误用法。
背井离乡
背井离乡的读音为bèi jǐng lí xiāng,含义为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去到陌生的地方。该成语源于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描述王昭君为了国家和平远嫁匈奴的故事,也常用于形容战争、灾难等导致的被迫迁徙。背井离乡的近义词有离乡背井、飘零异乡等,反义词则为安居乐业、落叶归根等。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轻视其含义、与其他词语混淆以及注意语境等错误用法。背井离乡描述了人们因各种原因不得不离开故乡的情境,常用于表达无奈和悲凉的情感。
安土乐业
本文介绍了成语“安土乐业”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表达的是人们热爱家乡、追求安定生活和对工作的热情与满足感。最早出自《汉书·货殖传》,描述了古代人们安土乐业的生活景象。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法的恰当性,避免错误使用。
背乡离井
“背乡离井”的读音为bèi xiāng lí jǐng,指的是离开故乡和亲人的情境。该成语源于古代人们因各种原因离家谋生。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情感色彩和语境,不宜滥用或产生误解。它的常见近义词为离乡背井等,反义词为安居乐业等。常用于描述人们为了追求梦想、工作、学习等原因离开家乡的情况。以上是对“背乡离井”的介绍,希望有所帮助。
毒赋剩敛
毒赋剩敛是一个成语,读音dú fù shèng liǎn。它用来形容统治者或政府用尽手段、极尽所能地剥削和压榨人民的行为。典故源自古代历史中统治者剥削人民的历史事件。近义词包括剥削压迫、残酷搜刮等。反义词则是仁政爱民、轻徭薄赋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流离播越是什么意思
流离播越是一个描述人们因各种原因被迫四处流浪、逃亡的词语,用来形容生活困苦、颠沛流离的状态。其源于古代,典故多出自战乱和天灾人祸导致的流离失所。该词有近义词如颠沛流离、流浪失所等,反义词则为安居乐业、稳定安顿等。文章还指出了该词语的错误用法,如误用为褒义词或使用不当的场合。例句展示了战乱、自然灾害等导致人们流离播越的情境。
削木为吏是什么意思
削木为吏的读音读音:xuē mù wéi lì拼音注音:xuē mù wéi lì削木为吏的含义“削木为吏”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形容一个人因为受到冤枉或冤屈,而被迫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像被削去木头用来做官吏一样,表示被强迫去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这个成语含有强烈的贬义色彩,通常用来形容某些人被逼迫去做一些不情愿的、不道德的或者不合法的事情。削木为吏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社会,官员的权力极大,而百姓常常受到官府的欺压和冤枉。有时候,即使百姓是清白的,也会被官府诬陷,被迫去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于是,人们就用“削木为吏”来形容这种被冤枉、被逼迫的情况。
流离播迁是什么意思
“流离播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iú lí bō qiān,形容因某种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国家,四处漂泊、迁移的境况。其典故源于古代的历史事件,如战争、灾荒等导致的民众流离失所。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等,反义词为安居乐业、安土重迁等。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非被迫迁移、与其他成语混淆、在不恰当语境中使用等。例句中可用于描述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境。
流离转徙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流离转徙”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动荡,指生活不固定,四处流浪,没有固定的住所。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情感色彩,避免误用。文章还对该成语的错误用法进行了说明。
赭衣塞路是什么意思
赭衣塞路的读音赭衣塞路的读音是zhě yī sài lù。赭衣塞路的含义赭衣塞路,字面意思为穿着赭色衣服的人(古代犯人穿的服装)堵塞了道路。形容囚犯众多,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赭衣塞路的典故典故一:出自《汉书·王莽传》。王莽篡汉后,实行暴政,百姓苦不堪言,许多人因犯罪被判为赭衣(即穿赭色衣服),路上行人稀少,赭衣塞路,形容当时社会混乱不堪的景象。典故二:也见于《后汉书·刘盆子传》。在王莽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因犯罪被判为赭衣的人很多,路上行走困难,也出现了赭衣塞路的情景。赭衣塞路的近义词民不聊生哀鸿遍野饿殍满道涂炭生灵赭衣塞路的反义词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太平盛世赭衣塞路的例句战乱时期,赭衣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