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无私

大公无私

读音

dà gōng wú sī

含义

  • 大公:指极其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 无私:没有私心,不为自己谋取利益。
  • 整体含义:形容人公正无私,做事以集体或公众利益为重,不掺杂个人私欲。

典故

  1. 《吕氏春秋·去私》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黄羊推荐自己的仇人解狐担任南阳令,又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担任军中尉。孔子称赞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认为他真正做到了大公无私。
  2. 《汉书·贾谊传》
    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到:“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强调官员应当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3. 包拯断案
    北宋名臣包拯执法严明,不徇私情,即便是皇亲国戚犯法也依法惩处,因此被百姓称为“包青天”,成为大公无私的代表人物。

近义词

  1. 公正无私:形容人处事公平,不偏袒。
  2. 铁面无私:形容人执法严明,不讲情面。
  3. 公而忘私:形容人一心为公,不考虑个人利益。
  4. 光明正大:形容人行为磊落,不搞阴谋诡计。

反义词

  1. 徇私舞弊:为私情而做违法乱纪的事。
  2. 假公济私:借公事谋取私利。
  3. 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
  4. 营私舞弊: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老师表扬小明大公无私,把最好的玩具让给了其他小朋友。
    • 班长做事大公无私,从不偏袒自己的好朋友。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裁判员必须大公无私,不能因为喜欢某个球队就偏向他们。
    • 爸爸说,当官的人要像包拯一样大公无私,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
  3. 初中

    • 这位法官审理案件时大公无私,无论被告是谁都依法判决。
    • 历史上许多清官都以大公无私著称,比如海瑞、包拯。
  4. 高中及以上

    • 真正的领导者应当大公无私,以集体利益为重,而不是为自己谋取特权。
    •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如果大公无私,员工会更加信服。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大公无利”

    • ❌ 他做生意很大公无利,从不赚钱。(正确应为“大公无私”)
  2. 误用为“大公无己”

    • ❌ 这位领导大公无己,从不考虑自己。(虽然意思接近,但成语固定搭配是“大公无私”)
  3. 误用于形容自然现象

    • ❌ 太阳大公无私地照耀着大地。(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的品格,而非自然现象)
  4. 误用于贬义

    • ❌ 他大公无私地抢走了别人的机会。(成语是褒义词,不能用于负面行为)
  5. 误用于形容动物

    • ❌ 这只狗大公无私,把骨头分给其他狗。(成语一般用于人类行为)

通过正确理解和使用“大公无私”,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公正无私的精神,并在写作和口语中避免错误。

大公无私.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大中至正

“大中至正”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品行正直、公正无私,强调道德和行为的高尚标准。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具体典故出处不明确。常用作形容品行高尚、行为公正的人,以及处理事务时的公正、合理原则。近义词有公正无私、堂堂正正等,反义词有偏颇不公、徇私舞弊等。使用时要根据场合恰当运用,避免滥用或误用。

无私之光是什么意思

无私之光的读音读音:wú sī zhī guāng拼音注音:wú sī-zhī guāng无私之光的含义“无私之光”指的是没有私心,愿意为他人奉献出自己光明的品德。它强调了人的无私和善良,以及愿意为他人带来光明和希望的精神。无私之光的典故“无私之光”的典故源于古代的道德故事。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关于孔子与其弟子们的故事。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表明了君子应该以道义为重,而无私之光正是这种道义的体现。此外,还有一些古代的传说和故事也涉及到无私的光明形象,如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等。这些故事都强调了无私的品德和为他人奉献的精神。典故一:孔子与弟子孔子曾对他的弟子们说:“人之所以为贵者,

以公灭私是什么意思

以公灭私的读音以公灭私,拼音为 yǐ gōng miè sī。以公灭私的含义以公灭私的含义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私利。这个成语强调了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并倡导人们为了公共利益而舍弃个人私欲。以公灭私的典故典故一: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子在治理国家时,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徇私情,即使面对自己的亲族也不偏袒。他的这种公正无私的行为被后人称为“以公灭私”。典故二:古代有一位名叫荀息的贤臣,他在处理政务时,总是以国家大事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这种“以公灭私”的精神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以公灭私的近义词大公无私公正无私舍己为公铁面无私廉洁奉公公平正直公正不阿舍身取义秉公办事清正廉洁以公灭私的反义词损

废私立公

废私立公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èi lì gōng,意指废除私人的利益和特权,树立公共的利益和公正。这一理念源于古代中国的治理理念,强调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反对个人或小团体的自私行为。废私立公的典故也体现在古代历史事件如“均田制”等中。它的近义词包括公正无私、大公无私等,反义词则是损公肥私等。在公司管理、政府政策等领域,应该倡导废私立公的原则,以公司的整体利益或公共利益为重。但在使用时需避免不根据具体情况滥用,误解其含义并忽略其背后的治理理念和价值观。

无私有意是什么意思

无私有意的读音读音:wú sī yǒu yì拼音:wú sī yǒu yì无私有意的含义"无私有意" 是一个成语,其中“无私”指的是没有私心,没有偏袒或偏爱;“有意”则表示有某种意图或目的。因此,"无私有意" 的整体含义是:在处理事情时,虽然有某种目的或意图,但这种目的或意图并不受个人私心的影响,而是出于公正、公平的考虑。无私有意的典故"无私有意" 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思想。在古代,人们崇尚无私奉献、公正公平的精神,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因此,"无私有意"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处理事情时,虽然有明确的意图或目的,但能够保持公正、公平的

营私植党是什么意思

营私植党的读音营私植党的读音为:yíng sī zhí dǎng。营私植党的含义“营私植党”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为谋求私利,结成党派团体。其中,“营”是谋求、追求的意思;“私”指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植”是建立、树立的意思;“党”则是指因共同利益而结成的团体。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结成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可能对组织或社会的整体利益产生负面影响。营私植党的典故“营私植党”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政治斗争。在古代,一些官员为了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会结成党派,互相支持,排挤异己。这些党派往往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营私植党”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

一秉大公是什么意思

一秉大公的读音一秉大公的读音为:yī bǐng dà gōng。一秉大公的含义一秉大公的含义是形容人能够公正无私,秉持大公无私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处事公正,不徇私情。其中,“一秉”表示完全、始终如一,“大公”则指公正无私的态度。一秉大公的典故一秉大公的典故源于古代,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季布的人,他为人正直,处事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因此被人们赞誉为“一秉大公”。此外,《汉书》等史书中也有记载一些官员因一秉大公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誉。这些典故和记载都表明了一秉大公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处事态度。一秉大公的近义词一秉大公的近义词包括:公正无私、公平正直、大公至正等。这些词语都表达了一种公正、公平、不

秉正无私

秉正无私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为人正直、处事公正无私心。其含义包括坚守正义和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此外,它还多个出处,强调了为人正直、公正的重要性。近义词有公私分明、大公无私等。反义词为偏私、徇私舞弊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误用为只关注公事而忽视个人情感或利益的极端状态,或在不适合的场合使用等。秉正无私是一种需要付诸实践的行为准则,不是空洞的口号或标签。

法不徇情

法不徇情是一个成语,指在执行法律时不偏袒、不偏心,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其发音为fǎ bù xùn qíng,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法治思想,强调法律不应偏袒权贵,而应公正无私地对待所有人。法不徇情的近义词包括公正无私、铁面无私等,反义词包括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在使用中需注意避免将其误解为只针对特定群体或情境,或将其与个人情感混为一谈。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法不徇情有助于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分毫不取

分毫不取是一个成语,读音fēn háo bù qǔ,表示不收取任何财物或报酬,形容非常廉洁无私。该成语最早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常用来形容人廉洁奉公的行为。其近义词包括廉洁自持、一丝不苟等,反义词则是贪得无厌等。该成语在句子中常用来表示某人的廉洁品质,例如“他分毫不取地为人民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分毫不取不应与分毫必争等成语混淆,也不应在不适合的场合使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