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至正

大中至正

读音

dà zhōng zhì zhèng

含义

  • :广大、普遍。
  • :中正、不偏不倚。
  • :极、最。
  • :正直、公正。

整体含义:形容为人处世极其公正、不偏不倚,符合最高的道德标准。

典故

  1. 《尚书·洪范》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体现了“大中至正”的思想,强调治国应当公正无私。
  2. 《宋史·道学传》
    宋代儒家学者推崇“大中至正”之道,认为君子应当持守中正,不偏不倚。
  3. 明代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强调心性的“大中至正”,即内心保持纯正,不受外物干扰。

近义词

  1. 公正无私:办事公平,不偏袒任何一方。
  2. 不偏不倚:保持中立,不偏向任何一方。
  3. 光明正大:行为磊落,没有私心。
  4. 堂堂正正:形容人正直无私,行为端正。

反义词

  1. 偏听偏信:只听一方意见,不公正。
  2. 徇私舞弊:为了私利而做不公正的事。
  3. 阿谀奉承:为了讨好别人而违背原则。
  4. 歪门邪道:不正当的手段或方法。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老师总是大中至正地对待每个同学。(简单易懂)
  2. 小学高年级:法官的判决必须大中至正,不能偏袒任何人。(结合社会角色)
  3. 初中:他的为人处世一向大中至正,深受大家尊敬。(品德评价)
  4. 高中:历史上许多贤臣都以大中至正的原则辅佐君王。(历史背景)
  5. 大学及以上:学术研究应当秉持大中至正的态度,避免主观偏见。(学术道德)
  6. 职场场景:领导在处理员工矛盾时,必须大中至正,才能服众。
  7. 法律领域:司法公正的核心就是大中至正,确保每个人得到公平对待。
  8. 家庭教育:父母教育孩子要大中至正,不能溺爱或偏袒。
  9. 社会评论:媒体的报道应当大中至正,不误导公众。
  10. 历史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要客观,力求大中至正。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大公无私”

    • ❌ 他大中至正地捐出了所有财产。(应使用“大公无私”)
    • ✅ 他大中至正地处理了纠纷。(强调公正,而非无私)
  2. 误用为“中庸之道”

    • ❌ 做人要懂得大中至正,不要太极端。(应使用“中庸之道”)
    • ✅ 他的决策大中至正,没有偏颇。(强调公正)
  3. 误用于形容性格随和

    • ❌ 他脾气很好,总是大中至正。(应使用“温和”或“随和”)
    • ✅ 他办事大中至正,从不徇私。(强调原则性)
  4. 误用于形容外貌端正

    • ❌ 他长得大中至正,很受欢迎。(应使用“相貌堂堂”)
    • ✅ 他的品行大中至正,值得学习。(强调道德)

“大中至正”多用于形容道德、行为或决策的公正性,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持论公允

持论公允是指在发表观点或论述时,保持公正、公平、中立和客观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该成语强调公正无私、公平无偏的态度,是表达观点时应遵循的原则。持论公允的拼音为chí lùn gōng yùn。这一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在古代文献中已有所体现。近义词包括公正无私、公平无偏等,反义词则为偏颇不公、偏袒一方等。在应用中,需注意避免在个人情感或利益驱动下歪曲事实、过度偏袒或贬低某一方,或在缺乏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发表观点。

遇物持平是什么意思

遇物持平的读音遇物持平的拼音是:yù wù chéng píng。遇物持平的含义遇物持平,指对待事物公正无私,不偏不倚,保持平衡。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在处理事物时应该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因个人情感或利益而改变自己的判断。遇物持平的典故遇物持平这个成语并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它的含义与公正、公平等价值观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公正、公平一直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被广泛运用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因此,遇物持平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人们表达公正、公平态度的一种常见说法。遇物持平的近义词公正无私:指做事公正,没有私心。公平正直:形容人行为公正,性格正直无邪。不偏不倚:指在处理事情时

祁奚举午是什么意思

祁奚举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qí xī jǔ wǔ。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公正无私,不受私心影响,做出的决定公平公正。出自《左传》,讲述祁奚推荐人才时公正无私的行为。近义词有公正无私、铁面无私、不偏不倚,反义词为偏心偏颇、徇私舞弊。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理解和使用,应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并在适当的场合使用。祁奚举午的示例表明其在处理问题时的公正无私,让人信服。

无党无偏是什么意思

无党无偏的读音无党无偏的拼音是:wú dǎng wú piān。无党无偏的含义无党无偏是一个成语,表示没有偏向和私心,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处事公正、不偏不倚,没有私心杂念。无党无偏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会,官员们处理政务时需要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否则就会受到百姓的谴责和惩罚。因此,人们常常用“无党无偏”来形容那些公正无私、不偏不倚的官员。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处理事情时不受任何一方的影响,能够公正地做出决策的人。无党无偏的近义词公正无私中立不倚公平正直铁面无私不偏不倚无党无偏的反义词偏心偏颇徇私舞弊结党营私偏袒包庇不公不义无党无偏的例句他是一个

齐量等观是什么意思

齐量等观是一个成语,读音为qí liàng děng guān。它强调在衡量和观察事物时,应一视同仁,不分大小、轻重、高低、好坏等差异,表达公正无私、公平对待的品德。这一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社会对于公正、公平的追求。其近义词有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等,反义词有厚此薄彼、偏心偏爱等。在使用齐量等观时,应该理解其含义,避免误解和滥用,以平和、客观的态度表达。

一秉至公是什么意思

一秉至公的读音一秉至公的读音为yī bǐng zhì gōng。一秉至公的含义一秉至公,指完全秉持公正无私的态度,不偏不倚,始终如一地保持公正。其中,“一秉”表示完全、始终如一;“至公”则指极度的公正。一秉至公的典故一秉至公这一成语出自《汉书·酷吏传》,原意是形容人公正无私,始终如一。历史上,许多清官廉吏都是一秉至公的典范,如包拯、海瑞等。此外,该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司法公正、行政公正等。一秉至公的近义词大公无私公正无私公平正直铁面无私廉洁奉公以上词语均与一秉至公意思相近,都强调了公正无私、不偏不倚的态度。一秉至公的反义词徇私舞弊偏袒不公假公济私营私舞弊贪赃枉法这些反义词都表示行为不公、偏袒一方

汉字“偏”的拼音、部首、笔顺及11种含义全解析

这是一篇关于汉字“偏”的详细解析。包括其拼音、部首、笔顺、详细含义和用法等。“偏”是一个多义词,它的基本含义是不正或倾斜,也可以表示片面、不公正、普遍等不同的含义。文章还提到了“偏”的通假字含义和相关用法,以及作为客套话的特殊用法。此外,“偏”还可以作为副词表示程度、时间等。摘要如下:本文详细解析了汉字“偏”的拼音、部首、笔顺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和用法。包括不正、倾斜、片面、不公正等含义,以及与某些标准相比有差距的情况。此外,“偏”还可以表示普遍、旁或一方等概念,以及作为客套话的特别用法。同时,“偏”还可以作为副词表示程度和时间等。

无偏无颇是什么意思

无偏无颇的读音无偏无颇的读音为:wú piān wú pǒ。无偏无颇的含义无偏无颇,指公正无私,不偏不倚,没有偏差。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公正,没有私心,做事不偏袒任何一方。无偏无颇的典故无偏无颇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强调的是公正、公平和公道,而无偏无颇正是体现了这种思想。此外,在古代文献中也有一些类似的表述,如《诗经》中的“无偏无陂,遵路之好”,意为遵循公正的道路,不偏不倚。这些表述都与无偏无颇有着相似的含义。无偏无颇的近义词公正无私公平正直客观公正中立不偏毫无偏见这些词语都表示公正、公平、不偏不倚的含义,与无偏无颇意思相近。无偏无颇的反义

无偏无陂是什么意思

无偏无陂的读音无偏无陂的读音为:wú piān wú pō,其中“无”发音为第一声,“偏”和“陂”都发音为第一声。无偏无陂的含义无偏无陂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公正无私,没有偏向和偏差。它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公正、正直,没有偏袒或偏向某一方,也没有偏离公正的准则。无偏无陂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位公正无私的官员。这位官员在处理案件时,不受任何人的影响,只根据事实和法律做出判断,没有偏向和偏差,因此被人们赞誉为“无偏无陂”。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公正无私、不偏不倚的人或行为。此外,该成语还可以与《诗经》中的一些篇章相联系。在《诗经》中,有些篇章表达了对于公正、正直的追求

持平之论

“持平之论”是一个成语,意为公正、中肯的言论或观点。其强调在评价或讨论时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基于事实和分析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该成语源于古代,在历史上有许多智者、学者以持平之论著称。其近义词包括公正之言、客观评价等,反义词有偏颇之见等。使用“持平之论”时需注意场合,避免误解为无立场的中立态度。文章详细解释了该成语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