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私立公
读音
fèi sī lì gōng
含义
- 废:舍弃、抛弃。
- 私:个人的、自私的。
- 立:树立、建立。
- 公:公正、公共利益。
整体含义:指舍弃私心,树立公心,形容人公正无私,以大局为重。
典故
- 《韩非子·诡使》:
“废私立公,而赏罚明。”
韩非子强调,君主应当摒弃私心,以公正的态度治理国家,赏罚分明。 - 《后汉书·李固传》:
“废私立公,以安社稷。”
东汉名臣李固劝谏皇帝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可因私废公。 - 《晋书·王导传》:
“导废私立公,朝野归心。”
东晋名臣王导因公正无私,深得民心。
近义词
- 大公无私:形容人毫无私心,完全为公。
- 公正无私:指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偏袒任何一方。
- 克己奉公: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
- 廉洁奉公:形容官员清正廉洁,一心为公。
反义词
- 徇私舞弊:为了私利而弄虚作假,违法乱纪。
- 假公济私:借公事之名谋取私利。
- 损公肥私:损害公共利益来满足个人私欲。
- 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老师教导我们要废私立公,不能只顾自己。
- 班长废私立公,把最好的玩具让给了其他同学。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在班级投票时,我们应该废私立公,选出最合适的班干部。
- 他废私立公,主动把比赛机会让给了更有实力的同学。
-
初中(7-9年级):
- 作为学生会主席,他废私立公,从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 法官必须废私立公,才能保证法律的公正性。
-
高中(10-12年级):
- 在利益面前,能够废私立公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 历史上许多名臣都因废私立公而流芳百世。
-
大学及以上:
- 政府官员应当废私立公,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
-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必须废私立公,才能赢得员工的信任。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废公利私”:
- ❌ “他废公立私,把公司的资源都占为己有。”(正确应为“假公济私”)
-
误用为“公私不分”:
- ❌ “他废私立公,把家里的东西都拿到公司用。”(正确应为“公私不分”)
-
误用为“自私自利”:
- ❌ “这个人太废私立公了,从来不肯帮助别人。”(正确应为“自私自利”)
-
误用为“大公无私”:
- ❌ “他废私立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虽然意思相近,但“废私立公”更强调舍弃私心,而非完全无私)
-
误用为“公正无私”:
- ❌ “法官废私立公,判决非常公平。”(“废私立公”更强调主观态度,而“公正无私”强调客观行为)
总结:使用“废私立公”时,要确保语境符合“舍弃私心、树立公心”的核心含义,避免与其他近义词混淆。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断案的诗词
关于断案的诗词(第1篇)关于断案的诗词,自古以来便有诸多佳作,以下是我为您精心挑选的几首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如梦令·法吏宋·刘克庄法吏无情执法,断案如神明察。铁面冷如霜,只许公堂称快。无错,无错,断案如神明决。作者:刘克庄,宋朝诗人、词人。解析:此词描绘了法吏的断案情景,其无情执法、公正无私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通过对法吏的赞美,突显了公正断案的重要性。二、秋胡行·明镜高悬元·白朴明镜高悬照乾坤,断案如神不可言。律法森严惩奸恶,铁面无私护民权。作者:白朴,元朝戏曲家、诗人。解析:此诗以明镜高悬为喻,赞颂了公正无私的断案之风,彰显了律法严明与保护民众的职责。三、青玉案·夜断案
无私有意是什么意思
无私有意的读音读音:wú sī yǒu yì拼音:wú sī yǒu yì无私有意的含义"无私有意" 是一个成语,其中“无私”指的是没有私心,没有偏袒或偏爱;“有意”则表示有某种意图或目的。因此,"无私有意" 的整体含义是:在处理事情时,虽然有某种目的或意图,但这种目的或意图并不受个人私心的影响,而是出于公正、公平的考虑。无私有意的典故"无私有意" 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思想。在古代,人们崇尚无私奉献、公正公平的精神,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因此,"无私有意"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处理事情时,虽然有明确的意图或目的,但能够保持公正、公平的
秉正无私
秉正无私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为人正直、处事公正无私心。其含义包括坚守正义和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此外,它还多个出处,强调了为人正直、公正的重要性。近义词有公私分明、大公无私等。反义词为偏私、徇私舞弊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误用为只关注公事而忽视个人情感或利益的极端状态,或在不适合的场合使用等。秉正无私是一种需要付诸实践的行为准则,不是空洞的口号或标签。
无私有弊是什么意思
无私有弊的读音无私有弊的读音为:wú sī yǒu bì。无私有弊的含义无私有弊,指没有私心,做事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没有隐藏的弊端或欺骗。无私有弊的典故该成语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其中,“周”指公正无私,“比”指偏私结党。因此,无私有弊的典故与公正无私、不偏袒有关。此外,历史上也有许多关于无私无弊的典故和故事,如古代官员公正廉明、为民除害的事迹等。无私有弊的近义词公正无私公平正直廉洁奉公铁面无私光明磊落无私有弊的反义词偏袒不公徇私舞弊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损公肥私无私有弊的例句他的工作一直表现出无私有弊的精神,受到了大家的赞誉。作为一名法官,他始终坚持
秉公灭私
秉公灭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ǐng gōng miè sī。它表示在处理事情时公正无私,不受私情影响。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官员处理公务时能够公正无私的事迹。秉公灭私的近义词包括大公无私、公仆意识等,反义词则是徇私舞弊、偏袒不公等。该成语常被用于形容坚持公正原则的人或行为。但需注意,不要将其用于形容个人行为不端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奉公不阿
本文介绍了成语“奉公不阿”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奉公不阿指恪守公事,公正无私,不受私心和外界干扰。该成语源于古代,强调处理公务时的正直和公正态度。其近义词包括公正无私、刚正不阿等,反义词为徇私舞弊、偏袒护短等。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奉公不阿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并指出错误用法是将其与固执己见、忽视情感交流等混淆。
以公灭私是什么意思
以公灭私的读音以公灭私,拼音为 yǐ gōng miè sī。以公灭私的含义以公灭私的含义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私利。这个成语强调了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并倡导人们为了公共利益而舍弃个人私欲。以公灭私的典故典故一: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子在治理国家时,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徇私情,即使面对自己的亲族也不偏袒。他的这种公正无私的行为被后人称为“以公灭私”。典故二:古代有一位名叫荀息的贤臣,他在处理政务时,总是以国家大事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这种“以公灭私”的精神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以公灭私的近义词大公无私公正无私舍己为公铁面无私廉洁奉公公平正直公正不阿舍身取义秉公办事清正廉洁以公灭私的反义词损
秉公无私
秉公无私的拼音是bǐng gōng wú sī,意味着在处理事情时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强调了公正无私的品德和行为。其近义词有大公无私、公正无私等,反义词包括徇私舞弊、假公济私等。文章给出了多个秉公无私的例句,并强调了在使用时要注意上下文的连贯性和准确性,避免错误用法。
无党无偏是什么意思
无党无偏的读音无党无偏的拼音是:wú dǎng wú piān。无党无偏的含义无党无偏是一个成语,表示没有偏向和私心,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处事公正、不偏不倚,没有私心杂念。无党无偏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会,官员们处理政务时需要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否则就会受到百姓的谴责和惩罚。因此,人们常常用“无党无偏”来形容那些公正无私、不偏不倚的官员。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处理事情时不受任何一方的影响,能够公正地做出决策的人。无党无偏的近义词公正无私中立不倚公平正直铁面无私不偏不倚无党无偏的反义词偏心偏颇徇私舞弊结党营私偏袒包庇不公不义无党无偏的例句他是一个
铁笔无私是什么意思
铁笔无私的读音铁笔无私的拼音是:tiě bǐ wú sī。铁笔无私的含义铁笔无私是一个成语,指写字如铁划银钩,形容文章、字迹刚劲有力,同时也用来形容人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其中,“铁笔”是指写字时用的笔,因其刚硬有力而被称为“铁笔”;“无私”则表示没有私心,公正无私。铁笔无私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其源于古代书法家在书写时所追求的刚劲有力的风格。在古代,书法被视为一种艺术和学问,而刚劲有力的字迹也被认为是一种美德的象征。因此,铁笔无私这个成语可能是在赞美那些在书写和行事上都能做到公正无私的人。铁笔无私的近义词公正无私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大公无私这些词语都含有公正、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