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干戈
读音
dà dòng gān gē
含义
“大动干戈”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大:表示程度深、规模大。
- 动:指发动、采取行动。
- 干:古代指盾牌,象征防御。
- 戈:古代的一种兵器,象征进攻。
整体含义:原指大规模地动用武器进行战争,后比喻采取激烈的手段或方式解决问题,甚至因小事而大费周章。
典故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多年后回国即位(即晋文公),他的随从介之推不愿邀功请赏,隐居山林。晋文公为逼他出山,放火烧山,结果介之推宁死不出。后人评价此事时,认为晋文公“大动干戈”却未能如愿。 - 《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相争时,项羽与刘邦多次交战,双方“大动干戈”,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最终项羽兵败自刎。 - 民间故事:
古代某地两户人家因田地边界争执,本可协商解决,却各自召集族人“大动干戈”,最终两败俱伤,被官府严惩。
近义词
- 兴师动众:指大规模动用人力或武力,多含贬义。
- 大张旗鼓:形容声势浩大,但未必涉及武力。
- 大打出手:指激烈斗殴或冲突。
- 劳师动众:强调耗费人力物力,多用于批评。
反义词
-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化解矛盾。
- 息事宁人:指平息争端,使事情平息。
- 握手言和:双方和解,停止冲突。
- 小事化了:将小矛盾轻描淡写地解决。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弟弟和妹妹为了一块糖果“大动干戈”,结果被妈妈批评了。
- 两只小狗抢骨头“大动干戈”,最后骨头被大狗叼走了。
-
小学高年级:
- 班上两个同学因为一句玩笑“大动干戈”,差点打起来。
- 邻居两家为了一棵树的归属“大动干戈”,闹到了村委会。
-
初中:
- 两国因边境问题“大动干戈”,导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 公司内部两个部门为了一点利益“大动干戈”,影响了整体运营。
-
高中
- 历史上许多战争因统治者私欲“大动干戈”,最终受苦的是平民。
- 他们本可以冷静协商,却因一时冲动“大动干戈”,酿成悲剧。
-
文学化表达:
- 秋风萧瑟,两国“大动干戈”,血色染红了边关的落日。
- 江湖恩怨,何必“大动干戈”?不如以茶代酒,一笑泯恩仇。
错误用法
-
误用于褒义场景:
- ❌ 为了庆祝国庆,市民们“大动干戈”,举办了盛大的游行。(应改为“热情高涨”或“精心筹备”)
-
误用于非冲突场景:
- ❌ 妈妈“大动干戈”地做了一桌菜。(应改为“费尽心思”)
-
混淆近义词:
- ❌ 他们“大动干戈”地布置会场,显得非常隆重。(应改为“大张旗鼓”)
-
过度夸张:
- ❌ 为了抓一只老鼠,全家人“大动干戈”。(可改为“兴师动众”,但仍有夸张之嫌)
-
忽略语境:
- ❌ 两国领导人“大动干戈”地签署了和平协议。(完全矛盾,应改为“郑重其事”)
总结:“大动干戈”多用于批评不必要的激烈冲突,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感情色彩。
你可能感兴趣
不顾前后
“不顾前后”是一个成语,形容在行动或思考时缺乏周全的考虑和计划,不考虑前因后果,带有冒险、鲁莽的意味。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关于因不考虑前因后果而造成失败或不良后果的记载。它的近义词有一意孤行、鲁莽行事、贸然行事等,反义词包括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谨慎行事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正确表达,避免错误用法,例如在安全驾驶和团队合作中需要注意前后情况和整体利益。
吃里扒外
"吃里扒外"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chī lǐ bā wài。它的含义指的是表面上忠诚于某个团体或家庭,但实际上却做出损害其利益的行为,甚至与外部势力勾结,损害内部利益。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出处,但广泛流传于民间,用于形容不忠不义、背叛家庭或团体利益的人。典故中有村庄里的李四和古代官员的例子。近义词包括背信弃义、卖国求荣等。而反义词则是忠诚老实、忠心耿耿等。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以更好地解释该成语的用法。同时,也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
大错特错
“大错特错”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犯下严重且明显的错误。这个成语通常表示对某人的决策或行为的惊讶或不满。其典故并不明确,可能源于人们在重大问题上犯下的明显错误。近义词包括错上加错、一错再错等。然而,这个成语不应被误用为轻微错误,也不应在自嘲或轻松语境中使用。同时,它与“一塌糊涂”不应混淆使用。这篇文章对“大错特错”进行了详细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代人受过
“代人受过”是一个成语,拼音为dài rén shòu guò,意为代替他人承担过错或罪责。其典故源于《战国策》中的蔺相如替廉颇受过的故事,以及孟母为保护儿子而主动承担责任的历史故事。近义词包括替罪羊、背黑锅、顶罪、承担过失等。反义词为推卸责任、嫁祸于人、明哲保身等。在使用时需结合具体情境,错误用法可能包括用于不真实承担责任的情境或贬低为他人承担责任的行为。此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人为他人无私承担责任的行为。
冲昏头脑
冲昏头脑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ōng hūn tóu nǎo。它指的是因一时的冲动或兴奋而失去理智,导致判断失误或行为失态。冲昏头脑的典故源于人们在强烈情感或欲望驱使下失去理智和清醒的判断力。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意气用事、头脑发热等,反义词则是冷静、理智等。文章还指出了冲昏头脑的错误用法,包括滥用场合、与贬义词混用以及与其他中性词混淆。同时,提供了几个冲昏头脑的例句。
不知深浅
本文介绍了“不知深浅”这一成语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对事物的了解程度不够或缺乏经验,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文章详细阐述了其用法及误用情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关于兵甲的诗词
关于兵甲的诗词(第1篇)关于兵甲的诗词自古以来,兵甲之事一直是文人墨客的重要题材。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描绘战争、军旅、兵甲的篇章数不胜数。以下是根据“关于兵甲”的标题,精心挑选的一些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唐代李白的《塞下曲》原文: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行尽缥缈。赤焰临长坂,兵甲有馀光。作者:李白(唐代)解析:此诗以边塞为背景,描述了将士们出征的艰辛和战斗的激烈。其中“赤焰临长坂,兵甲有馀光”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战场上的兵甲之威。二、宋代陆游的《关山月》原文:和戎曲里出鸣镳,兵甲雄心逐日销。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幽燕。作者:陆游(宋
写出三句描写古今战争的诗词名句
写出三句描写古今战争的诗词名句(第1篇)古今战争的诗词,饱含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三句描写古今战争的诗词名句,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诗词全文及作者:烽火戏诸侯,开宴洛阳宫。——唐·杜牧《阿房宫赋》此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作者用此句描写秦始皇时期对战乱的高度戒备和防御状态。解析:“烽火”是指古代军事紧急情况的信号,常与战争有关;“戏诸侯”即取悦各路诸侯,暗示了当时的战争背景和统治者的权力。而“开宴洛阳宫”则暗指战争后的暂时和平,却也暗示了未来可能的战争危机。战伐兵戈事,英雄气纵横。——唐·刘禹锡《学诸葛亮所乘畢良殿二閒口号五首之一》作者借用对英雄形象
描写战争的古诗词名句
描写战争的古诗词名句(第1篇)描写战争的古诗词名句一、引言战争,自古以来便是人类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诗词中,战争也被广泛地描写和叙述。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更传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本文将搜集和解析一些描写战争的古诗词名句,并呈现其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二、古诗词名句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作者:王之涣朝代:唐代解析:此诗以壮阔的黄河和孤城为背景,展现了边疆战争的艰辛。诗中以玉门关外之地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边关战士的孤独与坚韧,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忧虑。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兵戎相见
兵戎相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īng róng xiāng jiàn。它用来形容双方因矛盾冲突而进入武装对峙或战斗的状态。源于古代战争背景,常用于形容双方关系紧张,需要通过武力解决争端。其近义词包括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等。反义词有和睦相处、和平共处等。在使用时需注意成语的恰当性和语境,避免误用或滥用。